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下载
文件名称: 浅谈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推进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54.00 KB         整理时间:2021-07-06
文件简介:
浅谈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推进
【摘要】我国在2000年和2001年先后启动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校校通”工程,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全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中,各地区的教育教育信息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焦点矛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刻不容缓。以区域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可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的调配,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应用推进。
   目前,在全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中,各地区的教育教育信息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硬件投入是巨大的,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现状与问题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三万多所校园网络中的90%还处在一种闲置状态,没有被充分利用;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做初步探索的层面上。
    2.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大多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这些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
    3.设备使用的管理条例缺乏,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成为一种摆设,众多教师和学生被隔离在这些先进的设备之外,只能望“机”兴叹。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一种面子工程、展示工程。很多老师反映,要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通常要花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约28个小时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很多教师常常一个学期或一年才上一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课。
    5.教育资源结构性缺乏。市场上很多公司拥有几十个G,几百个G,甚至上千G的资源产品,但教师普遍反映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
    6.标准在实践中缺位,众多教育软件公司的产品与平台彼此独立,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与使用,常常一个机构内部的不同科室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
    7.制度建设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规章制度见物不见人,仅限于要“管好/管死”设备(如重视防盗、防火等安全方面规定),而对于如何最大发挥功能场室、设备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范围(在课余、节假日向社区、向学生开放)等方面却很少涉及。
    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焦点矛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刻不容缓。以区域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可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的调配,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关键
    (一) 投资均衡
教育信息化既是一个长期工程,又是一个宏大工程,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系统,跟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有非常大的关系。从具体机构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用的推进,还包括运营服务和教育技术标准,在现行的投资模式下,形成一个“金字塔”:

图1 教育信息化不合理的投资方式
    在这个“金字塔”中,越往下越依赖于技术,越往上越依赖于教育,越往下越单纯、越容易看到实际的东西,越往上越复杂、越需要进行无形的变革和投资。但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越往下投资越多、越往上越少,大量的钱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方面、标准化方面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方面投资的很少,造成现在投入了成百上千万的设备,对教学却没有真正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学校昂贵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成了展览品,且它们的管理与维护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学和管理作用。如果投入了几千万的设备没有对教学起到本质性、实质性的作用,这个投资是不值得的。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们国家相关的投资比例是9:0.5:0.5,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要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闲置浪费,要想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我们关于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应该转换了。[1]
    (二) 推动教学深层次变革
    目前,在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95%以上都是用PPT来辅助教师讲授,这对教师的教确实有帮助,但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培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仍无法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与常规教学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有时反而因演示过多而剥夺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对教学产生负面的效果,制约了信息化应用的深层次发展。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简单的演示型PPT课件或大而全的讲授性课件,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演示型的应用,能对传统教学产生增强作用,却没有对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评价工具、研究工具等,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广泛的认知范围、深层次的认知投入”沉浸式的学习,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不仅用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将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的认知工具,促进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历史已经证明,时代的变迁会促进教育的变革,就像以琴棋书画为目的的教育已经被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所取代一样,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也会促进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信息素养将越来越重要,正规教育也将向非正规教育延伸。[2]
    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方向,努力促进以演示、讲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化教学应用向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认知工具、评价工具等“开放的、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 资源配套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教育资源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质量,没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来进行资源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所需的资源,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
    2.具有教学针对性: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开放可定制:开放是指资源要采用比较方便修改的方式组织,比如用网页的形式来组织,Flash动画提供源代码等,不能像以前的CAI软件,铁板一块,不能拆分;可定制是指资源库建设应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专业的支持。每个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相应需求,资源库提供者将根据这些实际需求量身定做。
    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它并不是一个公司、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在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地区级资源库,它需要统筹规划,分级分区分时间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因而应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并且后期培训和应用也要紧密跟上,形成一个“规划——实施建设——培训——应用评价”的流程。在资源建设的操作层面上,可采取“共同建设、共享使用”的原则,调动地区内相关学校的参与,在既定规定和制度的基础上,各学校平均分配任务,共同建设。资源建好后可由当地的信息中心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验收、整理和管理,保证相关学校的共享使用。
    (四) 制度保障
    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政策的制定与倾斜,将大大促进当地院校及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积极性。要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针对性强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政策与制度。并重点考虑以下几类管理机制:
    1.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我国各类中小学学校每年都要接受不同机构的评估和督导,来自上级的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将有利于中小学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在制定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频率与质量;(2)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4)教育管理的真正现代化等。
    2.设备及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性能管理,促进办公系统、教育教学资源、软硬件系统的共享管理。
    3.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承认学科教师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中所获得的奖项与成果;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承认教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所受的培训并算作继续教育学分的一部分;在区域内部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等。
    4.规划机制。目前,很多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都很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但是,部分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原因规划中没有广泛的参与,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参与,还要强调实验学校校长代表、一线教师代表的参与。如果实验学校、学区的教师、教育决策人员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必然会对学校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无法调动或引起一线学校校长与教师的持久参与。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一线教师与学校领导没有成为项目的主动参与者,而是被动地让人牵着走,项目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方式,那么学校就不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人,而他们又是应用和实践的主体,这样必然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
