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71.76 KB         整理时间:2024-03-28
文件简介:
10 阿长与《山海经》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提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鲁迅童年时家中的一位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回忆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寻找答案。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霹雳”“烦琐”“诘问”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链接
1926年间,鲁迅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并于1928年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这组文章时,恰逢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让内心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儿闲静来。在《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
◎解读课题。从文章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文章内容的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
获得的信息:(1)中心人物是阿长;(2)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疑问:阿长,从名字看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山海经》是一本古书,这两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
2.目标任务二:梳理事件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单
事情 详略 形象
身份和称呼 略写身份,详写称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切切察察 ②______________ 饶舌多事
对“我”过分看管 略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元旦的古怪仪式 ④_____________ 守旧迷信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略写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 愚昧可笑
“谋害”了“我”的隐鼠 略写 不够诚实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身份低微 ②略写 ③睡觉摆成“大”字 ④详写 ⑤给“我”买《山海经》 ⑥热心善良、仁厚慈爱
◎依据对事件的梳理,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第一层(3—5):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第二层(6—12):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二部分第三层(13—18):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3.目标任务三:理清线索品情感。
◎浏览全文,勾画出直接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第3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结合相关事件画出情感变化示意图。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

◎本文叙写了关于阿长的九件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事件组织起来的呢?
本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事件的。作者将自己对阿长的情感隐含在这些事件之中,又用情感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诵读品析情感。
◎朗读第1、2段,从称呼上体会阿长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对她的态度。
分析:“阿妈”读来很亲切,“阿长”则读来略带生气。“阿妈”是尊重的称呼,是褒;称“阿长”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厌恶,是贬。
◎朗读第3—5段,从文中找出“我”对阿长的态度,并根据作者对阿长的言行描写,分析“我”的态度缘何而起。
态度:第3段中“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我”的态度的起因:“常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朗读第13—18段,勾画表现“我”对阿长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我”对阿长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完全消失”“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势。
◎说说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悚”。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你对阿长这个人有哪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1)“我”感到“震悚”是因为:①之前“我”太想得到这本书了。课文第21段说“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②《山海经》是阿长送的。课文第26段说“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③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狭小,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故乡》)。以前读的书又都是“制艺和试帖诗”,还有其他作品里提到的《鉴略》等,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所以得到《山海经》时感觉不一样。
(2)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阿长丝毫不计较“我”先前的各种轻慢态度以及很不礼貌地“当面叫她阿长”,而是真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在告假的四五天中,一声不响地去寻书买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高亢喜悦的声音与前文“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遥相呼应,洋溢着同样的快乐和诚挚的爱,而“我”接过阿长买来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激动不已,由此彻底改变了对阿长的态度,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再次产生“新的敬意”。至此,阿长前文中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先抑后扬的手法,让此刻“穿着新的蓝布衫”的阿长形象光彩照人、鲜活可爱!
◎朗读第30、31段,从这两段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最后,作者以深情的祝祷,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并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2.目标任务二:赏读感语句之妙。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的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具体语句 含 义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指攻城时阿长有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26段: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饰生动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目标任务三:品读明视角之妙。
◎回忆性散文是以“今日之我”写“昨日之我”,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 析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 “现在已经忘却了”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现在”“至今想起来”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到现在还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叙述,饱含感激之情。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已经记不清”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叙述,写出了遗憾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抒发了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同情、怀念和感激之情。
从成年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和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关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 析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写出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妇女的反感。
一到夏天,……无法可想了。 写出童年的“我”被阿长不雅的睡相挤得热醒的无奈。
这就是所谓福橘,……总算已经受完…… 写出童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和吃完之后的解脱。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童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写出童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写出童年的“我”觉得没必要向阿长说《山海经》的心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写出童年的“我”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写出《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结束语:卑微平凡甚至粗俗无知的阿长,却给予了鲁迅她能给出的最珍贵的情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视如己出的爱。在这个小人物身上,闪耀着可敬的光辉。幼年时的鲁迅不懂,而成长中的我们大概懂得,懂得那份真诚朴实的爱。希望大家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发现和珍惜我们生命当中那些爱我们的人,并且学会表达爱。
三、作业布置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优缺点?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200字左右)



这是一篇传统经典的教读课文,可以解读的角度很多。在设计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情感认同角度,以情感线索为突破口,以诵读方式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直观的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的变化,探究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双线并行。在逐层解读文本的同时,指导阅读,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需提醒的是,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涉及诵读内容较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可以将第2课时分解为两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诵读课文,为落实学习阅读技能和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
  • 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0阿长与《山海经》探究积累课件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