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五石之瓠 教案1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4.61 KB         整理时间:2023-12-19
文件简介:
五石之瓠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难点: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真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于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
闻一多先生说:“庄子只管穷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背景介绍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阶级对立异常严重。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诸侯卿大夫养士之风,到战国时期更加盛行,大批文人墨客汇聚到各国都城,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
战争使得奴隶大量逃亡,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当时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冶铁、炼钢技术有了改进,新的工具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由此带动了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庄子》的形成,同其他诸子书一样,也是这个变动时期的产物。

三、作者介绍
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人。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记,庄子曾做过蒙这个地方的漆园吏,人生的大半时间过着相当贫寒的生活。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其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逍遥游》《齐物论》等)、外篇十五(《田子方》《秋水》等)、杂篇十一(《外物》《列御寇》等)。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为其门人后学所著。后唐玄宗大兴道教,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3.庄子思想:
天道观: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人生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
齐物论:庄子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4.相关人物: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知识支架
寓言
寓言是指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一般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让艰涩的道理变得深入浅出。这是《庄子》最主要的创作方法之一。
五、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这样的境界意味着不被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所束缚,不被世俗功名所拘囿。能做到这一境界的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整体感知
《五石之瓠》这个故事可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理解。第一个层面是比较惠子和庄子不同的思维方式。二人分别从惯性和逆向两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惠子从日常生活思维看,葫芦或者以整个壳作工具,或者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瓢。当这两个方面都用不上时,惠子就认为它无用了。而庄子否定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认为可以把大葫芦系结在腰间充当大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庄子看到一种东西的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不同而不同,两者是会转化的。可见庄子看待事物常转换视角,用逆向思维来审视万物。
第二个层面是要认识到这个寓言本身是庄子借来说明自己哲学思想的。庄子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来说明“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庄子认为所谓的“有用”“无用”都是世俗实用功利主义的评判方式,联系下文惠庄二人进一步对“有用”“无用”的辩论可以看到,庄子追求的恰恰是世人眼中的“无用之用”。庄子认为正是这样的“无用”才让万物得以长寿,精神得以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用”。
第三层面要把文章放在《逍遥游》整体语境中深入理解。在《逍遥游》全文里,这个故事与前文两个故事(“许由故事”“肩吾连叔故事”)一起接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主旨句后,所以一般认为这三个寓言故事都是用来对这句主旨句的形象化阐释。庄子在这个故事里借批判惠子狭隘的实用功利主义,点出了“逍遥游”的真正旨意,即无所依凭、无所事事,获得身心的绝对自由。《五石之瓠》里庄子给惠子开出的药方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样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俗的水桶,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发挥了“大用”;而使用葫芦的人也可以身心两闲,优游从容(“浮乎江湖”),这就是所谓“至人无已”的境界。

