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政治教案 > 八上道德与法治教案
文件名称: 2022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问答题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03.14 KB         整理时间:2022-12-08
文件简介:
1.感受社会生活有何重要意义(原因)?(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1)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为什么说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意义:①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②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4)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1.误区: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但社会可以离开个人。
剖析:(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2.误区:中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成年以后的 事情。
剖析:中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中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所以中学生应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加亲社会活动,促进个人全面 发展。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材P1)
注释: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动,或无拘无束地施展才能。
知识链接:养成亲社会行为。
2.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教材P8)
注释: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待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知识链接:亲社会行为。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材P8)
注释: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知识链接:亲社会行为。

1.(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答案:(1)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读报纸;上网查询;等等。
(2)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自己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有了提高;等等。
2.(教材P3~4)探究与分享: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答案:结合自身实际回答即可。如我在暑假里,参加“社会公益宣传”活动,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提高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去北京游览了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让我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等等。
3.(教材P5)探究与分享:(1)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答案:(1)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2)向未曾谋面的亲戚介绍自己:我是某某的孩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同事某某的孩子;向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孩子某某的同学;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我是学校几年级几班的学生。
4.(教材P6)拓展空间:(1)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2)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1)父母通过血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同学、老师通过业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通过地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
(2)父母抚养教育我;老师教给我知识和方法技巧,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同学让我懂得了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公交车司机为我出行提供了方便;等等。
(3)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5.(教材P6)运用你的经验: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答案:有。例如,和大家一起参加所在小区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在活动中,虽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收获了洁净和愉悦,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教材P7)探究与分享:结合上图,说明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案:食物是农民通过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得到粮食,粮食加工成面粉或大米,加工好的粮食在市场出售,饭店师傅或父母购买粮食,经过加工才能变成食物。我们使用的学习用品是通过印刷厂的工人印刷之后,再通过书店发放在我们手中。衣服是纺织工人进行纺纱织布,为服装生产等提供布匹,然后服装厂对布匹进行再加工,生产服装到市场进行出售,我们购买。
7.(教材P8)探究与分享:结合图片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案:要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要关心社会发展;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


1.网络怎样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积极影响?)★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怎样理解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网络的弊端(消极影响)有哪些?
(1)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4.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5)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5.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6.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认识网络?)
积极影响: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消极影响:
网络的弊端:①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7.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1)国家:①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法律知识。②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2)个人(青少年):①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②发现网络谣言,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③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遵守网络文明公约。④在网上传播正能量,积极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8.如何戒除网瘾?
(1)学会“信息节食”。
(2)控制上网时间,请家人和老师监督。
(3)多参加网络之外的社会活动。

