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变色龙》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2.98 KB         整理时间:2022-02-12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变色龙》教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变色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2、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体长多15~25公分(7~10寸),最长者达60公分。身体长筒状,两侧扁平,头呈三角形,尾常卷曲。眼凸出,两眼可独立地转动。
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小说《胖子和瘦子》《一个文官的死》《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汝龙译。有改动。《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1881年,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他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颁布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则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敏锐地洞察了这一现象,塑造了奥楚蔑洛夫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反动统治。

四、文题解读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在文中指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变化无常的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题目幽默、形象,富有讽刺意味,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知识链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讽刺小说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流行于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它极为广阔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引起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和不满。它揭开了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并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讽刺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和腐朽的现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著名的讽刺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果戈理的《外套》《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等。

六、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魁梧( kuí wu )
戳( chuō )
惦记( diàn )
伶俐( líng lì )
恐吓( hè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贱:地位低下;卑鄙,下贱。
拧:文中指皱,使有皱纹。
筛子:用竹篾、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可以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头。
坎肩:不带袖子的上衣(多指夹的、棉的或毛线织的)。
旗帜:旗子。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无缘无故:没有什么原因。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七、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警官奥楚蔑洛夫遇上一个“狗咬人”的案件。
第二部分(6-27):生动地描述了奥楚蔑洛夫“断案”中的五次变色。
第一层(6-8):奥楚蔑洛夫做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惩罚狗的主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第二层(9-13):奥楚蔑洛夫第一次变色,认为狗是无辜的。判定的根据——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第三层(14-17):奥楚蔑洛夫第二次变色,认为这狗是下贱胚子。判定的根据——这不是将军家的狗。
第四层(18-20):奥楚蔑洛夫第三次变色,狗又变成了“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判定的根据——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
第五层(21-13):奥楚蔑洛夫第四次变色,认为“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判定的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第六层(24-27):奥楚蔑洛夫第五次变色,认为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判定的根据——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第三部分(28、29):普洛诃尔带走了狗,“狗咬人”的案件宣告结束,留下的是观众对“败诉”的赫留金的哄笑和“审判官”奥楚蔑洛夫对他的恐吓。

八、全文分析
1、思考小说第1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这句话的作用。
解析:开门见山,揭示了主题: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腐朽、沙皇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官僚阶层的厚颜无耻。

2、小说第1段有人觉得“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几句可有可无,删掉也没有关系。对此,你的观点是怎样的?简述你的理由。
解析:不能删。这几句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出场时周围环境的描写,渲染了当时沙皇黑暗统治下社会压抑、经济萧条、市场冷清的景象,这是奥楚蔑洛夫性格形成的土壤,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如果删去,就会削弱小说的讽刺效果,故事的发生也缺乏相应的社会背景,不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

3、思考小说第3段“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中的“钻”的表达效果。
解析:“钻”字写出了人们聚集之快和以看热闹为乐的无聊心态,说明极端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人们精神面貌的病态:愚昧麻木,无聊透项,却又不甘沉寂。

4、全文都在讽刺奥楚蔑洛夫,第11段能否删除?
解析:不能。因为“独眼鬼”的话揭示了狗咬人的真相,讽刺了赫留金,表现出在沙皇的统治下利欲熏心、黑白颠倒、说谎成性的社会风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5、第20段再次提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有什么作用?
解析:手指头一开始是赫留金用来指证的证据,是要求赔偿的本钱。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赫留金冒犯“名贵的狗”的罪证。对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6、小说第27段写“好一条小狗”这句话的作用。
解析:再次赞美小狗,极尽夸张之能事,尽显其见风使舵、溜须拍马、阿谀奉迎的丑态。

7、请分别说说第25段“(奥楚蔑洛夫)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和第28段“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中“笑”的内涵。
解析:
①奥楚蔑洛夫的”笑”是对将军哥哥的谄媚奉承、拍马讨好的赔笑,形象地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②围观者的“笑”是对赫留金的讥笑和嘲笑,形象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

8、思考小说第29段“恐吓”的表达效果。
解析:“恐吓”写出了奥楚蔑洛夫的真面目;第四次写大衣,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力图逞威风,对自己的“表演”也无不难堪的样子;“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与开头呼应,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夹着尾巴狼狈逃走的沙皇走狗的形象。

9、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虽然在这篇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在围观群众及将军家厨师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连他们家的一条狗,大家都惹不起。从大家随着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转变态度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中,这两个人一定十分霸道,权势熏天。

九、合作探究

1、文章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发生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和维权唯上的思想本质:
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
④从讽刺手法的效果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发生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2、文中四次写到军大衣,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①交代身份,暗示背景。开篇提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军大衣是他装腔作势、用来吓人的工具,躇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性格,暴露丑态。文中第二次、第三次写军大衣,都是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让奥楚蔑洛夫有些措手不及,把他媚上欺下的丑态暴露无遗。审案结束后,他威胁赫留金一通后“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动作是掩饰其不光彩的表演,透出狼狈逃走的尴尬。作者借写军大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③连缀情节,前后呼应。本文先以军大衣揭示人物身份,又以军大衣为掩饰让主人公有思考的机会,从而引出其态度的转变。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生出许多枝节,使得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3、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解析: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这样一个小官僚,面对平民百姓时,往往摆出一副官架子,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卑膝的样子。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4、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解析:在短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奧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写,小说的讽刺效果更加突出。

5、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解析:因为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问题。他六次淋漓尽致的巧妙表演,好象蜥蜴一样善于变色,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醒目,非常恰当。

十、本文主旨

小说通过讲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也揭示了小市民的麻木庸俗与愚昧。

十一、文本特色

1、对比、夸张手法,讽刺性极强
文章运用对比、夸张手法,达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如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一变再变,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鲜明地突出了人物性格,增强了讽刺效果。再如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达到极强的讽刺效果。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周围人的对话来表现的。“变色”式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其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
其次,作者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烘托人物形象。如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动作,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和心虚。当他得知是将军哥哥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更是媚态百出。

十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王子犯法”真的“与庶民同罪”吗
在古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新兴地主阶级针对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出的法律原则,旨在从政治上打击和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所谓“同罪”只是一种相同或相似意义上的同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并不是王子犯了法就真的会和百姓一样被定罪受处罚。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只要是沾了“官”的边,就可以享有“减”“赎”“议”“请”等一系列免罚减罪的权利。尽管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也惩治过统治集团中一些恶名昭著者,但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能相提并论。

课后训练

写出下列各句在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 )
2、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 )
3、“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
4、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外貌、动作描写
2、外貌、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神态、语言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人物描写方法一般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等:解答本题,抓住句子特点与重点词语进行判断即可。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知识点训练课件
  • 初三语文下册《变色龙》课件
  •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学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同步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同步学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