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要求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并积累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掌握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重点
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掌握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教学
课时 1课时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并积累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掌握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多媒体。
一 学习“交流平台”
1.人物的思维过程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阅读课文时,我们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小组交流: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人物的思维过程?其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3.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引导交流。(出示多媒体)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小组交流:这段话描写的是谁的思维过程?你能展示其思维过程吗?
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出示多媒体)
田忌赛马
齐威王: 上 中 下
田 忌: 下 上 中——胜利
教师小结:学习课文《田忌赛马》时,可以了解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孙膑先分析了当时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的马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即“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获得整体的胜利。由此,可以感受到孙膑高超的智慧。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
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小组交流:为救孩子,船长采用了怎样的方法?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当时,横木上的孩子心惊胆战,如果让孩子往回走,再从桅杆上爬下来,孩子一紧张,很可能就会摔到硬邦邦的甲板上。让孩子跳进风平浪静的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毕竟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从常理来看,孩子肯定没有勇气跳进海里,只能用枪逼迫。在很短的时间里,船长果断地救下了孩子,真是机智过人。
二 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读一读,找规律。(出示多媒体)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①读读上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③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就是这个字组成的词语。
(2)练一练,学运用。(出示多媒体)
誉之曰 吾矛之利
年九岁 当极明邪
失汲道 揠苗助长
狐假虎威 至之市
①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出示多媒体)
誉之曰:赞誉 吾矛之利:锋利
年九岁:年龄 当极明邪:明亮
失汲道:迷失 揠苗助长:禾苗
狐假虎威:假借 至之市:集市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出示多媒体)
①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a.小组交流:从加点部分你体会到什么?
b.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小结: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后,他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②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a.小组交流:从加点部分你体会到什么?
b.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小结:“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让人感受到时间既漫长,又过得很快。
(2)练一练,学运用。
①小组交流: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说当时的情况。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3.学习修改作文。
(1)谈话引导:材料《一张画像》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说说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阅读,可以在材料旁边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修改方法。
(3)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a.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
b.把“书皮”改“课本的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c.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
d.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a.“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有声音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准确。
b.作文中“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将其删掉,并将前句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③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a.“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一句有些啰唆,叶老删去多余的部分,改为“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b.把“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改为“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几何课本给拿走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简洁多了。
⑤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a.叶老把“上课了”改为“上课铃一响”。因为“上课了”可以理解成刚上课或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改为“上课铃一响”,意思就很清楚了。
b.“说完走回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一句与上文衔接得不好,叶老改为“说完,就走上讲台又讲起课来”。这样与上文的衔接就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比较准确、完整了。
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a.作文中“象开玩笑似的说”将“像”错写成“象”,叶老加以改正。
b.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如,“说不定还真是个复员军人呢”这句话末尾不能用叹号,叶老把它改为句号。再如,“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中间要用逗号断开。
三 学习“日积月累”
1.小组讨论: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有何由来?(板书: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黄色的花,比喻少女。“年华”,年岁。
(2)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4)而立:指人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不惑:指人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花甲:指人六十岁。
(7)古稀:指人七十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8)期颐:指人一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