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醉翁亭记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591.09 KB
整理时间:
2022-12-07
文件简介:
12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醉翁亭的图片及其欧阳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教师:“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出示课件1)
同学们,我们观看的这幅图片是什么景观?
学生:从匾牌上看,是“醉翁亭”。
教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出示课件2)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欧阳修的名文——《醉翁亭记》,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
板书课题:12 醉翁亭记(出示课件3)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课文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学者,那么,他是谁呢?
预设:欧阳修。(出示课件5)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2.背景资料
教师:同学们,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学习本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千古名作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6)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而获罪,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滁州后,欧阳修经常去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预习检查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7、8)
教师提示:注意“翳”“伛偻”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先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读、读音。
教师: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课文朗读停顿提示和刚刚的听读再读课文。(出示课件9、10、11)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再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共同分析、把握本文内容的深层次关系及蕴含的道理。
结合注释,认真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看看文中表现了哪些“乐”?作者想重点表达哪一种“乐”?(出示课件12)
(一)学习第1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第1段疏通一下,注意重读字词的含义及其用法、注意文句的正确翻译,在课本上勾画记录。(出示课件13、14)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正确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15)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木、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起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与客人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16)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归纳回答。)
学生回答: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
教师:回答还好,但是不全,我得补充一下:同时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教师点拨:回答本题时,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析回答。
预设:(出示课件16)
3.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1: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教师:哪位同学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2:这样写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18)
教师点拨:本题是分析文章核心句的作用,我们要结合文章整体内容来分析回答。
学生1: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学生2: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
教师:上面两位同学们回答都到位,我认为还应加深理解,才更加完美。
教师补充: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作铺垫。
5.“山行六七里”一句中哪个字有活用现象?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的用法类似?(出示课件19)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去解决本题,先在课本上勾画,然后回答。
学生1:“山”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
学生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学生3:“环滁皆山也”的“环”,名词作动词,环绕着。
学生4:“名之者谁”的“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教师补充:又如:有一老父,衣褐。(四川凉山州中考《张良奇遇》)
6.“意”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中是什么含义?今义有什么变化?(出示课件20)
教师点拨:结合语境分析回答。
预设:“意”在句中的含义是意趣、情趣,今义是意思或愿望。
教师补充:又如:良因怪之。(四川凉山州中考《张良奇遇》)
7.找一找这段中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出示课件20)
教师提示:同学们,上一课已经学习了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来回答。
学生1:环滁皆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学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学生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省略介词,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二)学习第2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第2段疏通一下,注意重读字词的含义及其用法、注意文句的正确翻译,在课本上勾画记录。(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正确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22)
【译文】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3)
教师点拨:归纳时,语言要简洁,注意完整。
预设: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
2.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出示课件23)
(学生阅读本段,然后分析归纳。)
学生1: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学生2: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4)
预设: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4.找找这一段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出示课件25)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查阅这些重点字的“古今异义”。
预设1:“野芳发而幽香”中的“芳”,古义为花,今义为芳香。
预设2:“佳木秀而繁阴”中的“秀”,古义为茂盛,今义为美丽。
预设3:“山间之四时也”中的“时”,古义为季节,今义为时间或时节。
5.找一找“秀”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5)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其在不同语境的意思。
预设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形容词,秀丽。
预设2:“佳木秀而繁阴”,“秀”,形容词,含义是茂盛。
(三)学习第3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第3段疏通一下,注意重读字词的含义及其用法、注意文句的正确翻译,在课本上勾画记录。(出示课件26、27)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正确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28)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到溪水旁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造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第3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出示课件29)
预设:
2.第3段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出示课件29)
(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学生1:滁人游览之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子,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学生2:宴饮之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
3.滁人游的画面能反映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什么?(出示课件30)
(师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学生1:写滁人游的快乐图。
教师指正: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
学生2:“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
教师补充:可见,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生活和乐、富足。
学生3: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4.结合整段描写的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出示课件31)
教师:回答这样的问题,除了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还要结合文章整体内容来分析。
(学生阅读本段,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州百姓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
教师补充:应该还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师生讨论回答:在这里,作者用简笔勾勒了自画像,既照应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
5.再看这段“临溪而渔”一句中,“渔”有什么特殊用法?还有哪些字词也是这样的?(出示课件32)
预设1:“渔”,名词作动词,钓鱼,打鱼。
预设2:“伛偻提携”,动词作名词,弯腰曲背的老人、用手牵扶的小孩子。
预设3:“杂然而前阵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预设4:“太守宴也”,“宴”名词作动词,设宴。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和“竹”,与今天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3)
教师点拨:下面我们来看看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要结合课文语境来分析。
预设:“丝”和“竹”古义为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常指蚕丝、竹子。
7.“至于负者歌于途”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3)
教师提示:这里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句式特点。
教师分析: 这句话是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教师举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8.“临”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词义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出示课件34)
