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为实现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 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改革开放怎样促进经济发展?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 创造。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改革开放有什么重要意义?★
(1)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 成时。
8.怎样应对经济新挑战?
(1)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9.为什么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0.怎样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1.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
点拨: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我国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和同时富裕。
2.共享只是指人人享有。
点拨:共享不仅指人人享有,更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共享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共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才能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神女如果现在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知识链接:改革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2.(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注释: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
(2)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注释: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知识链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1.(教材P4)探究与分享: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请查找资料,列举实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答案】(1)实例:2020年我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显著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在竞争中焕发活力。
(2)实例:某国有企业提高员工工资,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显著优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实例:春节期间,某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加大市场供应,打击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这体现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2.(教材P5)探究与分享:了解父母的工作,说一说他们是如何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
【答案】示例:①我的父母是农民,种植多种农作物,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为社会提供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保障社会生活需求。②我的父母是工人,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为工厂创造经济效益。③我的父母是科技工作者,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教材P6)探究与分享:请你关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收集相关新闻报道,了解我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
【答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4.(教材P7)探究与分享:请用一组微镜头,晒晒你和家人的幸福生活。
【答案】绚丽多姿的衣,膳食合理的食,宽敞舒适的住,快速便捷 的行……
5.(教材P10)探究与分享:请你从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与同学讨论: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答案】(1)技术创新方面:这样做可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电力发展方式,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新能源的开发。
(2)社会责任方面:国家电网公司这样做既利国利民,也保护了环境,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敢于担当的表现,也有助于国家打赢蓝天保 卫战。
6.(教材P10—11)探究与分享:(1)从他们的话语中,你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2)查找资料,思考: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为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答案】(1)一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吃得好;二是中央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三是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四是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六是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七是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等等。
(2)①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病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等等。
7.(教材P11—12)探究与分享: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答案】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的理解(示例):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主体是全民,共享内容是全面共享,共享的实现途径是共建;共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靠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等等。
8.(教材P12—13)探究与分享: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你和家人从中体验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答案】①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发展工程,我家小区属于旧小区,政府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②国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爷爷奶奶的养老金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村里治安改善了,安全感提升了;等等。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①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②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④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2.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对个人: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2)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①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②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3.我国为什么坚持创新发展?★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5.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的科技现状:目前,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6.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7.教育的重要性 ★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8.怎样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者和创业者。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3)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9.创新精神的表现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 情怀。
10.创新的目的★
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1.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误认为我国是一个科技强国。
点拨:目前,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创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注释:使国家治理得好的办法关键在人才,而培育天下人才的办法在教化,教化的关键在于学校。
知识链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教材P15)探究与分享: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答案】在生活中,我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如图片一是学习中找到解数学题的新方法,让我体会到了成就感;图片二是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让我体会到了胜任感;图片三是在家庭生活中创作新菜式,让我体会到了喜悦感;图片四创作新曲子,让我体会到了胜任感。同时,我也有许许多多的创新故事,如为自己心爱的花草研制了一个多功能自动定时浇水装置,解决了因缺水而导致花草枯萎的问题,这让我非常高兴。
2.(教材P16)探究与分享:(1)结合上述事例,请你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2)有人说,创新只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1)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为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等等。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创新不管是否出于满足个人兴趣的需要,都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3.(教材P17)探究与分享:你对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了解多少?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答案】(1)中国创造的“世界之最”:①最早发明纸张;②祖冲之最早精确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③最早发明火药;④最早发明指南针;⑤最早使用活字印刷术;等等。
(2)①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基因的民族。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教材P18—19)探究与分享: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改革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我们要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教材P22—23)探究与分享:(1)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从这些同龄人的创造发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你参加过哪些科技创新活动?你在这些活动中有哪些收获?
【答案】(1)①在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临沂四中高远创新团队的《“精细道路宽度 永葆绿水青山”实践活动》获国家级奖项。②启发:要努力学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创新型人才。
(2)①我参加过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活动,在学校天文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
②在这些活动中,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学会了观察、质疑、想象、探究以及合作,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6.(教材P24)探究与分享:查阅资料,讨论: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开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原因:我国自主开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民族自信。
(2)启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和信心,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7.(教材P25—26)探究与分享:有人说,创新就该追求原创;有人说,我国发展起点低,创新应当从模仿开始。结合中国高铁故事,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答案】首先,原创还是模仿,要根据具体国情、具体发展状况而定。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次,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中国高铁的发展就是在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致力于自主创新而取得成功的。
8.(教材P26—27)探究与分享:(1)从裘法祖、吴孟超和王红阳三代人的创新事迹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2)有人说:“科技创新需要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更需要研究团队的接续积累。”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提示:从创新精神的表现回答即可。
(2)示例:我同意这个观点。研究团队是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以关键人物为核心,由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组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当今时代,重大发现、重大发明、重大成果已经不能单靠科学家、发明家的个体努力,而是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形成研究团队合作攻关。创新路上,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能起到引领作用,而团队合作能够给予创新以持续的力量。
1.民主价值的要求、实现方式
(1)要求: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2)实现方式: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百年中国是怎样探求民主价值的?这一探求过程证明了什么?
