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德育论文

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8-13 23:37:19  来源:  作者:罗  丹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能达成思品课教学的内容,又能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及时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包括课堂讨论,及时化解矛盾;模仿示范,学会正确模仿;活动体悟,激发心灵震撼;多元评价,全面认识自己。
关键词: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

前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育者都认识到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课堂学习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养。初中的思品课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品德课义不容辞的任务。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思品课老师,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很注重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以此提高思品课的质量,达到对学生心灵的导航作用。

1课堂讨论,及时化解矛盾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讲《珍爱生命》这一课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突然说“一死百了”,全班同学马上哄堂大笑。这是一个很小的插曲,甚至不会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影响。但我清楚,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关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我觉得我必须帮助这些正如花朵般绽放的孩子们。于是,我转身用红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死”字。学生看我写了这么一个字,一瞬间就静了下来,静得只剩彼此的呼吸声。我说,请大家就“死”发表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三三两两聚拢着头开始讨论,很快就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有的说死能够让人解脱,不再感到烦恼;有的说死的人没事,留下亲人会很痛苦;有的说死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死”来解决问题是愚蠢的、自私的,生命不息,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没有按时完成课堂内容,可是却帮助学生们纠正了对“一死百了”的看法,学会珍爱生命。

2 榜样示范,学会正确模仿
现代社会是一个偶像的时代,中学生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更敏感。可让老师们感到头痛的是,现代学生的偶像不再是我们所谓的伟人、英雄,而是流行歌手、个性明星;现代学生对偶像的模仿不再是学习其精神、毅力,而是模仿偶像的穿衣装扮。由于模仿会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以对于中学生的模仿行为就需要老师多花点心思。
我国历来重视对伟人、英雄的榜样学习,可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下,当今的学生对伟人、英雄都有一定的距离,并显得陌生。上《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时,我用大量例子告诉学生要“做自信的中国人”。我呈现青年提琴制作大师郑荃、著名生物家童第周等人,学生们茫然的眼神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人,也不了解做自信的中国人跟他自己有什么关系。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每个人都要找一个关于做自信中国人的例子,并思考做自信中国人的好处。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挤出时间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看着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的例子,并讨论那看似并不成熟的观点,我很是感动,因为他们开始了对自己人格、心灵的塑造之旅。
当然,如果只是讲伟人、讲英雄,学生并不买账,因为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偶像,那就是铺天盖地的明星们。老师不能一棒子打死学生的偶像,不然他会倔强地跟你对着干。我在给学生讲伟人、英雄的同时,也会谈到各种明星。比如国际章、春哥、周董等,学生对于这些明星很感兴趣,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到这些明星身上关于“自信”的品质,并谈谈明星们的言行举止对国家、民族的影响。这节课的知识点不多,但我根据书本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充分拓展,让学生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3 活动体悟,激发心灵震撼
理论是静止教育,活动是动态教育。理论的指引,需要在活动中得到实践。活动体悟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形成内心矛盾冲突,在解决内心矛盾的过程中矫正认知,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最后形成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一种自我教育。
活动体悟的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生活实践。关于情境体验,心理学者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思品课教育亦是如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模拟动态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自身的经验,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获得成长。角色扮演,指的是学生通过角色模拟、角色互换,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生活实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通过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净化。

4 多元评价,全面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对成人而言,认识自己仍是一个难题,更何况是未成年人,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为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多元的评价,达到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目标。
第一,肯定性评价。周宏提出“赏识教育”后引起了广泛的响应,这足以说明好孩子是可以夸出来的。但并不是说一味地对学生说“好”、“真棒”、“不错”等积极语言就能达到肯定性评价的效果。我记得刚入职时,我习惯性地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所用的词都是“好”、“很好”、“非常好”之类的,我以为自己慷慨地给予表扬,学生应该很高兴吧。可事实却相反,学生对我的慷慨并不领情,相反,他们觉得我这个老师不了解他们,而且觉得我的表扬很廉价。是的,廉价。幸好我及时清醒过来,从此以后,我在评价学生时,我会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具体地评价,比如“你能大胆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你思考的角度很独特,看来你具有创新的潜能”等。果然,这样的评价让不少学生感动,而且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第二,否定性评价。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也随着网络的应用而显得更为广泛。因此,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否定性评价,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逆反心理,曾经有个很聪明的学生,他很清楚青春期是一个叛逆的时期,因此常常以此作为自己叛逆的借口,并扬言说青春就是要叛逆,叛逆是青春的标志。对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我循循诱导了好久都不见成效。最后,我无奈之下激愤地说了句“你的这种想法就是不正确的,你是以此为借口逃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他听我说完这句话后,沉默了好久,最后说了一句“老师,对不起”。是的,有时候,学生或许只是一时迷惑,一时糊涂,我们做老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否定评价,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品课教学不是教条式的,而是充满趣味的、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只要老师秉着一颗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赤诚之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明天的思品课将会更有其价值。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