误区:网络无限,我们可以任性而为。
剖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1)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在利用网络时,不能任性而为,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
(2)网络交往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延伸,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遵守网络规则。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教材P11)
注释:彼此挨得很近,常在不经意间得到彼此的信息,却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双方仍像陌生人一样,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知识链接: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1.(教材P10)运用你的经验:(1)生活中,你经常借助互联网做哪些 事情?
(2)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答案:(1)交友、查资料、购买物品、看新闻、玩游戏等。
(2)信息传递会很慢;我们结交不到更多的朋友;工作效率低下;等等。
2.(教材P11)探究与分享:结合上图和生活经历,说说网络给人际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
答案: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3.(教材P11~12)探究与分享:(1)你有网络购物的经历吗?如果有,你通过网络购买过哪些商品?
(2)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答案:(1)有。购买过食品、服装、学习用品等。
(2)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教材P12~13)探究与分享:(1)政府开通这样的网络渠道有什么作用?
(2)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都会有类似“联系我们”“网上投诉”“市长信箱”等链接。请你了解使用方法,并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尝试向有关部门反映。
答案:(1)有利于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人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等等。
(2)提示:可结合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环境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向有关部门反映。
5.(教材P13)探究与分享:根据你的经验,物联网还有哪些常见的 应用?
答案: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6.(教材P14)探究与分享:(1)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2)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答案:(1)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等等。
(2)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性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都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
7.(教材P16)探究与分享:(1)你或家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 情吗?
(2)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答案:(1)遇到过。如我在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
(2)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最基本的是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使用个人电脑并安装防火墙;不要轻易使用安全性不强的公共网络和网吧的网络;要谨慎对待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重要的私人信息存入网络;不要在任何社交网站、博客留下可供反向搜索的 信息。
8.(教材P17)运用你的经验:(1)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
(2)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答案:(1)奶奶和爸爸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奶奶的观点只看到了网络的弊,否认了网络的利。相反,爸爸的观点只看到了网络的利,忽视了网络的弊。
(2)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等等。
9.(教材P17)探究与分享:你有没有遇到过右图中的问题?网络还给你带来哪些困扰?
答案:遇到过。例如使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现实中与好朋友的联系少了、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时间少了等。
10.(教材P19)探究与分享:(1)你怎么看待贴吧里的这种现象?
(2)如果你是小林,你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为什么?
答案:(1)贴吧里的这种现象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2)不会。因为: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恶意攻击他人。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11.(教材P20)探究与分享: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行动?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根据实际知道的回答即可。
(2)我的感受:通过互联网思维做公益,可以让公益筹款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更加公开透明,让各类社会资源通过更高效的渠道参与公益,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让社会力量能有序、有效地参与政府部门推动和解决救急纾困工作。















1.什么是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什么?)★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 热情。
3.社会规则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几种常见的社会规则。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4.为什么说维护秩序需要规则?(社会规则的作用是什么?)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5.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
(1)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2)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6.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7.什么是自律?
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8.怎样维护规则?★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9.为什么要改进规则?
(1)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 制定。
(3)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4)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10.怎样改进规则?
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误区:规则都是强制性的。
剖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法律、纪律等属于强制性规则,而诸如道德、风俗等规则不具有强制性,主要靠人们自觉遵守。
2.误区:守规则不自由,要自由就不能守规则。
剖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守规则,得自由;无规则,失自由。

1.(教材P22)运用你的经验:(1)以上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 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答案:(1)图片一体现了社会管理秩序,图片二体现了生产秩序,图片三体现了交通秩序,图片四体现了公共场所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
2.(教材P23)探究与分享:(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 影响?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
答案:(1)影响学校正常的放学,可能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甚至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制定相关的规则,来接孩子的家长要自觉遵守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等。
3.(教材P24)探究与分享:(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比赛规则:足球比赛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下半场开始时,两队应互换场地,并由上半场开球队的对方开球;等等。
(2)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4.(教材P26)拓展空间:请选择一个你想去的旅游景点,査阅资料,了解在该景点旅游要遵守哪些规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答案:提示:例如,遵守旅游景点的规定,尊重社会公德和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爱护旅游设施;维护旅游安全和秩序;等等。
5.(教材P26)运用你的经验:(1)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
(2)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大家遵守规则的例子,分享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答案:(1)我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社区生活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要熟悉相应的规则,明确规则的内容,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提示:在车站,人们自觉排队等候乘车;在马路的十字路口,车辆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我的感受:我们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6.(教材P27)探究与分享: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电话的“自由”?
答案:这位男士有打电话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以不能损害周围乘客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前提,所以这位男士的认识是错误的。
7.(教材P27)探究与分享:为什么这两位乘客看似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处罚?
答案:这两位乘客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已经构成违法行为。因为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8.(教材P28)探究与分享:(1)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2)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答案:(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这就是自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是这种道德自律的前提。
(2)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就是要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
9.(教材P29)探究与分享:你怎么看待以上观点?
答案:上述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漠视规则、不遵守规则的表现。我们应该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0.(教材P29~30)探究与分享:(1)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2)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两位同学讨论解决方案,请你参与其中。
我的方案:  
答案:(1)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在影剧院大声聊天或接听电话;随处张贴、涂鸦;等等。
(2)我的方案:还可以采用媒体曝光、市民随手拍等多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相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确保这些行为的整改取得实效;有关部门可以发出倡议,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广大市民文明意识和城市文明程度;等等。
11.(教材P31)探究与分享:你还知道哪些被改进的规则?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答案:(1)如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最低年龄是十周岁。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规定了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
(2)因为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12.(教材P31)拓展空间:(1)明确网购“后悔权”,有什么积极意义?
(2)“七日内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
(3)针对网店店主所说的现象,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规则?
答案:(1)明确网购“后悔权”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2)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3)对于消费者作出的明显损害经营者利益的行为,法律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指出哪些现象是不允许的,或者是不予退货的,让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有遵循的规则,这样既可以维护经营者的利益,也能让消费者遵守规则。