教师提示:文言文中有“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
学生1抢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临”的含义为居高面下。
学生2抢答:“临溪而渔”一句中,“临”的含义为靠近,在……旁边。
(四)学习第4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第4段疏通一下,注意重读字词的含义及其用法、注意文句的正确翻译,在课本上勾画记录。(出示课件35)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正确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36)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然而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却不知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37)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分析回答。)
教师提示: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师提问: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学生1: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学生2: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学生3: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8)
教师点拨:本题要求我们体会句子所含的情感,我们除了要结合语境分析,还要结合课本整体内容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1: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
学生2: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中,“去”字含义古今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8)
教师提示:我们在这里分析一下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预设:“去”字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往。
4.结合全文语句,找一找在这段中出现的哪些字存在多义现象?(出示课件39)
教师提示:分析本段的词语“一词多义”现象。
预设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归”含义为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中“归”含义为聚拢。
预设2:“太守自谓也”中“也”表判断 。
“在乎山水之间也”中,“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预设3:“山水之乐”中,“乐”是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中,“乐”是动词,享受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是动词,以……为乐。
5.“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有什么句式结构特点?(出示课件40)
预设:这句话是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述以文”即“以文述”。
6.教师总结。(出示课件41)
五、课堂小结
本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同学们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42)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43)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1: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
预设2: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预设3: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出示课件44)
(师生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指正。)
教师点拨:“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学生1: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学生2: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出示课件45)
(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串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4.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46)
教师点拨:同学们,人称叙事角度不同,作用不一样,我们下面看看: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预设:从叙事角度上看, 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5.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出示课件47)
教师点拨:我们一起看看,这里是说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即有什么感悟。
预设1: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还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预设2: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本课重点词语知识归纳一下吧。
1.“而”字用法比较(出示课件48、49)
(教师展示,学生记录。)
预设:(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关系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关系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关系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关系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关系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关系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关系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关系
(11)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
(12)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关系
(13)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
(14)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关系
(1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关系
(16)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
(17)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表承接关系
(18)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
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50、51)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展示的本课“古今异义”的词语,你们注意区分。
预设: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音乐 今义:常指蚕丝、竹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 今义: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茂盛 今义:美丽)
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或时节)
3.一词多义(出示课件52、53、54)
教师:根据我展示的“一词多义”的重点字,你们注意区分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要记住这些词语的意思。
预设:
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55、56)
教师:“词类活用”现象是因为语境不同,改变了字词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根据语境来分析此现象。
预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
太守宴也(名词作动词,设宴。)
环滁皆山也(名词作动词,环绕着。)
临溪而渔(名词作动词,钓鱼,打鱼。)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动词作名词,弯腰去背,指老人;用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57、58)
教师点拨:句式分析,我们要根据句子自身的特点来分析,也要记住一些常见的句子的特点与构造形式。
预设: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
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介词结构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介词结构后置,“述以文”即“以文述” )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 (于)酒也” )
6.本课中的成语(出示课件59)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常用的成语一般都出自古代典籍、神话传说、名文佳作等,本课也隐含了几个成语,我们共同记住它们用法及其意思。
预设:[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60)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61)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教师指正: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有快乐的追求,有快乐的心态,那么伴随我们的将是永恒的快乐。
学生补充:旷达是人生的阳光。人只有有了旷达的心态,才能更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生命的内涵也才会更加丰富。
3.我们一起明晰这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出示课件62)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黑白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了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起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预设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出示课件63)
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5-67)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2021年广西)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68-71)
2.阅读下面的《醉翁亭记》与课外文言文《丰乐亭记》对比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2-78)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79)
1.背诵全文。
2.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能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出了其中的关联,即第1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即各段都有“乐”字,“乐”字贯串全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预习】
1.课下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本课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便快速把握整体内容。
3.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醉翁亭记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课件含听力mp3
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课件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