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简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40.70 KB         整理时间:2024-03-31
文件简介:
17 短文两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的高洁志趣。
3.学习类比和衬托的写法。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刘禹锡曾在《秋词》一诗中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诗一改文人悲秋的格调,以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了不同寻常的秋歌。紧接着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昂扬着刘禹锡对生活的豪情,充满了自信与乐观!在现实生活中,当刘禹锡遭遇仕途不畅、一再被贬、别人冷眼时,他是怎样面对的呢?是否还依然抱有诗中这样的乐观与激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一探究竟!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以“清丽豪健”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尊为“诗豪”。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等。
◎背景链接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贬为连州、和州刺史。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故意刁难,半年内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此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
◎文体知识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点: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
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hónɡ 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把握节奏:①山/不在高;②水/不在深;③苔痕/上阶绿;④无丝竹/之乱耳(方法指导: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⑤有仙/则名;⑥有龙/则灵 (方法指导:“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
◎把握句式特点。
本文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提示:句尾的“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等字押韵,形成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言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成语积累
德艺双馨 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篇巨制 谈笑有鸿儒(大)
形影不离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
4.目标任务四:品读语言,明确志趣。
◎默读课文,说说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具有哪些特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清幽宁静 ③交往人物 ④日常生活
◎文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句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
(1)“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一“绿”一“青”,色彩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由此可感受到主人刘禹锡具有高雅的情趣。
(2)“有鸿儒”与“无白丁”形成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由此可感受到主人刘禹锡是德才兼备的高雅之士。
(3)“可以”两句从正面实写,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无丝竹”两句从反面虚写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自得。从这几句可感受到刘禹锡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目标任务五:析读文本,学习写法。
◎陋室的环境清幽、交往的人博学贤能、日常生活高雅脱俗,刘禹锡却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称为“陋室”,你认为“陋室”陋吗?为什么?
陋室不陋,理由如下:
(1)作者写“山”“水”来引出“陋室”,并与之作类比,表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理,证明陋室不陋。
(2)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也是与自己的陋室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证明身居陋室,只要自己德行高尚,陋室就不陋。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只截取后一句,省略“君子居之”,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巧妙呼应“惟吾德馨”一句,表明因为作者自己的“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3)作者虽身处偏僻荒凉之地,却能安之若素,恬淡悠然;往来的朋友都是志趣相投的鸿儒;日常生活是与好友抚琴、谈古论今、吟诗作对、阅读经书,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安贫乐道,情趣高雅,超凡脱俗,高洁傲岸,德行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类 比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一方的特征,通过联想、推论来对另一方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说理方法。
◎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的德行高尚。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指感情,还包括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6.目标任务六:联读资料,感悟主旨。
◎刘禹锡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以致最后成了一间陋室。阅读老师所提供的资料,说说刘禹锡遭遇仕途不畅、一再被贬、受别人冷眼时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资料一:
陋室的来历
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
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
资料二: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的态度:不因仕途被贬和他人刁难打压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反而安贫乐道,积极乐观,坚定不移,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启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磨难,不应灰心丧气,消极逃避,而应坦然接受,乐观应对;不要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心态,只要内心坚定,任何困难都无法打倒自己。
结束语:本文虽只有81字,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运用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乐于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恬淡闲适的高雅生活,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并以古代贤士自况,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充满了自信与豪情。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铭文。
2.试着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以劝勉警示自己。


第2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莲又称荷花、水芙蓉。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高尚。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链接
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特点: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语调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玩(xiè) 噫(yī) 鲜有闻(xiǎn) 不蔓(màn)(“蔓”是多音字,读“màn”,作动词,指蔓延、滋生;读“wàn”,是名词,指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把握节奏: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注意语调:第1自然段,应用陈述的语调朗读,逗号短停,句号长停;第2自然段应用议论的语调朗读,第一层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二层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还要读出惋惜之意。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文言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
泥而不染”]
◎成语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
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少)
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更加)
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我)
事不宜迟 宜乎众矣(应当)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
4.目标任务四:自学课文,赏析内容。
学习了《陋室铭》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自学《爱莲说》:通过“品”关键语句抓住莲的特点、“析”莲的品格理解作者的志趣、“联”系材料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三个环节进行自主赏析。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莲的各种特质象征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作者对莲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莲象征的君子的美好品质:在污浊的现实环境中保持自己的节操,洁身自好;庄重、质朴;内心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攀附权贵,保持人格独立;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端庄严肃,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作者的志趣:洁身自爱,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文中不仅写了作者喜欢的莲,还写了陶渊明喜爱的菊花、世人喜欢的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高洁品格相似,从正面衬托莲;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贵的庸碌之辈,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作者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引出对莲的描绘,衬托出莲的高贵品格;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对于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这三种人,作者在文中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下列资料,探究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
资料一: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资料二: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风气,更是盛行于长安。
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描述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
以菊、牡丹、莲喻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作者结尾处“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对三种人的人生态度做出评价,爱菊者少而难得,爱莲的同道之人没有,爱牡丹的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也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委婉隐晦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5.目标任务五:联系生活,探讨问题。
◎如何理解《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体现的是一种高洁、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因为莲在污浊的环境中生长,不被污泥沾染,就如同君子处在纷扰的世俗中,却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身的清白,不被污染,不会同流合污。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看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惟吾德馨”。
我们需要学习刘禹锡高洁的情操。刘禹锡身处陋室,不因外在物质的好坏而改变内在的精神操守,不丧失自己的志气、骨气,不被物质所奴役,保持自己的美好德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在人们迫切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是身处何处,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都应守住自己的原则、做人的底线,不放弃精神的坚守,不被物欲冲昏头脑而丧失自我;在物质满足之时,更要注重精神追求。
结束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按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作业布置
1.模仿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
2.收集几篇托物言志的古诗文,了解古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做积累。



本课由两篇短小易懂、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组成,针对这一特点,本课设计分为两课时,先通过教读《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再通过自主学习《爱莲说》来理解托物言志,采用先教后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在《陋室铭》教学中,设计“朗读”“品读”“析读”“联读”四个环节,逐层深入,在读中明特点,在读中明志趣,在读中析写法,在读中悟主旨。以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为行文线索,从文本出发,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逐步理解诗人面对苦难仍能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同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
《爱莲说》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分两步进行。先运用上节课的四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老师给予学生自学方法,并适时引导,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本课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积累拓展课件
  •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知识点训练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件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件
  • 九下语文13 短文两篇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积累拓展课件
  • 2022年部编版七下语文第17课《爱莲说》练习答案
  • 2022年部编版七下语文第17课《爱莲说》练习
  • 2022年部编版七下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答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