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怎样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3.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4.为什么要以礼待人?★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5.怎样做到文明有礼?★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6.什么是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7.诚信有何重要意义?★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 原则。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8.为什么说诚信能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2)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
(3)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9.怎样培养诚信的品质?★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10.怎样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11.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遵循哪些道德要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2)文明有礼。做到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3)诚信待人。做到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4)关爱他人。做到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

1.误区:文明有礼只是个人私事。
剖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如此,文明礼貌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因此我们在与他人尤其是外国人交往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私事。
2.误区:讲诚信就是要时时处处说真话,不撒谎。
剖析:诚信对个人立足、企业发展、社会文明和国家兴旺都有积极的作用,生活中我们要讲诚信。但讲诚信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所有秘密。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1.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教材P32)
注释:道理不可以坐着讨论,品德不能只是嘴上空谈。
知识链接:做有道德的践行者。
2.敬人者,人恒敬之。(教材P34)
注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知识链接:尊重他人、文明有礼。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材P35)
注释: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知识链接:尊重他人、换位思考。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材P36)
注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一个人全是缺点。
知识链接: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5.不学礼,无以立。(教材P37)
注释: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知识链接: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6.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教材P37)
注释: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知识链接: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材P39)
注释:意思是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寒冷。
知识链接:用语文明。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材P40)
注释: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
知识链接: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从小事做起。
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教材P40)
注释: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知识链接: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材P42)
注释: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知识链接:诚信的重要性。

1.(教材P33)探究与分享:(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我赞同第一位女生“我希望被他人尊重,因为受到尊重,心里感觉很好”的观点。如二战时期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位好心的老人常常帮助这些人。每当有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乞求施舍点钱物时,老人总是问他们愿不愿意帮他把屋外的一堆砖头由屋前搬到屋后或是由屋后搬到屋前来换取钱物。许多流浪者都会欣然答应。当他们搬完后,老人就给他们一点钱或是请他们吃饭作为报酬。老人屋外的那堆砖头总是由屋前搬到屋后,又由屋后搬到屋前。邻居们笑话老人多此一举,老人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受过老人帮助的流浪者不少重新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个事例中的老人是让那些流浪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让他们成为一个劳动者,而不是一个牺牲自己尊严的乞讨者。老人以这种方式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让他们心里产生满足感、成就感等。
(2)认同。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帮助他人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会伤害被帮助者的自尊,令他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
2.(教材P34)探究与分享: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
答案:读者乙的观点是错误的,读者甲和读者丙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图书馆是社会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3.(教材P34)探究与分享: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答案:情境一:我会帮助小萌解决问题后,再去参观美术馆。情境二:我会停止看足球比赛,与同学一起商量撰写演讲稿的事。情境三:我会认真听舅舅谈昨晚看过的电影。理由: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4.(教材P35)探究与分享:(1)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还有哪些看法?
答案:(1)赞同。理由: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2)如品德高尚的人值得尊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值得尊重;等等。
5.(教材P36)拓展空间: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案:(1)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因为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2)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因为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尊重自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己所能。
(3)我们应该尊重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个自我更新、不断发展而又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继承、弘扬中华文化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6.(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
答案:小岩文明有礼体现在态度、用语、举止等方面:
(1)小岩和爸爸妈妈提前到就餐房间等候客人。
(2)小岩站起来迎接朋友。
(3)小岩主动与朋友打招呼。
(4)小岩有些饿,但仍然等朋友一起吃。
(5)朋友给小岩夹菜时,他站起来表示感谢。
7.(教材P38)探究与分享:上述情境体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案: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观众为失利的选手鼓掌,是为了鼓励运动员,也体现了观赛观众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不仅关系我们自身的形象,也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8.(教材P39)探究与分享: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是文明有礼的人。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9.(教材P41)运用你的经验:(1)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行为?
答案:(1)小方迟到了十分钟,耽误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这是不诚信的行为,会失去同学们对他的信任。
(2)信守承诺,履行诺言,做一个诚信的人。
10.(教材P42)探究与分享:(1)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答案:(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2)例子略。
11.(教材P42)探究与分享: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
答案: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12.(教材P44)探究与分享:(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
关系。
答案:(1)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不赞同。理由: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2)提示:案例略。在遇到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这一两难选择时,我们应当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恪守诚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隐私又是待人坦诚的前提,是维护良好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尊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其公开,也是我们交往中应有的品德。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13.(教材P44)探究与分享:(1)吴恒忠为什么获得大家的好评?
(2)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1)吴恒忠践行诚信,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一个诚信的人。(2)故事略。
14.(教材P45)拓展空间:(1)分组搜集身边的诚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与大家分享。
(2)思考:他们为恪守诚信付出了哪些努力?他们坚守诚信的原因是 什么?
(3)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答案:(1)典型人物及事迹略。
(2)他们付出了时间、体力、精力。原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坚持诚信,会赢得信任;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不讲诚信既会伤害别人,又会伤害自己。
(3)提示:围绕主题可从什么是诚信、诚信的典型事例、讲诚信的重要性和怎样做诚信的人等方面撰写。


