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
>
课改论文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03 11:11:00 来源: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作用在于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习者。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是否能够早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脱颖而出并受到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喜爱,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此本文将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 传统教学方式 激趣
一、引言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计算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的重要途径,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
《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现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尚未成熟。而且初中学生一般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上课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玩游戏、聊天的情况都时有发生。虽然现在多媒体网络课室一般都装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管理软件,教师可以自如地切换、控制学生机。但是,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上述情况,可谓“治表不治本”。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任务驱动”的方法,利用局域网,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经过实践证明此方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
通常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那些是旧知识,那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具体应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则要求我们从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通过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份板报、一份简历等任务来掌握信息处理的有关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开展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而且,在解决和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简言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三、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又称“讲解——接受式”教学方式,是目前各中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要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展开,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掌握。
从这两种教学方式概念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方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无论从产生背景、教学活动主导、教学具体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是有本质区别的。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二是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三是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相对简单,通常是具备书本、黑板、粉笔、纸张等即可;四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教师所接受和讲授的知识均不超出书本范围。
与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三、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四、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有其优劣。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对于以系统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有着一定优势;对于超越书本的知识,则不主张和鼓励学生过多学习,教师的工作也比较简单,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由于学生直接面对教师,双方能够进行各种层面的交流,往往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不单是“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
四、“任务”怎样设计才科学合理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学习。任务的提出首先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其次要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任务的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教师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初学计算机,有些练习较为枯燥。比如指法,多数学生对指法的练习丝毫没有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流露出反感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选用创意指法,金山打字通等练习软件。这些软件是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用它们练习指法,声情并茂,可同时欣赏精彩的画面、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运用中,学生果然抵挡不住这些软件的诱惑,把它当作游戏来玩,并且相互之间自发地进行比赛,甚至课余时间也会有一些学生相约到机房来切磋一番。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指法有那么几分样子了。这样,寓教于游戏之中,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练,“苦学”变为“乐学”、“愿学”。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五、“任务驱动” 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及案例
任务提出以后,当然需要实施,实施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环节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来决定。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1)创设情景,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2)提出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解决问题,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6)巩固练习,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总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组织课内操作小竞赛来进行教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竞赛过程中达到“练”的目的。如教授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积累一点实际经验,可以在课内组织一次小竞赛:请同学们使用搜索引擎去找有关“超级女生”的内容(湖南电视台刚刚播放完超级女生比赛),看看谁找的快,找到的多。于是学生纷纷键入有关的关键字,找到了许多有关超级女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用WORD2000等文字处理软件撰写超女们的个人简历,看着自己的作品,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另外,还可以组织课内游戏教学,席勒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中学生天性好动,他们上课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所以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宜过多。在讲完知识、技巧类的内容后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练习、复习,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个班中讲授Windows的文件查找这块内容时,我单纯讲授了查找的方法,然后给出几个文件名要求大家查找出该文件及文件所处的位置。教学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查找对他们使用计算机没有多大作用,因而缺乏兴趣,没过几天,有些同学便对查找操作淡忘了。在另一个班教学中,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该游戏由3个文件组成,只有当这3个文件在同一个目录下时,游戏方可运行。在上课前,我把这3个文件分别放在3个不同的文件夹内。上课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玩了几分钟的游戏。学生对游戏的热衷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此时只见所有学生的脸上都充满着即兴奋又能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表情……“老师今天怎么了”?这时,我停止了游戏,开始上课。我说“今天我们大家都来玩游戏,不过,这个游戏不是说玩就可玩的,它由3个文件构成,现在我已经把这3个文件藏在计算机的不同目录里了,同学们只有把这3个文件都找出来,并且放在同一个目录里,才能玩这个游戏。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查找文件的方法,学完后由同学们自己来找这3个文件,找到后,用过去学的复制文件的方法把它们放在同一个目录下,谁找到并复制到一起了,谁就可以玩这个游戏啦。剩下的课基本上是水到渠成,效果相当理想。特别是上机练习时,学生的兴致尤其高,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大家个个全神贯注地查找文件。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化繁为简。给小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键盘上的键位不熟悉,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再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在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时我先读一些电脑报刊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1+2=?”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1加2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然后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作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将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开状像箱子一样的东西,(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像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或打印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等几个部分,也就是理论上讲的主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而在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就学会了。
