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11 老王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85.71 KB         整理时间:2024-03-28
文件简介:
11 老 王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细读文本,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的同学喜欢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有的同学喜欢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有的同学喜欢关注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可以说,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都是那些散发光芒或身边最亲的人,但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和我们非亲非故、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有的在平凡中咀嚼幸福,有的或许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关注这些普通人,就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机会,从课文《老王》中关注一个被称为“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荒僻”“取缔”“愧怍”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译作《堂吉诃德》等。
◎背景链接
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于是,作者于1984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自己一家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完成老王的“基本情况登记表”。
基本情况登记表
称呼 老王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职业 ①____________ 健康状况 一只眼盲了,另一只眼患有疾病;还患有别的病 婚姻状况 未婚
家庭住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已去世;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朋友 杨绛一家 命运结局 因病去世
[参考答案] ①三轮车夫 ②荒僻的胡同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记录了作者一家和老王交往的哪些事情。
本文记录了作者一家和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老王送冰;老王送钱锺书先生看病;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给“我们”。
◎根据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片段,结合全文,梳理本文的结构。
全文围绕“我们”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4):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和“我们”的深厚情谊,又抒发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3.目标任务三:细读课文,认识老王。
◎细读课文,尝试用词句概括,在作者的眼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你概括的依据。
(1)脑袋慢——第2段“那时候他‘脑袋慢’,‘ 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2)孤独——第2段“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3)不幸——第3段“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穷苦——第4段“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5)老实——第5段“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6)善良(知恩图报)——第6段“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等。
◎再次细读课文,看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最不幸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
老王的不幸体现在:
(1)身体残疾有病。“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2)生计艰难,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3)栖所寒酸。“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4)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5)受人排挤。“那时候他‘脑袋慢’,‘ 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最不幸的是孤苦伶仃。老王渴望温暖:“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中很多地方记叙了“我”和老王的对话,那是一种温暖的交流;“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我们”的帮助老王一直铭记在心,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寻求最后的温情。
◎在说到老王的不幸时,作者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作者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从小“瞎了一眼”已是极大的不幸,“也许是得了恶病”更隐含着有病没钱治,只能无奈地承受眼瞎的痛苦这种更令人绝望的不幸,因此作者说“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小结:可以说老王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不光表现在他生活的穷苦,更表现在他精神的凄苦。
◎从全文看,老王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凄苦的。同时,老王又是善良的,他一直用行动来表现他的善。再次细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回忆的哪些事情可以体现老王的善。
①送冰到家,不仅冰大,价格相同,还提出车费减半;②载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放心地低声问“我”还有没有钱;③为乘客着想,给改装三轮装护栏;④临终前给“我们”送来香油和鸡蛋。
◎文中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老王临终前给“我们”送来香油和鸡蛋。
◎如何理解文中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老王临终前送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珍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
“我”经常坐老王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我”女儿知道老王的好眼天黑之后看不见东西,就送给他一大瓶鱼肝油;“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已被取缔,“我”为老王的生计担忧。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频繁,而且尊重他、关心他、同情他。老王同样也关心着作者一家,时常主动帮忙。所以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来香油和鸡蛋,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了?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简单几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行动困难的情形,突出老王病情的严重,表现了“我”对老王病情的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小结:通过细读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的老王。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读懂“愧怍”。
◎老王的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具体从哪些事情中可以体现?
作者一家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心,具体体现在:(1)经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同他聊天;(2)“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3)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4)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心老王能否维持生活;(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在送来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就离开了人世。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呢?
作者觉得“愧怍”。首先,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其次,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个人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有着这种精神的,从他们对待老王的具体事情中可以体现出来。
◎如何理解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理解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理解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2.目标任务二:品味语言。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关语句:①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作用:作者一家虽然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他的香油和鸡蛋)。“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下才会说“当然”。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也表明作者一家很同情贫困的老王,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这句中“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①“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②“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老王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所以“大概”和“压根儿”不矛盾。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不是要钱”的回应和尊重。“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以此方式让他体面地收钱。
3.目标任务三:拓展延伸。
◎在作者看来,她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因此感到“愧怍”。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呼声?
应“愧怍”的不仅仅是作者,应该是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作者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健康和谐发展了。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甚至比老王更为不幸的人,我们在为自己感到幸运的同时,是否也意识到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多一点同情,多一点理解,多一分尊重。让我们像作者一家那样,用善良的心去体察人间冷暖,用伟大的爱去抚慰沧桑人生,那么再悲苦的命运也会充满色彩,再艰难的岁月也会充满真情。因为生命要靠生命来温暖,世界要靠爱心来浇灌。
三、作业布置
学完全文后,你对老王和杨绛是不是有一种新的认识?试站在老王的角度,用老王的语气,改写老王最后一次到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的片段。(300字以上)



本教学设计重点落实了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首先,从整体到局部到细节分层解读,逐层深入,每一步紧扣文本,指导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其次,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结合编写意图,拓展了文本解读的范围,这也是本套教材侧重的人文素养要求之一。在解读过程中,依然从词句入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关注文本人物到关注生活和他人,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老王》课件
  • 老王积累拓展课件
  • 10老王教案
  • 《老王》ppt课件42
  •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件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老王探究积累课件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老王教学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