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 七下数学教案
文件名称: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575.50 KB         整理时间:2024-04-02
文件简介: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
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体会性质2和性质3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由平行线的判定导入,复习旧知,为本课扫清知识障碍. 【回顾导入】
前面的课时,我们学习了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分别是什么?
(1)∵∠1=∠3(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2=∠4(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2+∠3=180°(已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上面的三种判定方法中,由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为类比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作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引入,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测量确认平行线中同位角的数量关系. 探究点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材P18探究)如图,利用坐标纸上的直线,或者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
问题1度量所形成的八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问题2找出这八个角中的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答:图中的同位角有:∠1与∠5,∠2与∠6,∠3与∠7,∠4与∠8.
每一组同位角的度数相等.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相等.
问题3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不与c平行),同样度量并比较各对同位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答:经过测量比较得出,猜想仍然成立. 【教学建议】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通过改变截线的位置多次测量,总结出共性结论,并逆向探究,确认结论的唯一性,得出平行线中同位角的度数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可让学生归纳性质1并用符号语言表述,锻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能力.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测量确认平行线中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并推理论证.


问题4当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是否相等呢?请以直线c,d被直线a所截为例,比较各对同位角的度数.
答: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不相等.
结合上述探究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如图,∵a∥b,∴∠1=∠5(或∠2=∠6,∠3=∠7,∠4=∠8).
【对应训练】
1.如图,直线a∥b,c是截线,若∠1=60°,则∠2的度数为120°.

2.如图,已知AB∥CD,BC是∠ABD的平分线,若∠2=64°,则∠3=58°.
探究点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前面探究的图中,内错角∠3和∠5,∠4和∠6的度数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的关系.
答:这两对内错角的度数相等.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相等.
(教材P19思考)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类似地,你能结合图形,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
解:∵a∥b(已知),
∴∠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
∴∠3=∠5(等量代换).

这样,我们得到平行线的另一个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如图,∵a∥b,∴∠3=∠5(或∠4=∠6).
【对应训练】
1.如图,AB∥CD,如果∠B=35°,那么∠C的度数为( C)
A.25° B.30° C.35° D.55°

【教学建议】
根据探究1中测得的数据直接得出结论,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平行线的性质1为条件,独立推导出平行线中内错角的数量关系.教师可要求学生类比性质1归纳出性质2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测量确认平行线中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并推理论证.



2.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EF所截,FG平分∠EFD,若∠EFD=70°,则∠EGF的度数是 35°.
探究点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前面探究的图中,同旁内角∠4和∠5,∠3和∠6的度数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关系,并仿照性质2写出推理的过程.
答:这两对同旁内角的和为180°(即互补).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
推理:∵a∥b(已知),
∴∠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4=180°(邻补角的定义),
∴∠5+∠4=180°(等量代换).
由此,我们得到平行线的第3个性质: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如图,∵a∥b,∴∠4+∠5=180°(或∠3+∠6=180°).
例1(教材P19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分析: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与DC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从而求出∠D和∠C的度数.
解:∵AB∥DC,
∴∠A+∠D=180°,∠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A=100°,∠B=115°,
∴∠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故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和65°.
【对应训练】
1.如图,直线m∥n,其中∠1=40°,则∠2的度数为( B )
A.130° B.140° C.150° D.160°

2.如图,直线l1∥l2,l3∥l4.若∠1=70°,则∠2的度数为110°.
【教学建议】
根据探究1中测得的数据直接得出结论,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平行线的性质1或性质2为条件,独立推导出平行线中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教师可要求学生类比性质1归纳出性质3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活动三:重点突破,提升探究
设计意图
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进行强化训练,多次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度. 例2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小青将图①中的某条龙舟的侧面示意图简化成图②,若a∥b∥c,∠1=132°,求∠2+2∠3的度数.

解:∵a∥b∥c,
∴∠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2=180°-∠1=180°-132°=48°.
∵∠3=∠4,∴∠3=48°,
∴∠2+2∠3=48°+2×48°=144°.
【对应训练】
1.如图,AB∥CD∥EF,∠A=54°,∠C=26°,则∠AFC=28°.

2.教材P20练习第1题.
3.如图,点E在线段AB上,D,F都在线段BC上,并且ED∥AC,EF∥AD,若∠1=20°,则∠2等于多少度?说明理由.
解:∠2=20°.理由如下:
∵ED∥AC,∠1=20°,
∴∠3=∠1=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F∥AD,
∴∠2=∠3=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教学建议】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统一答案.教学中应强调本题有多种方法,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渐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过程要简洁规范,依据要引用正确.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随堂训练】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训练.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用平行线的性质1推导出性质2和性质3?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22习题5.3第1~5题.
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板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度量含有平行线的“三线八角”中角的度数,猜想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各自的关系,得出结论,并类比平行线的判定的探究过程,由一个性质推导其他性质,最终灵活运用性质,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简单推理中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根据图形中所求角与已知角的位置,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角度转化再求解.注意图中的隐含条件:邻补角、对顶角、直角、平角以及两个特殊角的三角板.
例1如图,将直尺与30°角的三角板叠放在一起,若∠1=65°,则∠2的大小是( B )
A.45° B.55° C.65° D.75°

解析:如图,易知∠3=60°,∴∠4=180°-∠1-∠3=180°-65°-60°=55°.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2=∠4=55°.故选B.
例2将一副三角板ABC和DEF如图放置(其中∠ACB=30°,∠F=45°),使点E落在AC边上,且ED∥BC,则∠AEF的度数为( C )
A.145° B.155°
C.165° D.175°


解析:易知∠DEF=45°.∵ED∥BC,∴∠DEC=∠ACB=30°.∴∠CEF=∠DEF-∠DEC=45°-30°=15°.∴∠AEF=180°-∠CEF=180°-15°=165°.故选C.
例3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如图,在空气中平行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后得到的两条折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若水面和杯底互相平行,且∠1=122°,则∠2=58°.