六、初识文本
1.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字词】
①谓:对……说
②贻:赠送
③瓠:大葫芦
④树:种植
⑤成:长成
⑥实:果实
⑦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⑧以:用
⑨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⑩举:拿起
⑪剖:剖开
⑫以为:把……作为
⑬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⑭瓠落无所容: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
⑮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⑯为:因为
⑰掊:击破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字词】
①固:实在
②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大”的功用
③为:制作;
④不龟手之药:龟,同“皲”,皮肤冻裂
⑤洴澼絖:漂洗丝絮;洴澼,漂洗;絖,同“纩”,丝绵絮
⑥以……为:把……作为
⑦事:事业
⑧为洴澼絖:为,从事
⑨一朝:一旦
⑩而:表转折
⑪鬻:卖
⑫与:给
【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字词】
①以:用
②说:同“悦”,取悦
③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五
④使:派
⑤将:领兵
⑥水战:在水中作战
⑦大败:战胜,使失败
⑧裂地:割地
⑨一:同样的
⑩或:有的人
⑪以:凭借
⑫封:被封赏
⑬免:免除
⑭则:表示肯定判断,是
⑮所用:所使用的方法、情境
⑯之:的
【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字词】
①子:尊称,您
②虑:用绳结缀
③以为:把……作为
④樽:盛酒器
⑤乎:在
⑥而:表转折
⑦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七、文本赏析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这项工作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有一种特效药,即“不龟手之药”。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借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获得了封赏。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
和《庄子》其他寓言一样,选文也有很多生僻字词,需要依靠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但此文的重点、难点不在疏通文字,而在通达其意。
首先,要指导学生体会“大故事”和“小故事”的相通之处。前者是围绕如何使用“五石之瓠”展开的,后者是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展开的。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这种做法与“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的宋人极为相似,他们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惠子即惠施,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庄子》这本书里的“常客”。巧合的是,惠子也是宋国人,当着惠子讲宋人的“蠢事”,带有明显的讥讽意味。综上是“小故事”对“大故事”的第一个作用:批评惠子的固陋。吴王之客凭借此药裂地受封,眼光和做法超过宋人太多,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在境界上与吴王之客是相似的。这是“小故事”对“大故事”的第二个作用:凸显庄子的超拔。需要说明的是,吴王之客眼光再高,也仅仅是功利的心机,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隐含精神的自由,二者不是具体做法和价值取向上相似,只能说在“宋人与客”和“惠子和庄子”这两组对比关系中体现出的境界高下相似。
其次,我们既要明晰寓言本身的意义,也要放在《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来把握,以获得多向度的理解。单看这则寓言,“小故事”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在“大故事”中,庄子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这种交叠相生的叙事方法和意义蕴含,类似《庖丁解牛》。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使梁惠王领悟了养生之法。教学中不妨请学生对读、比较。
放在《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不难发现《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全篇保持了高度一致。其一,《逍遥游》开篇借鲲鹏与“蜩和学鸠”的认知差异,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又用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与冥灵、大椿作对比,论证了“小年不及大年”,进而抽象出“小大之辩”的概念。小和大都是哲学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小比不上大。何也?一方面,“小”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了,通俗地讲就是没见过世面,不知天地之辽阔,时间之恒久。另一方面,“小”自以为是,还要嘲笑、讥刺“大”。《五石之瓠》中的惠子就是“小”的代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暗藏机锋。世上哪有“五石之瓠”?惠子无非借此批评庄子主张的“瓠落无所容”罢了。他的态度也很明朗,“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不当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破了。这种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不正和蜩、学鸠、斥鷃等辈不相上下吗?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庄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样的嘲讽和批评并不是人身攻击,而是代表“大”对“小”所作的“反击”。其二,《逍遥游》的前文在明确了“小大之辩”后,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儒家:“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在庄子看来无非和蜩、学鸠、斥鷃等辈是一种境界。儒家是显学,不破不立,这是庄子批判儒家的大背景。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这是他批判儒家的内在动因。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也充满了功利色彩:“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何其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得到了庄子的肯定,正因为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以说,《五石之瓠》这则寓言对惠子的批评,同样延续了前文对儒家的批评。其三,《五石之瓠》在反击惠子的问难、批判其狭隘功利主义的同时,也轻巧地点出了《逍遥游》的题旨。何谓“逍遥”?前文在连续否定或排除儒生、宋荣子、列子等人的生命状态之后,庄子给出结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可见,彻头彻尾的逍遥就是无所依傍,无所事事,获得身心的绝对自由。《五石之瓠》里庄子给惠子开出的药方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在这个方案里,惠子作为葫芦的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它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挥了“大用”。这种主客体的自在亲和,不正是一幅逍遥的画面吗?
或曰,惠子和大葫芦还要依靠江水、湖水的浮力,既有所“待”,怎算逍遥?这就有点儿胶柱鼓瑟了。《庄子》是哲学,不是教人修仙的,他哪有摆脱重力、浮力的神通?他只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哲学思想,需要读者边读边悟,触类旁通。这种随性所之、若即若离的文风与庄子哲学追求相匹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等方法予以指导。如能把《老子》选段与之比较,从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上观察二者的异同,则更有利于深入理解道家思想和两位代表人物的特点。

八、文本探究
1.老庄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常有突破俗见之处。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处你认为突破常规的认识,并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提示:
《<老子>四章》:世人看重的是“有”,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无”成全了“有”的价值。老子通过对日常经验中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无”)的作用的体察,来论证“无”的价值。这种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逆向思维,超越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新颖独特。
《五石之瓠》:庄子超越一般世俗经验的束缚来看待大葫芦的用途,认为可以把大葫芦系结在腰间充当大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突破了日常经验的认知,把所谓的“无用”之物用在恰当的地方,它就变得“有用”了。这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表现出了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2.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功利主义思想。
庄子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追求无用之大用。
3.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4.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患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5.《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6.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结合《五石之瓠》,谈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示例:
更欣赏庄子,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①变通创新方面。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②用人方面。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
③教育方面。因材施教,使其终有所用。
④人生观方面。既看中有用之用,更看中无用之用。
7.老子和庄子的文章在表达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异。《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品味二者不同的语言和论述风格。
参考答案:
《老子》第十一章和第二十四章里,老子运用具体形象的日常人、事,如车、制陶、踮起脚和跨步走的人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并直接论说“有”通过“无”起作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五石之瓠》中,庄子采用寓言中套寓言的方式来说理。首先用惠子与庄子争辩有用无用的寓言来说明“无用之用”的道家哲学。后又在争辩过程中套用“宋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说大瓠“无用”的观点。整个故事借助寓言来曲达旨意,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九、写作特点
1.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庄子讲述了一个“不龟手药”的故事,同样的药方,不同的用途,得到了“或以封,或不免子浒避线”悬殊的结果,生动地阐明了事物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所用之异”的道理。
2.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笔下的大瓠能装得下五石的东西,五石就是五十斗,相当于五百升,体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客”凭着不龟手药,大败敌手,获封土地,极富夸张色彩,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样的不龟手药,宋人不免于迸避缆,“客”却被君王封赏,结局对比鲜明,突出了用途决定价值的道理。
3.论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
文章开头先写惠子的问题,庄子指出“夫子固拙于用大”。接着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得出“所用之异”的结论,然后再回到惠子的大瓠上,说,“何不虑以为大梯而浮乎江湖”,指出了正确做法,同时指出惠子思想的局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论述首尾照应,深刻透彻。
十、小结全文
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十一、庄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