1.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法律?(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什么?)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几类?★
(1)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如图所示)

3.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4.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5.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6.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7.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8.青少年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9.刑法有什么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10.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1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2.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 内容。
13.刑罚分为哪些种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4.青少年应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5.遇到侵害,怎样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16.我国有哪些法律服务机构?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17.什么是诉讼?诉讼的特点和分类
①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②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③诉讼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
18.怎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9.青少年怎样为法治建设作贡献?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0.青少年应怎样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1)我们要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各种活动,积极防范各种侵权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4)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5)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误区: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不要紧。
剖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以及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3)已经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应当依法定罪、 判刑。
2.误区:面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要奋不顾身,勇于斗争。
剖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1)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2)面对违法犯罪,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答案:(1)小勤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或者做了违法的事情。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 避免。
2.(教材P47)探究与分享: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答案: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镜头一是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是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3.(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给他人带来财产上的损失;镜头二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对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镜头三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了其创作作品的积极性。
4.(教材P52)拓展空间: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答案: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小王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5.(教材P53)探究与分享:(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答案:(1)第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第二,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而犯罪违反了刑法。第三,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2)如偷窃、打架斗殴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行政处罚。而抢劫、投毒等行为,违反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6.(教材P54)为什么要严厉处罚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
答案:人民警察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会危及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妨害人民警察执行公务,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从重处罚,对保障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7.(教材P55)探究与分享: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答案: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8.(教材P57)拓展空间:(1)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2)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填写在下表中。
答案:(1)违反禁令吸食毒品;某校初中生李某威胁一名小学生交 10元的保护费;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等等。
(2)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吸食毒品 没有认识到
毒品的危害 学校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活动
敲诈勒索 存在不劳
而获的思想 认识到金钱需要取之有道
参与赌博或
者变相赌博 经受不住
不良诱惑 培养正当的、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多次拦截
殴打他人 交友不慎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9.(教材P58)运用你的经验:(1)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答案:(1)商场保安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小华的名誉权。
(2)帮助小华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0.(教材P58)探究与分享:遇到类似情形,你会怎么应对?
答案:我会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会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11.(教材P60)探究与分享: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答案:小峰是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12.(教材P62)拓展空间:小倩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
答案:小倩可以通过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她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如果采取别的方式仍不能解决问题,她可以使用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1.什么是责任?责任的来源有哪些?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2)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2.我们扮演哪些角色?承担哪些责任?
(1)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3)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4)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3.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
(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4.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1)表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诺、认真做事,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5.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何重要意义?)
(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2)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
(3)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4)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6.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分别是什么?★
(1)代价: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回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 许等。
7.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为什么说“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用去做”的观点错误?)★
(1)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2)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
8.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1)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2)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
(3)向周围的模范人物学习,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4)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1.误区:承担责任,只有代价没有回报。
剖析:(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同时,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
(2)正因为许多人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2.误区:承担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情,与未成年人无关。
剖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理解责任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2)责任涵盖了人们生命历程的全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责任。
(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应发生改变。未成年人也应认清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位卑未敢忘忧国。(教材P66)
注释: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有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
知识链接:积极承担责任。
2.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教材P73)
注释: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要把这件事兢兢业业地做好。
知识链接:做负责任的人。

