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复习
九年级下册(课内9首,课外8首)
27.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28.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30.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31.十五从军征
3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33.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34.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35.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衡阳雁去:
大雁飞去衡阳。(而非衡阳的大雁)
2.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天气异,极冷。②边声异,惊悸,各种声音充满边塞秋景。③景色异,凄凉。
3.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景象。
答: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长烟直上,夕阳西下,孤孤单单的城门紧紧关闭。
4.分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景的作用:
答:①描绘了凄凉(荒凉)的边塞秋景。
②烘托戒备森严,全力御敌的紧张气氛。
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5.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但功业未立,归期无期的矛盾心情。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或者,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功业未立,壮志难酬,忧国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出猎盛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报国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狂”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请你说说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狂”字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形象。
“狂”表现在:
①牵黄擎苍的姿态
②锦帽貂裘的着装
③千骑倾城的阵容
④亲射虎,射天狼的雄心壮志。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
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渴望立功报国的决心。
3.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渴望立功报国(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4.文中哪些地方运用典故,有什么用意。
“看孙郎”:用典,以孙权自喻,表达诗人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遣冯唐”:用典,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射天狼”:天狼指来自西北的侵犯者,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上片: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下片: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
1. 全词中,哪些地方运用典故?
答:四处用典:八百里(牛)、五十弦(乐器)、的卢(马)、霹雳(弓弦声)。
2.“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①点明点兵的季节。 ②渲染肃杀的气氛。
3. “天下事”是什么事?“生前身后名”是什么名?
答: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大事。
建功立业的英雄美名。
4.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或者: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体现在哪些方面?
雄壮的军营生活
壮烈的战斗场面
豪壮的雄心壮志
满江红
秋瑾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正值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冲破了家庭的牢笼,
八年的婚姻生活,使我空想家却回不到浙江。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者简介
秋瑾: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字璇卿,号旦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格豪放,习文练武,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具有反抗精神。
1904年,女扮男装,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0岁。
写作背景
1903年中秋节,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在北京一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投身革命。此词是作者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1.情感:表现了诗人冲破家庭牢笼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革命之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表现作者怎样的婚姻家庭生活?
答:“终破楚”比喻冲破家庭的牢笼,表现了作者婚姻破裂,生活不幸(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幸)。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绘的是明丽的景色,
这与“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表现出家庭生活的不幸,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直抒胸臆,生动展现了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心怀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积极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
4.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知音:志同道合,有理想有抱负,能理解和尊重她的人。
青衫湿: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征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3-8句:家变废墟)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9-14句:孤身一人)
1.是一首乐府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所编。(《木兰诗》)
2.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机关,后来指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3.概述诗中故事:
十五岁从军,八十岁解甲归田,家园变成废墟,亲人全都已故,只剩下老兵孤身一人。
4.赏析最后两句: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兵孤身一方,悲痛欲绝的凄苦。
5.主旨:表现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互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前十句:咏雪)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八句:送别)
诗人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13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1.分层并归纳内容:(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叙写送别)
2.诗中写景的作用:
答:生动描绘了奇异的塞外风光,点明送别的环境,渲染依依惜别的惆怅氛围。
3.赏析“忽如…千树”
答: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雪景,表现了诗人欣喜之情和开阔的胸怀。
4.描绘“瀚海阑干…愁云惨淡”
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黯淡无光。
5.“瀚海…愁云…”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夸张和对偶,描绘了天寒地冻、愁云万里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6.“山回路转…雪上空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或者,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主旨句)
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按照理解默写诗歌
①诗中写北方风狂雪早的诗句是: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运用互文手法,侧面烘托大雪寒威、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④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⑤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神州:沦陷的中原地区。表达怀念中原故土之情。
2.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孙仲谋:孙权(年少有为、奋发图强)
3.用典,借写孙权的雄姿,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4.情感:借古讽今,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双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问)
一经:儒家经典。
四周星:起兵抗元四年。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汗青:史册。
1.首联记叙哪两件事:
①因科举进入仕途 ②起兵抗元四年
2.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风飘絮喻国家分裂,雨打萍喻身世坎坷,运用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紧密相连,表达感伤之情。
3.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答:运用双关手法,诗人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表现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4.惶恐滩、零丁洋包含的含义:
①指地名 ②指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
5.赏析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旨句)
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为国献身(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6.全诗情感:
表达了诗人为国献身(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华山。河:黄河。西都:长安。
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聚、怒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拟人,生动描绘了群山起伏、波涛怒吼的景象,突出潼关地势险要。
2.欣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衰,受苦的都是百姓的残酷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之情)
3.全诗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之情)
课外诵读部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1、“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主题: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1.“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无声无息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2.“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4分)
答案:看字用的好,“看”前与“闲”字呼应,后与“新晴”搭配,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人眼目,以淡语写哀,表达出闲极无聊、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奈之情。“看”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时的无所适从,更突出“闲”极无聊的处境。
“弄”字用的好,“弄”有“赏玩、抚弄”的意思,紧承“闲”字,以乐事写哀,从视觉、心理等多个角度写出百无聊赖、感情无处寄托、愁绪无处排遣的无可奈何之情。“弄”字借“新晴”呼应上阕“长沟流月”,将现实与往事联系起来,情感表达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p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
②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pàn)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 lěi),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 “一 ”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
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坚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主题: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显示出崇高的气节。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现在又成为阶下囚。
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阔无边。
(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
(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义旗。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孤守在家,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的坚定信念。
主题:
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lí)山/四顾,阿房(ē páng)/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yíng yū)。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代表作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看着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也都化为了土。
1.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曲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什么样的主旨。
这首曲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主题: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王磐(pán)(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隽才,好读书。纵情山水诗画间,尤以散曲脍炙人口,与陈铎并为南曲之冠。他的散曲作品,无论抒怀还是咏物,讽刺诙谐,皆称佳作,而尤以白描咏物见长。有《西楼诗集》《西楼乐府》(散曲集)。
译文:喇叭,唢呐,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官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来抬高名誉身价。
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假?眼见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吹得那家遭了殃,吹得水干鹅飞光!
整首曲子没有直接描写宦官作恶,我们从哪些侧面描写中能够看出?体现了宦官的哪些丑恶嘴脸?
例如,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中“军愁”表明宦官当道,社会黑暗。
“民怕”表明他们抽丁、征税、纳捐,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
主题:
这首散曲表面上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当时明代宦官当权、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