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探
时间:2024-01-11 22:08:56 来源: 作者:
【内容提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家校通”作为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本文在充分发挥“家校通”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从提出问题、相关理论、几点做法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成因、现状以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从“建立组织,健全管理网络”、“多种途径,培养良好习惯”、“意志参与,努力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巩固育人成效”四个层面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学校 家庭 家校通
一、提出问题
社会在跨越发展,经济在高速腾飞。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观念的更新,加上机械化的普及,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现在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远离家园,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创业,以致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摆在了我们教育人的面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不仅牵动着广大农民工父母的心,也引起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既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和成败,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有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确实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表现,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具体表现为性格缺陷、亲情淡漠、心理障碍、行为偏差、价值失衡、有安全隐患等等。
目前,不只学校,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都很关心。各级政府、团委、妇联、文明办、关工委、公检法等单位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保扶帮教,尽各自最大的努力来弥补他们感情的缺失及教育的疏漏。
“家校通”是为实现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有着快捷、实时沟通而研发的先进教育网络互动平台,是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考勤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这一平台,家、校双方能够及时方便地传递信息,有效解决家校之间沟通难的矛盾与问题,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随时随地的关爱服务,给学校、班主任老师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沟通渠道,交流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实现了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教育格局。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几年来一直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注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作用,并尽力凭借和利用“家校通”这一桥梁和纽带,在侧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二、相关理论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行为协调性不高,认知水平低,若不注意正确引导,若不能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后果不堪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教育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综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
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这种家庭教育比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更加有力和有效。福泽谕吉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于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因素,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诠释和支持。
三、几点做法
传统教育体系中,家长、学校之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家校时刻沟通的有效方式。一年仅有的几次家长会或家访远远不够。据调查:90℅以上的家长感觉自己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表现,同样,学校也无法将学生在校的异常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家校通”的运行和使用,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操作平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组织,健全管理网络
学校要建立以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长及关工委领导为组长,以部分班主任及问题儿童家长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各年级组要建立以年级组长牵头,各位班主任及留守儿童家长为学员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组织,形成“留守儿童”管理网络。
“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每学期要制订各类活动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要邀请相关的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并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要将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适度推广,同时也要反思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一些遗憾和困惑。
(二)多种途径,培养良好习惯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留守儿童的潜在意识,让他们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浅显的道理,逐渐形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卫生习惯等。可以通过“家校通”,有阶段性地把训练要求发送给家长,鼓励家长和留守儿童坚持,并针对他们的个别情况,利用“家校通”的短信和网上功能积极与家长联系,力求全体留守儿童都能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1、统一要求
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而“知”是其中最基本的环节。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正确的认知以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留守儿童统一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他们阐述,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的接纳和行为的认同。
眼下,说真的,一般的留守儿童手上的零用钱较多,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零花钱,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对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花很多钱的孩子,教师可帮他们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所花钱的数量,并建议他们把这些钱用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具体方法是将这种现象适时地通过家校通发到每个家长或留守儿童手中,不点名,也不伤孩子的自尊。通过对比,孩子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花钱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既让他们节约了零花钱,同时又初步养成了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典型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为留守儿童树立榜样,是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先给留守儿童讲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等等 ,也可以给他们讲自己身边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事例,什么勤学之星某某某、守纪之星某某某、礼貌之星某某某、节俭之星某某某……给他们树立榜样,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积极向上的內驱力,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跟这些人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
接着,教师可让他们从身边的人学起,深入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并及时利用“家校通”提示学习任务,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再次通过平台,树立表现好效果优的家庭为典型,给全班留守儿童起示范作用。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鼓起了留守儿童之间超越对方的勇气和信心,有效促进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活动支撑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某种事物或情境出现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如每年的入队仪式,孩子们都会表现得特别投入。因为,此时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他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要不怕困难不怕敌人,要向着胜利勇敢前进。这时教师可通过“家校通”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孩子们,今天你们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虽然,你们的家长常年在外,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今后你们该怎样做?
另外,少先队的每次主题活动,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的艺术节,每次重大的节日庆祝活动也都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家校通”的班级主页栏目及时向“留守儿童”和家长展示学校各项活动的过程和风采,使他们每次点击都会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增强荣誉感,激发上进心;再配合阶段性的行为目标,对照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自我检查,孩子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净化,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无形中就得到了养成。
(三)意志参与,努力知行合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和感悟。实际生活中,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出现校内校外不一、说的做的不一的问题。校内是个好学生,在家还是“小皇帝”,这种两面现象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就会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通过“家校通”加强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老师可通过“家校通”发一些雷锋叔叔的成长事迹,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中了解雷锋叔叔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班上表扬那些言行一致的好学生,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经验,讲讲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纠正不良行为的,使问题学生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意志的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通”给“留守儿童”创设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逐步达成知行合一。如每逢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等,发一些倡议,使孩子在每个节日中努力表现自己,体验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从而达到规范自己日常行为的目的。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家校通”短信指导家庭教育,通过家校共同评语这种形式,促使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同时,要求各位“留守儿童”家长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及时与老师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身作则,巩固育人成效
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学生很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处处给学生以示范:
1、工作上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行为上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等一切方面给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可通过家校通展示“班主任风采”, 时时刻刻给孩子以榜样,也时时刻刻接受孩子的监督。
2、要视“留守儿童”为自己的骨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给予无偿服务,孩子身体上有什么问题要及时送医院就医,孩子学习上出现疑问要尽力辅导,孩子思想上有什么波动要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要通过“家校通”平台,向社会向各位家长承诺,我们就是“代理爸爸” 、“老师爸爸”,我们就是“代理妈妈” 、“老师妈妈”,并努力尽到爸爸妈妈的职责,让他们放心,包他们满意。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需要学生自身长期努力,更需要老师家长协调配合,不断地督促引导。“家校通”在培养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上,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使学校与家庭增进了互信,增强了合作,让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
“家校通”,让家校“零距离”; “家校通”,使“天堑”变通途!
参考文献:
【1】钟建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N].晋中学院学报,2011-04.
【2】胡金平,王雯.中外教育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0-52.
【3】胡金平,王雯.中外教育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438-445.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之我见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