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课改论文

从瓦拉赫的成功谈教育体制改革

时间:2021-06-29 22:43:20  来源:  作者:王能兵

【内容摘要】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瓦拉赫效应还揭示出我们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制度改革也将势在必行。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祖国的腾飞才有希望,人民的富强才有可能!
【关键词】
   教育制度  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   高考  瓦拉赫  钱学森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并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了。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 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耿耿于怀,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假如瓦拉赫成名后来到中国,相信我们的 大学都会提出很高很高的条件,邀请他来校当知名教授,哪怕是客籍教授或名誉教授。
假如瓦拉赫年轻求学时来到中国,作为只有一个长项(当时还没有显现出来),严重偏科的学生,在我们的中学肯定是得不到青睐的。高考总分也不会好到哪里,没有哪一所大学,即使是三流大学也不会要这样的学生。因此,上大学他是无望了,只能混个中学毕业证去打工罢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瓦拉赫效应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启示: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突破书本知识教学的单一途径,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机会【课程排得满满的,课间十分钟还有老师拖堂,还要完成课堂作业 ;放学了,有许多家庭作业等着他们;星期了,父母报的补习班又在等着他们。他们是永不停息,难得清闲。】,欣赏他们优秀的一面。因为人的多元智能结构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有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惊人的才智,有的在语言、计算、运动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能力,这之间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其次,教师不要随意给学生贴上差生或者不良少年的标签。我们有些老师常常会说学生 “你真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这辈子是没救了”等,不但没有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怀,而且还损伤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勇气,心中蒙上了自卑的阴影,有的学生视学校为囹圄,视学习为畏途,继而破罐子破摔,令人痛心【上级要考核学校,学校要考核老师,哪门功课差了都不行,老师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作为老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羞辱、歧视、抱怨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激励性的标签。
第三,教师应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许多老师喜欢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结果是很多学生的优势方面被忽略,所有人都被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老师应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
最后,教师应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积极归因。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这样或许就会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一旦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发现,而教师就是一只火把,用智慧去点燃奇迹,用发现去帮助学生,也许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的意义所在【老师没有这权利呀。明知你数学不行,偏要你学啊补啊。不管你的差异,管的是你不能偏科,不能高考吃亏】。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一则西方广为流传的寓言: 
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学生们学会爬行、飞翔、跑步、游泳与挖洞等技巧的学校。因为在哪一门课最为重要的问题上大家意见不统一,所以便决定让所有的学生修相同的全部课程。兔子擅长跑步,但在游泳课上差点被淹死,此后,他吓得连跑步都不行了。鹰理所当然是飞行高手,但在挖洞课上却显得笨拙无比,徒劳地花了很多时间,后来连怎么飞翔都忘记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发生在其它动物身上。【全面发展不成,把自信心搞没了,特长也不长了】
我们的学生:他们好奇好问,生动活泼,如同各有所长的各种可爱的动物,他们的这些特长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极大的可能。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保护、培育和发展这些特长。然而为了一纸文凭,他们可能变成上述可怜的兔子,最后连跑步都不行了。
数学不好,英语不好,或几门功课不好,并不是说你就是个废人,就什么都不行了。中国有许多名人,虽然他们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却并未阻挠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经历不同的道路,在不同的行业上做出了骄人的贡献,成了优秀的人物。例如:
第一位是中华伟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人)。据史料记载,他在上中学时,文、史两科成绩极佳;但在不喜欢学、没下功夫学的科目上则成绩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0分或接近0分。所以,最后只念了个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第二位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他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第二期赴美国留官费生。据他自己回忆,因是临时抱佛脚,数学、西洋史、动物学、物理学等各科成绩都很不理想,但由于第一场考国文,试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他想这个题目不易发挥,又因平日喜欢看杂书,就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这完全是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那时看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大为赏识这篇短文,便批了满分,于是被破格录取。
第三位是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他1912年报考清华学校,只因用“梁启超体”写的作文过于优异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其它科目平平,尤其数学成绩糟糕)。
第四位是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1916年报考北京大学预科,数学只有0分,但作文写得非常漂亮,文字优美,情感细腻,得了满分,所以被成功录取。
第五位是著名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毫不犹豫地给他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查看其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0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并收罗于自己门下。
第六位是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据季羡林的得意门生、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披露,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他1930年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考了4分,而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真是令人难以想像。(钱文忠曾问过季老本人,他当年高考时数学考了多少?季老只说“很低的”,其他并不多言。)但因其他科成绩均很优异,最后仍被清华西洋文学系破格录取。
