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8~52页)
1. 通过复习,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2. 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和小数乘法。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分类。
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师:你们还记得第一单元我们学的知识吗?
学生:小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呢?
学生: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0页第1题。
教师: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哪些知识点吗?
学生1:小数的计数单位。
学生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学生3: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学生4: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 · ……
…… ……
教师:怎么看小数是几位小数?
学生:小数部分有几位数字就是几位小数。
教师:你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吗?
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这章你还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数的加减法。
教师: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竖式计算时,先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教师:通过刚才的小数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要去掉积的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2:整数减小数,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再减。
学生3: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可以在被减数末尾添“0”再减。
二、认识图形。
1. 回顾学过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部讨论)
学生1:我们认识了一些新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例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2:我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3:我们还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4:通过实验,我们还知道了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师生小结。
教师:把同学们说过的知识整理如下:
三、小数乘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第三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各题的计算。
2.3×60 5.2×1.5 13.5×4.6 0.32×1.8
教师: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需要小数点对齐吗?请你做题后,再说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小数乘法和整数是相同的,但要注意的是积的小数位数由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四、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或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1:我知道了小数的意义,还学会了计算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法。我能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了。
学生2:通过画图的方法可以帮助我理解。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数学活动是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出了一个平角。
……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较系统的回顾,再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整理与复习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认识图形。
三、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复习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让学生感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A 类
1.填空。
(1)0.9+0.9+0.9+0.9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
(2)根据38×18=684,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8×18=( ) 0.038×1.8=( )
0.38×0.18=( ) 0.038×18=( )
(3)把2.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写作( ),这个数就( )到原来的( )倍。
(4)有一个数,把它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再向左移动一位是0.56,这个数原来是( )。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