1.(教材P65)探究与分享:请你续写爸爸的话。
答案:你要自己赔偿,并且要把我替你赔偿的钱还给我。因为你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失,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2.(教材P65)探究与分享:下面这些责任来自哪里?
答案:(1)顾客遵守商场秩序,排队付款。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道德规范。
(2)作为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主动承担家务。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道德规范、传统习俗。
(3)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这个责任来自道德规范、传统 习俗。
3.(教材P66)探究与分享:(1)在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
(2)社会上还有哪些人为救灾承担责任?
(3)你可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答案:(1)在救灾过程中,消防队员、部队战士、医生、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承担了责任。他们承担的责任:消防队员——灭火;部队战士——寻找被困在废墟中的人;医生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做手术;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紧急运来救援物资,并在社会上组织募捐活动; 等等。
(2)志愿者、企业家、记者、社区的居民等。
(3)把零用钱捐给灾区、为灾区的小朋友做心理疏导等。
4.(教材P67)探究与分享:(1)哪些责任是你独自承担的?
(2)哪些责任本该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
答案:(1)在家里洗碗、打扫卫生、倒垃圾等;在学校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等;在社会上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分类投放垃圾、不闯红 灯等。
(2)如洗衣服应该由自己承担,却由母亲替自己承担了;在学校乱扔垃圾,却由值日同学给清理了;等等。
5.(教材P71~72)探究与分享:小青为什么这么做?她这样做值得吗?
答案:因为小青承担了责任,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能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可见,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6.(教材P74)拓展空间:(1)与父母、老师沟通,听听他们对自己履行责任的看法。
(2)以小组为单位,以“勇担社会责任”为题,组织班级演讲比赛。
答案:(1)(示例)父母的看法:父母认为我在家里能尊敬长辈,礼貌待人;能及时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与父母交流;乐于助人,尊重他人,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孩子。老师的看法:老师认为我在学校能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学生。
(2)(示例)按照要求从“什么是责任”“履行责任的意义”“我们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准备即可。


1.为什么要关爱他人?★
(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 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2.怎样关爱他人?★
(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
(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
(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3.关爱他人,要讲究哪些策略?
(1)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2)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4.服务社会有什么意义?★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5.怎样做到服务和奉献社会?★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6.中学生怎样培养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7.我们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1)环境保护、社区服务。
(2)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
(3)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
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用、任务是什么?
(1)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3)任务:在新时代,共青团要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

误区:关爱他人就应倾其所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关爱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倾其所有。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
(2)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
(3)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关心和帮助他人,对他人施以援手。

1.(教材P75)运用你的经验: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答案:有。当时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关爱着,感到很温暖。
2.(教材P76)探究与分享:(1)你如何评价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
(2)你从中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是关爱老人的行为。
(2)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教材P76~77)探究与分享:小李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4.(教材P78)探究与分享: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
答案:女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其他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尽己所能,关爱他人。
5.(教材P79)拓展空间:关爱他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付出努力和共同行动。为此,让我们拟订一份关爱宣言,让关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