(1)过程
①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2)证明
①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③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
(1)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4)具体形式: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意义
①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②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6.民主监督的地位和意义 ★
(1)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7.我国对公民参与民主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 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1.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知识点 内容
民主决策 突出公民参与决策的过程
民主监督 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
2.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惟邦本”
注释: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
“政得其民”
注释: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
“以百姓心为心”
注释: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知识链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
1.(教材P31)探究与分享: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民主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的。
【答案】郑观应强调设立议院,其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其出发点是维护清朝统治,只是对原有封建专制制度的改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看到了民主的重要性,主张发扬民主,但其出发点也是维护清朝统治;孙中山坚持人民主权,倡导法律至上,宪法至尊,注重人权,推崇平等,重视立法,主张依法行政,在当时的社会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其民主思想是无法实现的。
2.(教材P32)探究与分享:结合学过的宪法知识,说说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宪法保障。
【答案】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 体现。
3.(教材P33)探究与分享:为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答案】人民群众选举自己的代表,并由人民群众选出来的人大代表组成权力机关来集体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4.(教材P34—35)探究与分享:怎样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
【答案】利用“网络问政”综合平台、论坛、留言板、博客、微博等途径将自己好的意见、建议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5.(教材P35—36)探究与分享:村民说事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治理的一种创新尝试。为什么说这种制度有利于村民实现基层民主?
【答案】村民说事制度有利于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汇集村民智慧,因地制宜地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决策和监督。这提高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充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彰显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本质。
6.(教材P39)探究与分享:你同意上述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与同学讨论交流。
【答案】我同意“谁有能力,票就投给谁”的说法。我不同意“谁当选都和我没关系,不去投票”“谁能给我带来好处,票就投给谁” “谁弱势,票就投给谁”的说法。因为: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同时,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7.(教材P39)探究与分享:(1)查找相关法律法规,讨论为什么要举行定价听证会。
(2)听证会制度从哪些方面保证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3)参加听证会的是来自不同方面的代表,请你模拟其中一方代表提出意见和主张。
【答案】(1)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作出规定。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和2000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又对价格决策和地方立法听证作出规定。2008年10月制定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又使我国的听证制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法律法规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加速了听证程序建设和听证制度的实施推广。召开听证会是为了表达民意、顺应民意、接受民意;召开听证会是政府在依法行政,让公众参与政府价格决策,可以提高政府价格决策行为的公开性与科学性,可以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提高政府定价的质量;价格听证制度的本质是要求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2)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3)我是消费者代表,我认为调价是不适宜的,依据如下:首先,调价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基层社会民众普遍是反对调价的,从网络民意和实地采访询问看,当前居民工资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其他方面的价格都在上涨,作为市民主要出行工具的地铁,如果提高价格,会严重影响居民幸福指数。其次,虽然地铁公司也面临成本上涨压力,但既然是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适当补贴来解决。最后,调价不利于市民绿色出行,不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8.(教材P41)探究与分享:作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实行民主管理。在学生社团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
社团管理和活动表决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你是少数派,你会 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理解包容,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团活动
面对成员间的意见分歧,如果你是社团负责人,你会 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佳结论或方案
当社团内部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你是冲突的一方,你会 在保证社团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重申自己的理由并听取对方的意见,理智地与对方解决冲突矛盾
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如果你是社团负责人,你会 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认真反思,争取取得更大进步
9.(教材P42)探究与分享:(1)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互联网时代,谣言通过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1)示例:我同意“谣言是没有事实依据、捏造的话,不能传播”的观点。不同意其他人的观点。①说错话与制造谣言,性质是不同的,不能把保护说话的权利与宽容谣言相混淆。②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因此谣言不能宽容。③谣言会“不攻自破”或“让谣言自生自灭”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与伤害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的各种谣言进行坚决的斗争。
(2)示例:①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在上网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遇到来源不明的信息,应该去思考和求证,而不是跟风转发。②提升法律素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在网络上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接受法律监督,自觉抵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在执法机关对网络谣言相关事件作出依法处理之后,坚决予以声援、支持和拥护。③增强责任意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维护好网络秩序,不能让网络谣言肆意传播。
1.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法治的重要性 ★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 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5.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和核心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②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③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怎样做到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②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2)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 导向。
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使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
点拨: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但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了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2.法律和道德
产生 适用范围 实施方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1.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注释:法律条例,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
知识链接: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注释: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
知识链接: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注释:法不是从天上来的,也不是从地下来的,而是在人间发生而来,是合乎人心的。
知识链接: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教材P45—46)探究与分享:(1)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法治与我们息息相关。请结合上述法律规定,说说法治与你有什么关系。
【答案】(1)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预防犯罪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使未成年人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③义务教育法第五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④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三条: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法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正是有了法治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2.(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收集并分享法治新闻,感受法治中国的脉搏。结合法治新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
【答案】法治新闻事例略。取得的进步:①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法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保障了立法的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彰显了科学立法。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政府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用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彰显了严格执法。③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应用深度融合,创造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中国经验”,彰显了公正司法。④全体社会成员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增强,彰显了全民守法。
3.(教材P51)探究与分享:关注有关新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答案】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4.(教材P53)探究与分享:(1)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 渠道?