最后,教学法方法要行动灵活。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如果仅仅凭口头上的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前述教键盘练习时,因为采用了使用多种软件来练习的方法,使学生随时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并辅以指法和指法游戏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键盘,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指法游戏比赛。紧扣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为了给学生一种信心,在课堂上及时用双向教学系统公布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公布指法训练的成绩,把学生的动画作品及时演示出来,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这样,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的情境。
六、“任务驱动”教学下学习效果如何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的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当地难以衡量。所以我主张两者必须相互结合,互有侧重。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团给予核实(活动类)或教师给予检查评定(平常)。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利用此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如何利用它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是值得关注的。
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步骤:
(一)确定任务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即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再制定相应的任务。如word2000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往的教学是单纯地讲授插入图片的过程,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学习的兴趣不足。为此,我布置了一项“设置一张带背景的名片”的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如何插入图片和怎样设置图片格式等问题。我并没有立即为学生解答问题,而是引导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大多数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对个别仍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我采取示范的办法。这样一来大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注意力高度民主集中起来。
(二)提出任务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呈现任务,提出任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信息技术首先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与此同时又是教学的工具,要呈现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更好、更方便地去运用的意识,并且任务要求须具体、详细。如在教学“设计带背景的名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观察我用扫描仪收集的名片制成的多媒体,使学生对名片的组成要素(如一定要有姓名、职务、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住址)有一个基本了解。而背景图案应尽量符合名片持有者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体现地理位置的特征。名片的背景还常写上单位的经营项目、服务宗旨、个人的座右铭、富有哲理的名言等,都是由学生根据现有名片的特征发现的。在此基础上,我提出要完成的任务:请每名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要求是:项目齐全、有背景,制作格式要体现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风格,设计完成的名片要能拿得出去,而且名片中的职务、工作单位、住址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或爱好虚拟,促使学生思考将来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充分清楚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又十分愿意去完成这一任务。
(三)完成任务
学生明确了要做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自己去想办法、找出路。教师要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学科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例如:在提出“设计带背景的名片”这项任务时,学生已经有了输入文字、设置文字格式、页面设置、段落格式设置等技能,但图片操作还没有学习,如何插入图片呢?这时我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插入图片的功能应该在哪个菜单中?”于是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视图”菜单,有的说“插入”菜单,有的说“编辑”菜单,还有的说“格式”菜单,还有的说“工具”菜单等等。我先肯定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接着启发:“软件作者不可能把它同时放在很多菜单中,只要一个菜单中有就足够了,那么如果只有一个菜单中有这项功能,应该在哪个菜单中呢?”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插入”菜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看看软件作者是不是也用‘插入’,菜单呢?”大家打开一看果然在“插入”菜单中有“图片”项。“图片”项后面还有许多子项,如“剪贴画”、“来自文件”、“自选图形”、“艺术字”、“绘制新图形”、“来自扫描仪或数字相机”、“图表”等。我提示学生“硬盘上存在许多图片,Office自带的图片文件在剪贴画中,使用前四项就可以完成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剪贴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插入图片后,还要设置图片的格式。因为默认的格式是浮于文字上方,所以学生输入的文字“不见了”。教师在学生情急之时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了把图片制成水印的基本方法。
(四)评价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总少不了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总结评比,使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学生用教学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展示),由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在由学生一起讨论该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大家一起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肯定优点、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以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势头。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考察成绩。没一次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总结,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
(五)、启示
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探索中,因为每完成了一项任务,学生就得到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体验成功是一个人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增强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项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由于每项任务都有创新的内容,而且创新有鼓励分,所以学生都尽力去创造更没、更具特色的成果,从而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八、结论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任务驱动”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即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得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最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学,解决任务有兴趣,完成任务有收获,就一定会让信息技术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
[2]中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册. 云南人民出版社
[3]李鑫《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http://www.etc.edu.cn/show/2005/xinxijishu01.htm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
数学思维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巧妙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浅谈
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理念浅谈
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之我见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