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孔乙己》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84.00 KB         整理时间:2021-06-06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下5.孔乙己教学设计

课题 5.孔乙己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各种描写,精巧布局表现人物悲剧。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难点 通过各种描写,精巧布局表现人物悲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小说文体知识点复习
(1)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理清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小说单元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
 《孔乙已》选自《呐喊》,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
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二、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附和( ) 不屑( )置辩
荤( )菜 咸亨( )酒店
羼( )水 拭( )
蘸( ) 阔绰( )
舀( )水 涨( )红
绽( )出 哄( )笑
间( )或 着( )了慌
打折( )腿 门槛( )
(2)释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之乎者也: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阔绰:阔气。
羼:混合,掺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营生:谋生。
服辩:即认罪书。文中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年关:年底。旧时年底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
预习检查

四、课文探究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小说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2.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
第一部分(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开端、发展)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10-11节)写孔乙己断腿后到酒店喝酒,仍遭到取笑。(高潮)
第三层(12-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3.课文开头三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1.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3.课文开头三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1)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2)故事发生的时间
——清末
(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短衣帮:站、外
长衫客:踱、坐、里(要酒要菜)
“我”(酒店的小伙计)—线索人物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咸丰酒店)
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2、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3、“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一个“踱”字说明了什么?
  “踱”字,表现了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
4.为什么要写“我”在咸亨酒店里专干温酒的营生?(即:这篇小说为何用第一人称“我”——小伙计的口吻来写?)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5.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十二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文章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孔乙己的性格与命运。“我”在文中是线索人物。而且,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
新知讲解
6.在第4-9小节中找出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7.第5自然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
作用是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是对前面情节的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
8.阅读课文第4-9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新知讲解
9.在第6自然段中,孔乙己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由“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或:由清高到痛苦、沮丧)。孔乙己一生的追求就是科举,而屡试不第是他这辈子的奇耻大辱。众人的嘲讽直接揭露了他内心的伤疤,使他无言以对。一个“笼”字写出了他神情的黯然变化之快。
新知讲解
默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
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质朴。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2.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内容上:概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结构上:承上启下
3.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酒客、掌柜、孩子、“我”
4.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语言被嘲笑;行为被嘲笑;外貌神态衣着被嘲笑;遭遇被嘲笑。
5.第9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被戏弄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
深刻含义:
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默读第10自然段,思考:
6.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7.“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
8.“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
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
9.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10.同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设计这样的情节,是为了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11.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表现出掌柜的冷酷无情、毫无人性。
12.“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与前面哪句话相照应?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13.孔乙己用手“走来”,又用手“走去”,这一“走”字如何理解?
“走”字写出了孔乙己令人辛酸的命运。
默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
1.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
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因事隔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
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
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
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3.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估计和猜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根据只能估计;但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种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是什么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原因。下面我们来从各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孔乙己 人物形象分析
1.肖像描写
站着喝酒 穿着长衫 唯一的人
2.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
3. 他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
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肖像描写
动作神态描写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动作描写
1.“排出九文大钱” 与 “摸出四文大钱”
“排”表明他有钱时的自得,同时向只能掏出四文钱买酒喝的短衣帮炫耀自己的优越。
“摸”既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也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  
  从“排”到“摸”动作的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1.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当酒客们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 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
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
2.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
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
当掌柜问孔乙己“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时,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低声”
“跌断,跌,跌……”等词语体现了孔乙己遮掩躲闪,惟恐张扬的样子。
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新知讲解
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二)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三)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1.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对比
等级森严
身心被摧残 每况愈下
2.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对比
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3.孔乙己与丁举人两条生活道路对比
(四)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⑴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名利,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为牺牲品,迂腐,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孔乙己看不起劳工大众,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又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被压迫奴役的地位,反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乐趣。
(3)丁举人为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残忍地摧残孔乙己,将其推上了死路
新知讲解
2.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另一大社会因素:
人 的 因 素
麻木、冷漠的国民性,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现在可以归纳为: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五)孔乙己性格的思想意义
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于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即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的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新知讲解
(六)关于 “笑”的艺术
“笑”有多种: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 本文中也充满了“笑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1、找找文中几处写“笑”?
2、“笑”谁?
3、哪些人在“笑”?
4、为什么笑?
5、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被取笑的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2.孔乙己的哪些地方让人笑:
3.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
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一个可以解闷取乐的工具,一幅幅画就是由这“笑”串连起来的,然而这“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幅幅悲惨的图画。
4.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麻木的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悲凉。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表明其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以乐写哀
倍增其哀
——揭示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衬托孔乙己的悲剧。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2)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3)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欢笑理解最正确一项是(  )
    A、孔乙己性格随和,人们喜欢和他开欢笑。
    B、孔乙己迂腐不堪,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
    C、孔乙己言谈举止,引人瞩目,令人感到新奇。
    D、孔乙己有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4)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的孤独。
    C.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C D B B
2.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课文说一说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1)孔乙己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落伍者和牺牲品的形象; 
(2)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的形象; 
(3)孔乙己是科举制度下一个贫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上述3种概括均为正确,答出其中的某一种即可。
  他迂腐清高:身穿长衫,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他善良: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或:教小伙计识字); 
 他死要面子:腿被人打断却谎辩自己跌断;
 他好酒贪杯:仅有四文钱也要用手走来买酒喝; 
   ——上述4点只要任答其中三点均可。 
   3.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特点的。
外貌描写,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语言描写,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4.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从“我”(小伙计)这个视角来看,孔乙己与社会有着诸多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他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料,所以说他是个喜剧人物
从孔乙己一生残酷悲惨的命运(遭遇和结局)这个角度看,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 
课堂练习
  5.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1)年轻一代要全面发展,不能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2)要通过读书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不能四体不勤、好逸恶劳; 
   (3)要通过读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不能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4)要通过读书掌握独立生存的一技之长,不学完全无用的知识; 
   (5)要通过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堂练习
复习巩固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课堂小结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板书设计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下《孔乙己》课件
  •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知识点训练课件
  • 部编版九下《孔乙己》ppt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同步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同步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学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