(2)给当地政府建言,并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意见。
【答案】(1)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写信、发电子邮件、媒体等渠道,还可以直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2)示例:针对交通拥堵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完善限行政策,同时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倡导绿色出行。
5.(教材P54)探究与分享:对于守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守法就是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到“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愿违法和自觉守法”。
6.(教材P55)探究与分享:老杨的故事对我们做守法公民、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有哪些启示?
【答案】启示我们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可以运用法律帮助他人,共同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法治文化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守法公民的积极参与。
1.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
(1)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特点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延续文化血脉?)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涵
(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涵: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8.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9.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民族精神的内涵 ★
(1)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新时代的新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1.爱国主义的意义和本质
(1)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本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3.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5.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6.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我们青少年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精神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 改革创新
2.误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点拨:文化不分优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世界优秀文化之一。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注释:青年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知识链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教材P59)探究与分享:(1)查找资料,与同学分享交流你所了解的文化遗产的价值。
(2)有人说,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保护。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答案】(1)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2)不认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中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
2.(教材P61)探究与分享:(1)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2)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答案】(1)①设计思路从活动的目的、领导小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特别是活动过程这一环节,要具体到沿途先了解、参观哪个景点,在这个景点让同学感受哪方面的文化等。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3.(教材P62)探究与分享:(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答案】(1)这说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说明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化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有理由、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2)①这既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外来文化成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宽广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教材P63)探究与分享: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虽然孟子和范仲淹生活的年代相隔一千多年,但他们的忧乐思想一脉相承。阅读这两段名言,你得到什么启发?将你的忧乐观与同学分享。
【答案】(1)这二者的忧乐观一脉相承,均表达了朴素的爱国爱民情怀。这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2)结合自身实际回答即可。如: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等等。
5.(教材P64-65)探究与分享:(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力量。
【答案】(1)如:你为什么不在捐款单上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
(2)有。李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在十几年的社区工作中,她坚持把“凝聚社会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目标,把社区居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打造“关爱型”社区,勤勉敬业、扎实工作。她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带头人”“构建和谐社会,最美小巷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宋质民,生前系四川省广安市广泰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公交驾驶员。2021年7月18日上午10时53分,宋质民在行车途中突发疾病,他强忍剧痛,减速、刹车、拉起手刹,娴熟地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动作后晕倒在驾驶位上,后经抢救无效于12时20分去世。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不屈的顽强意志,保证了车上16名乘客和沿途行人的生命安全。宋质民荣获“四川好人”称号。
6.(教材P67)探究与分享:请将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如成语、名言、人物典故等)填入下图。
【答案】①团结统一:成语、名言有“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人物典故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土尔扈特部东归。②爱好和平:成语、名言有“和为贵”“与人为善”“化干戈为玉帛”;人物典故有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③勤劳勇敢:成语、名言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物典故有凿壁偷光等。④自强不息:成语、名言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物典故有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等。
7.(教材P68)探究与分享: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怎样的精神价值?
【答案】这些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8.(教材P69)探究与分享:(1)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
(2)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
【答案】(1)发扬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生活中,我们应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2)存在。女排精神并不是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女排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
9.(教材P69-70)探究与分享: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抗击疫情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答案】故事:①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和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鞠躬尽瘁,为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徐辉奋战于抗疫一线,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她匆匆而去,留给我们的是与她名字一般光辉的形象。
学到的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等等。
10.(教材P71)探究与分享:(1)你了解以上人物的事迹吗?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2)你还了解哪些“双百”人物的事迹?与同学讨论:这些榜样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他们为什么能打动你?
【答案】(1)了解。感受到热爱祖国、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等精神 力量。
(2)①如刘志丹、杨虎城、杨靖宇、袁隆平、钱学森、杨利伟等。②具有热爱祖国、强烈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③他们的优良的品质、远大的理想、可贵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给社会、给后代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1.(教材P72)探究与分享:(1)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什么看法?说出来与同学讨论。
【答案】(1)同意前两位同学的观点。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要落实到行动上,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1.我国人口现状是怎样的?
(1)人口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2)新特点:如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 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
(1)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2)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4)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3.我国为应对人口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1)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
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
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
(3)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4.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形势是怎样的?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我国资源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
(1)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原因和影响
①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我国环境现状及危害 ★
(1)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2)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9.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0.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11.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1.误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相矛盾的,不能协调。
点拨: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误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
点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1.(教材P75—76)探究与分享: 查阅资料,了解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答案】(提示)(1)(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逐步实施,自2016年元旦开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 31日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2 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