第七位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他1930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3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3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而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第八位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他1931年初投考北京大学史学系。后在半年多时间里努力学习,英文大有进步,只是数学一窍不通。临近考期,他给胡适写信,想让胡适帮忙,能够不经考试直接转学北大。但胡适没有答应。吴晗无奈,只好报考北大史学系。果然他的数学只得0分,尽管文史和英文都得了100分,也没有被录取。吴晗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史学系,同样数学又是0分,文史和英文仍是100分。清华也有同样规定,但以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为由,破格录取了他。清华这个决定轰动了北大。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
第九位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生,原籍湖南衡阳,生于四川成都)。她高中毕业后报考大学,但因为数学成绩太差,三次落榜,便凭文学特长而走上专职创作之路,不再向往进大学深造。
琼瑶妈妈叮嘱:“你一定要拼出你全部的力量,以你的聪明才智,绝不可能考不上大学!”“万一考不上,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是全家的失败!你好自为之,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
然而,琼瑶既没有学好数学,也没有学好化学。琼瑶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恐慌之中,在这种恐慌的压迫下,她整天做着噩梦。高中三年,两度自杀,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确实是正常人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这种现象多么熟悉啊】
琼瑶中学时学习成绩很一般,父亲见了直摇头。哪知琼瑶的文学才华绝对是出类拔萃,写的小说风靡整个华语区,在写作和影视方面都非常成功。前几年专门买了一幢别墅送给父亲。他父亲感叹道:想不到原来担心没出息的却最有出息!
第十位是中国电子商务网站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马云(1964年生,浙江杭州人)。他不仅没有上过一流大学(杭州师范学院),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初中考高中考了2次,数学31分;高中考大学考了3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有1分,第二次21分。
但人在思维上切忌偏激,走极端。我这并不是说数学课就不好,就不应该、不需要学数学了。或哪门功课不好,就不应该、不需要学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全面发展,要学好数学,不要偏科。数学以及你不擅长的学科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人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也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单一的公式可套。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妥善处理。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就有了很伟大的观点和措施,那就是“因材施教”。可问题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是很先进、很发达了吧,为什么反而往往做不到这点呢?父母教育孩子、学校教育学生、社会对待各种人,都常常犯这些其实很小儿科的错误呢。
南京人汪侠,在上世纪50年代3次参加高考未中,2001年,时已72岁的汪侠老人再度“复出”,2012年83岁高龄第12次在南京文枢中学走进高考考场,成为中国民众眼中的“高考狂人”。【 汪侠,1949年高中毕业后,他曾从事过30多年的医疗工作,所以老人的考试动力,就是希望用文凭证明自己的医术。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破格“录取”其为旁听生,汪老在校49门功课全部合格,但因没有学籍,还是没能拿到毕业文凭。所以,2011、2012他又走进考场】
为何一个成绩越来越差的老人却坚持每年参加高考,难道我们整个教育不应该反省吗?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教育乃国家之本。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近些年来,中国本土不仅难以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同样也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既没有培养出经济学大师,也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等。难道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吗?显然不是。我认为是没有培养大师的土壤,我们的学校只有按照教育家思维、创新模式办学,积极改革行政化、功利化,培养大师的土壤也就形成了。期待“钱学森之问”激起更多人来发问,变成“国家之问”,也期待教育部就“钱学森之问”有明确的回应。
易中天的《丢了根本之教育》说的虽有些夸张,却一针见血,令人深思:
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中小学义务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我认为顺序应改为体德音美智)等全面发展(确保一项发展,力争全面发展,不能苛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但绝不能苛求每个孩子全面发展。否则,又走上那个寓言故事说的道路了。
我们都知道,很多成功人士,会拜师学艺,学会一两个好手艺而成名。不可能谁学出十八般武艺,样样一顶一的功夫。所以,我建议借鉴国外理念,让孩子有选修的权利而学的轻松。每天有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自己安排(如完成课堂作业,发展兴趣爱好),不得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有空培养兴趣,有空看看书看看电视。
素质教育应确立体育、德育的重要位置。学生上学
首先学做人:身心健康的同时学好法律法规、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中小学生从小系统学习法律,知法守法,而不能像现在的中学生还有许多法盲;
其次学做事:知道有劳才有得,知道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懂得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人。
最后学做学问: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努力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
老话说得好:学一门手艺,混一碗饭吃,做个普通人;努力一下,做到有名气,可以成为专家了;继续努力,做到极至,可以申请诺贝尔奖了。这三类人都够格“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硬要说全面发展,那么前文例举的伟人、名家都没有全面发展,也不够格“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只能说争取全面发展,可能的话多几个强项,但确保一个强项,并做到较好,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把一个强项做到有名气就是优秀的接班人了。
改革制度,首先要改革评价体系
考察一个学生成功与否,除了看他是否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外,不是看他有几个不及格,而是看他有无优秀或有几个优秀(确保一个优秀,否则就是失败)。
考察中小学的成功与否,一看毕业生的犯罪率高低,二看毕业生好逸恶劳的有多少,三看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能人、专家有多少,而不是看考上大学的有多少。因为考上大学不能算成功,更不代表他不犯罪。(考上上一级学校不作指标)
考察大学的成功与否,不看学校做大到什么规模,也不是看收刮了百姓多少钱财,不看学生当了多大的官,而是看收了这么多娇子,培养了多少能人、专家、伟人,为国家作了多大贡献,以及浪费了多少学子的青春。
高考作为指挥棒,首当其冲要改革,要吸取上文寓言故事的教训进行改革:试行语文加一门特长课或两门特长课(第一特长课计分,第二特长课参考)的招生方法。
但愿教育改革像袁部长回复11名教授联名信时所说:我们要放眼世界,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空间很大,应实事求是地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