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3.07 KB
整理时间:
2022-01-05
文件简介: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2.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筛选重要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
北京佳进医院,从此再没站起来,那一天是他的生日。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郁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并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珊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集《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 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这样的主题构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会触及这类主题。 但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的只有史铁生了。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等方面,都堪称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散文范围。
2、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第1段:引出地坛,指出许多年前地坛的特点一荒芜冷落。
第2段:因为缘分,地坛等待我”的到来。
第3段:(1)地坛历尽沧桑,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
第4段:地坛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知己,"我”的精神家园。
第5段:重新发现地坛并获得启示一一荒 芜但并不衰败。
第6段:对生死的思考一(2)“生”是因为有“死”才有意义的。
第7段:思 考活着的意义一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的过程。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3段:"我”对母亲生前行为的回忆。
4-7段:(3)“我”成名后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8-10段:“我”对自己因任性而伤害到母亲的忏悔。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并反复诵读,分析景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示例:
第一部分第5段:小昆虫一自由自在,草木竞相生长,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①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活动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是渺小的,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悠然自足,向世界展现着生命的美丽。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久与伟大,而在于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和欢乐。古园中那些弱小的生命印迹,激发“我"对生命的思索。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欢乐和悲伤,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任务二: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并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示例:
作者写道:“她不是那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与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优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人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作者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任务三:通过“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分析“我”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示例: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我”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地坛给“我”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我”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我的生死观。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母亲向“我”提供了地坛,地坛向"我"提供了生机,生机为"我"带来了成功成办让“我”成为母亲的骄傲。遗憾的是最后一环断裂了,这是本文悲怆基调的缘由,渗透全文的思想感情也就离不了忧伤痛苦。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任务四:本文语言别致新奇,富有创新精神,透出睿智与机敏。选择一个角度举例加以探究。
示例:
本文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说
“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的油漆淡褪了”,表达鲜活;而且,"朱红”前面着“炫耀"二字,更觉灵动。再如,“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 ,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膀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任务五: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解读父母的爱。模仿本文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母的用心记下来。300字左右。
三、阅读拓展:《合欢树》也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名篇,请认真阅读,学会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记人手法。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1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2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3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4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