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6 老山界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47.95 KB         整理时间:2024-03-28
文件简介:
6 老山界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生动、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情感。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其中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我们的红军战士却不畏艰险,勇敢地翻越了过去。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山的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山界》这篇文章。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峭壁”“酣然入梦”“不可捉摸”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背景链接
1934年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0月初,国民党“围剿”军逼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围剿”已无可能,决定开始长征。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红军方面决定放弃到湘西,而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篇是《榜罗镇》,另一篇就是《老山界》。
2.目标任务二:理清文章脉络。
◎拟副标题。文章的题目是“老山界”,这是一座山的名字,而通过阅读,同学们知道文章并不是要介绍这座山。请默读课文,为这篇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以概括文章内容。
从课文中提炼重要信息可知,本文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因此可拟的副标题有:①记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②记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答案不唯一,但要求准确、简练)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文章是如何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介绍老山界的情况,交代事件的起始。
第二部分(2—32):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将老山界放到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
◎细读课文,分别标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时 间 地 点 事 件
第一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沟 山路行军
天色晚了 瑶民家 歇脚攀谈
天黑了 山脚 夜见奇观
半夜里 半山腰 山腰露宿
第二天 黎明以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爬山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顶 山顶休息
之后 宿营地 —
[参考答案]①下午 ②雷公岩 ③下午两点多钟
◎根据表格内容,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图。

◎从上面的路线图看,作者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以登山的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经过叙述得十分清晰。
小结:本文叙述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作者按照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来展开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利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紧凑。
3.目标任务三:感受红军精神。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困难方面 困难的体现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讥笑敌机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请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
这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课文和上面的表格不难看出,红军战士凭着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胜利翻越了老山界。文中的“我们”是怎样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心中的?找出文中描述“我们”的内容,并从中理解红军精神。
描述:督促大家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顺便做些鼓动工作;发现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精神:从这些描述中,可见“我们”是一边行军,一边做思想宣传工作。翻越老山界,像“我们”这样的宣传工作人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需要对革命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才能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并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而“我们”是红军队伍的一部分,“我们”的精神是红军精神的一个缩影。
◎本文题为《老山界》,末段却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末段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课文最后用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经典纪实散文,既有详略得当的叙事,又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充满抒情气息,被著名作家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描写,体会文章的情感之美,领悟其中蕴含的长征精神。
◎第12段中,“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一句有何妙处?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相接,表明老山界山势陡峭,山路险峻、曲折;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既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表明了红军人数之多、队伍之长。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奇在哪里?这个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①“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
②“奇观”不仅指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③“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品读下面语句,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在红军心中,各种奇声异象不是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是陪伴他们前行的“天籁之音”。结合文意,说说这些生动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爬山过程中的感受,而且真实地传达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强意志、英雄气概和乐观情怀,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情怀的赞叹之情。
小结:像这样将抒情寓于描写中的手法,被称为间接抒情,运用这种手法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描绘翻越老山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为了更真实地传达红军队伍的精神品质,表达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细心阅读,你会发现文中还有许多词句看似不经意,实则大有深意。仔细揣摩下列句子,做好批注。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说明红军队伍是一支为改变国家命运而革命的队伍。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隐含着作者在红军队伍成功翻越老山界后的自豪之情和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小结:品析这些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无论在多么艰险的情况下,永远保有昂扬的革命乐观情怀;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这些就是长征精神的一部分,也正是刘白羽先生心中的“天籁之音”。
2.目标任务二:理解长征精神。
◎有人说,本文着重表现的是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体现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所以写与瑶民交往的片段只是一处闲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圈画出能够表现瑶民对红军态度的词语,以及描写红军对待瑶民的行为的语句,思考后回答。
与瑶民交往的片段在第3~10段。一开始,瑶民家的男人听说红军要来,照着习惯躲起来了。随后瑶民与作者等人的交谈,对红军的态度从“惊惶”变为“诉苦”,最后转变为信赖和支持。这种转变与红军的宣传工作和自身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红军与瑶民的交往,表现了红军与瑶民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红军关怀人民、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正是长征精神的表现。而瑶民的一句“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体现了红军是一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人民军队,这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因此,这个片段是丰富主题必不可少的一笔,闲笔不闲。
3.目标任务三:传承长征精神。
◎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长征精神应该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理解长征精神的当今意义。中国共产党凭着长征精神创造了奇迹,开拓了中国的新局面。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结束语: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征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坚定信念,弘扬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弹奏新征途中的“天籁之音”。
三、作业布置
1.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本课教学顺序为“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红军精神—体会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由内容到内涵,由知识到能力,落实回忆性散文阅读任务。同时,本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设计中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梳理红军翻山的经过,理清文章结构,学会阅读叙事类文章。从“人文性”出发,让学生理解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一是透过事件和细节描写感受红军精神,如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对待困难的态度;二是品析景物描写和看似闲笔的词句,体会红军精神;最后结合现实谈“我们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2年部编版七下语文第6课《老山界》课时练习答案
  • 2022年部编版七下语文第6课《老山界》课时练习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教学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