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兼爱 教案1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0.90 KB         整理时间:2023-12-19
文件简介:
兼爱

课题 兼爱 课型 新授课



读 《兼爱》是新入选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文言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析 学生于初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篇目,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的课文内容均相对较为浅显,先秦诸子作品侧重思想阐发,应当视为文化精品深入学习。因此,学习本篇文言文一方面是进一步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体会墨家思想的魅力。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
思维提升与发展:读懂本文基本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解“反复拖沓”这种说理方式的优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并认知墨子浅显通俗的文风,接受写作中追求丰富多样的美学风格,从文章中涵养自身精神品质,增强对自身思辨的锻炼。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增强古文学习能力。
难点 辩证看待墨家思想的发展与消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此前已经学过第5、6课的内容,分别是关于儒家和道家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有点不同了,同学们或许对此感到比较陌生。但相信同学们都听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时主要的流派为“九流十家”,但其中最耀眼的显学是儒家和墨家。《韩非子》有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墨子》中的一篇文章《兼爱》,以从中体会《墨子》文章和思想的独特魅力。 以“显学”话题导入,引发同学兴趣。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

世之显学:了解墨家

(一)了解墨子及《墨子》
1.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原书根据《汉书》记载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二)阅读《汉书》相关记载,了解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尊养年老德高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墨子创立的墨家思想可以归结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三)引出问题:
为什么在当时墨家学派可以被称为“显学”?后面的内容围绕此问题展开。

通过历史记载全面了解墨家的思想和主要事迹



要想理解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首先要弄清楚“兼爱”的意思,弄清楚大意后,就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回答此问题(即完成任务二)。但如果只从这一个角度回答,过于单薄,还要从说理的结构看,归纳出本文“繁复拖沓”的特点,再结合“兼爱”的思想,不难发现这会使墨家思想的受众更广,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即完成任务三)。在“显学”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何墨家没有一直保持“显学”的地位,最终变成了“隐学”“绝学”?在当今这个时代,你认为墨家学派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这一环节的疏通文意和概括段意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精简文章,掌握主要思想和围绕主干的相关论据。同时,自然可以发现本文“繁复拖沓”的说理方式。



问题(二)不设置标准答案,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说理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墨子思想。
活动任务二:
一以贯之:读懂《兼爱》 (一)疏通文意,概括段意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提出主题:治乱)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分析原因:乱由)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提出方案:兼爱)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结论强调:则治)

活动任务三:

思考探究:梳理主干 (一)尝试精简文章,表现主干脉络
将文章中认为繁复的内容进行删除,得到以下内容:
明确:
第一段: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亏他人而自利,皆起不相爱。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不慈、盗贼、相攻者乎?若此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圣人治天下需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二)对比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说理方式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原文繁复,后文简洁。

(三)如果你是墨家弟子,请你试着分析为什么墨子要采取繁复拖沓的说理方式?
引用: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韩非子》

译文: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明确:
墨子出身草根,重实用,不尚空谈,他传道的对象是底层百姓,他了解底层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反复言说便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
文中的繁复拖沓或由浅入深,或角度不同,或类比说理。事实上,繁复拖沓的说理更能让读者反复品味作者的相关思想,增强印象。
活动任务四:
辩证思维:成为“隐学”
为什么墨家从“显学”变为“隐学”“绝学”
明确:
(一)墨家的言语方式——过于功利
《墨子》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说理语境,言语直白,程式化明显,形式单一,虽然通俗易懂,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层层追问,形成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在书面表达上显得过于繁琐。有学者指出:“过于通俗性缺失的是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以及在时间流传的长度张力上显得弹性不足,越来越远离高雅和审美而被人离弃。”
(二)墨家的思想缺陷——空想停滞
墨家在逐一反驳儒家不足的同时,自身理论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过于注重实践使墨家失去了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理论矛盾的必要时间,“非攻”的军事斗争又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等待墨家的只能是消亡的命运。墨学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与包容性。针对儒家的偏差而提出的纠正措施,由于时代的限制及空想性而缺乏可行性。当儒家思想通过孟子等人的不断完善,自身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弥补后,墨家失去了攻击的对象,墨家后期理论创新也就停滞。
(三)统治阶级的选择——儒家思想
在秦汉相交时期,墨家其实已经日渐衰弱,而墨子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墨家思想的精神时时在思想层面瓦解着血缘宗法制度,威胁着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这是已经实现全国一统的皇权所无法容忍的,墨家组织的被铲除也就成为必然。墨家对底层知识分子的呼吁,其实是与其国家的政治思想相悖的。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使墨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同时也使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士们纷纷学习的热潮。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在发展中不断吸引来自墨、道、法乃至后来的佛教思想,在传承过程中,思想体系不断扩大,思想内容逐渐精细化,理论体系中的内在矛盾逐渐消除。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回答出来,主要目的是做一个思维上的引导,产生辩证思维,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这个环节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看,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拓展阅读
(一)通过《墨子》篇章一窥其技魅力
《墨子·经上》曰:“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没有厚度和长宽,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对“点”的定义一致。
《墨子·经说下》加以诠解,为“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影窟内也。”——在阴暗的小屋向阳一面立墙,墙上开孔,人离墙不同远近距离,则当人被阳光照射时,将会形成倒影。人上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下部;人下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上部。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此即为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家通过此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总结 尽管历史上墨家和很多很多的经典著作、百家思想都消失了,但是,这些消失了的知识文化,也依旧存在于国人心中,这也是属于国家对于文化的一种独有的浪漫。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而“百花齐放”是属于我国独有的特征。这也同样是令千千万万的国民们为之自豪骄傲的存在。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兼爱教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