解析:如图.∵水面和杯底互相平行,∴∠1+∠3=180°.∴∠3=180°-∠1=180°-122°=58°.∵经过水面折射后得到的两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2=∠3=58°.故答案为58°.
2.平行线的性质结合翻折计算:在翻折中要注意翻折前后的两部分是一样的,角度大小相等,再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图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例4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CB=90°,∠B=50°,D为线段AB上一点,将三角形BCD沿直线CD折叠后,点B落在点E处,且CE∥AB,则∠ACD的度数是( C )
A.15° B.20°
C.25° D.30°


解析:∵∠B=50°,CE∥AB,∴∠BCE=180°-∠B=130°.由折叠可知,∠BCD=∠ECD=12∠BCE=65°.∵∠ACB=90°,∴∠ACD=∠ACB-∠BCD=25°.故选C.
例5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条折叠,若边AB∥CD,则翻折角∠1与∠2一定满足的关系是( B )
A.∠1=2∠2
B.∠1+∠2=90°
C.∠1-∠2=30°
D.2∠1-3∠2=30°

解析:如图,由折叠可知,∠1=∠3,∠2=∠4.∵AB∥CD,∴∠BAC+∠ACD=180°.又∠BAC=180°-2∠1,∠ACD=180°-2∠2,∴(180°-2∠1)+(180°-2∠2)=180°,即∠1+∠2=90°.故选B.

例1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
解:∵FG∥EC,∴∠CAG=∠ACE=36°.
∴∠PAC=∠CAG+∠PAG=36°+12°=48°.
∵AP平分∠BAC,∴∠BAP=∠PAC=48°.
∵DB∥FG,∴∠ABD=∠BAG=∠BAP+∠PAG=48°+12°=60°.

例2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下底挖去一小半圆),刀片上、下是平行的.把处于闭合状态的刀片打开,得到如图①所示的图形.
(1)若∠1=55°,求∠2的度数;
(2)在刀片打开过程中,若∠2始终为钝角,试说明∠2=∠1+90°.

解:(1)如图②,延长CB交AD于点E.
由题意可知∠BAG=90°,AG∥CE,
∴∠EAG=∠1+∠BAG=55°+90°=145°,∠EAG=∠DEC.
∴∠DEC=145°.
∵刀片上、下是平行的,即AD∥CF,∴∠2=∠DEC=145°.
(2)由(1)可知∠DEC=∠DAG=∠1+∠BAG=∠1+90°,∠2=∠DEC,∴∠2=∠1+90°.
例3如图,D为射线CB上一点,且不与点B,C重合,DE∥AB交直线AC于点E,DF∥AC交直线AB于点F.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猜想∠EDF与∠B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画图如图所示.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如图①,∠EDF=∠BAC.理由如下:
∵DE∥AB,∴∠DEC=∠BA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F∥AC,∴∠EDF=∠D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DF=∠BAC(等量代换).
②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EDF+∠BAC=180°.理由如下:
∵DE∥AB,∴∠EDF+∠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F∥AC,∴∠F=∠BA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DF+∠BAC=180°(等量代换).


例4已知:直线a∥b,A和B是直线a上的点,C和D是直线b上的点,连接AD,BC,设直线AD和BC相交于点E.

(1)在如图①所示的情形下,若AD⊥BC,求∠ABE+∠CDE的度数(提示:可过点E作EG∥AB).
(2)在如图②所示的情形下,若BF平分∠ABC,DF平分∠ADC,且BF与DF相交于点F.当∠ABC=64°,∠ADC=72°时,求∠BFD的度数.
(3)如图③,当点B在点A的右侧时,若BF平分∠ABC,DF平分∠ADC,且BF,DF相交于点F,设∠ABC=α,∠ADC=β,用含有α,β的式子表示∠BFD的补角.(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解:(1)如图①,过点E作EG∥AB.
∵a∥b,∴EG∥CD.
∴∠ABE=∠BEG,∠CDE=∠DEG.
∴∠ABE+∠CDE=∠BEG+∠DEG=∠BED.
∵AD⊥BC,∴∠ABE+∠CDE=∠BED=90°.
(2)如图②,过点F作FH∥AB.
∵a∥b,∴FH∥CD.
∴∠ABF=∠BFH,∠CDF=∠DFH.
∴∠BFD=∠BFH+∠DFH=∠ABF+∠CDF.
∵BF平分∠ABC,DF平分∠ADC,∠ABC=64°,∠ADC=72°,
∴∠ABF=∠ABC=32°,∠CDF = ∠ADC=36°.
∴∠BFD=∠ABF+∠CDF=68°.
(3)∠BFD的补角为α-β.
解析:如图③,过点F作FQ∥AB.∵a∥b,∴FQ∥CD.∴∠ABF+∠BFQ=180°,∠CDF=∠DFQ.∴∠BFD=∠BFQ+∠DFQ=180°-∠ABF+∠CDF.∵BF平分∠ABC,DF平分∠ADC,∠ABC=α,∠ADC=β,∴∠ABF=∠ABC=α,∠CDF=∠ADC=β.∴∠BFD=180°-∠ABF+∠CDF=180°-α+β.∴∠BFD的补角=α-β.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作业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随堂练课件
  • 2022年北师大版七下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同步课时习题答案
  • 2022年北师大版七下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同步课时习题
  • 7.4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2021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3.1 平行线的性质(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3.1 平行线的性质(
  •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二章2.3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课件
  •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二章2.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