    5.科研带动机制。以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方式,可大大促进区域信息化的整合和辐射:首先,学校信息化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可形成一种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推进模式,具有针对性,同时能有效的激发动机;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和课题目标通常是综合的,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实验或课题方式进行的信息化,其中内在的蕴含了一定的结构,它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信息化整合;再次,由于任务驱动下的资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学校和部门壁垒,其中任何环节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辐射到其他部分,以带动更大范围的信息化。
    6.示范机制。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软硬件设备、各种理念、师资培训等各种因素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程度。因此,在每个地区先从政策、人力、物力上给以倾斜,重点培养几所示范校,树立典范,然后再抓点带面,将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到其他学校和地区,是比较成熟的实施路线。
    7.统筹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育局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管理制度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导致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教育局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协调基教科、电教馆、教研室、信息办、信息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统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项目中分清各部门的职责,以免造成管理的交叉混乱,妨碍工作的正常进展。
    (五) 标准技术架构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学习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3]。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与网络共享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以教育技术标准为架构,规划各类教育系统的建设。针对资源建设、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我国教育部分别制定了如下标准:
    1.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制定项目,目前,CELTS包含5类标准项目,其中《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设置了标准。
    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制订的我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标准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是由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组织,北师大主持制定的指导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规范。
    3.教育技术标准:包括《学生教育技术标准(CETS·S)》、《教师教育技术标准(CETS·T)》、《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CETS·A)》、《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技术标准(CETS·P)》,为教育系统中的四类人员制定了清晰的目标。
    在教育信息化系统采购与应用过程中,应明确要求遵循上述标准架构,并提出具体的测试计划与要求,聘请标准专家监督指导,从用户需求源头促进不同企业软件实现互连互通,只有用户、企业、专家、行政管理机构多方互动,标准才能真正得到应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市场才能形成。
    (六) 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相结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展开,应用推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一些教育信息化处于领先位置的地区,比如广州市东山区、荔湾区、深圳市南山区、广东省佛山市等,都专门立项,聘请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从而保证投资效益的真正落实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权威研究或咨询机构在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优势以及地方教育局及其直属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经验和场地、实验条件方面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资源提供、学习环境创设、内容表现、双向交互等方面的特点,共同合作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全面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工作,而是一个研究与服务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实施活动和实施计划。这种指导实施不仅仅是泛泛的远程指导,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报告和讲座,而是要深入到教学实践一线,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指导,不仅从理论、方法、技术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一进行认真的修改、点评,此外还要对实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对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各类问题给予咨询和解决,教育信息化服务力图将咨询、服务、指导、培训、设计结合起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2.技术服务支持产业化: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都面临着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目前这些技术支持大多由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由于各校信息技术设备激增,网管人员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呈数倍的增长,他们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校内部相关信息设备的维护,经常是支持不及时,网管人员疲于奔命,学科教师怨声载道。为解决这个局面,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或将整个地区的相关维护工作外包给相关公司,这样责任明确,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在编制上可以适当限制,使其安心于教学,并主要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而不是代价高昂的设备维修工;将教师编制缩减下来的经费用于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由其负责教委及各校的网络安全、系统维护等,提高问题的响应率。
    (七) 组织机构和人才结构合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支包括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专家、网络工程师等相关人员的建设队伍是教育信息化稳健发展的长期保证。此外,还需要地区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明确各自教育信息化职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逐步健全区域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
    教育信息中心是负责日常运行与管理的机构,其人员构成除了基本的技术性人才之外,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复合性教育技术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人是推动应用的核心。另外,为了保证信心中心对学校真正的服务,将学校电教教师从繁重的设备维修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推动实际的应用,采用产业化方式组织的服务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的信息中心包括五个部门:

图2 教育信息中心组织架构图
    ·规划与装备:负责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下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架构的设计,制定软硬件部署和更新规划,规范信息化软硬件部署中的各项行为,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招标等。
    ·信息管理:负责地区教育信息门户网站管理,包括网站的建设维护、新闻发布管理;组织下属学校参与教育信息网的建设。
    ·技术支持:负责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软硬件维护工作,包括中心机房的网络硬件管理,各软件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全区学校网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
    ·应用与推进:策划有利于应用推进的活动,如教学设计大赛、主题资源大赛等;对应用与推进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引进和管理应用示范性的项目,制定有利于应用与推进的方案。
    ·教育技术培训: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工作,包括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的组织,培训相关教材、网上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技术服务中心(ETSC):成立由信息中心直接领导、教育局监管的“教育技术服务中心”,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总体承担学校设备的维护与技术支持业务,推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技术服务中心人员采用聘用制,不纳入事业编制。
    (八) 通过示范性项目带动应用
    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贯彻,需要持续性的推动力,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机构,而且在整个应用推进过程中还涉及很多纷繁的工作环节。通过有影响和实效的国家项目可以有效推动和拉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开展,促进整体优化效应的产生。
    1.教育电子政务示范
    “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由教育部办公厅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试点工程主要围绕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部署和实施,以及应用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管理业务模式的优化。重点推进网络化政务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建设),网络电子办公,电子信息文件交换,电子办公业务和事务处理,应用系统实现集中整合,以及信息共享等内容。[4]
    教育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对整体推动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优化管理流程,解决目前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相关地区的资源建设、师资发展、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可以将当地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质量层面,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发展;推动学校信息设施环境、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的建设;促使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改革;获得更多社会教育经费的支持,促进合理投资、健全信息化服务机构等。
    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以区域的方式推进的,对各试验地区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参加试验的绝大部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优化,配备了与语文、英语教材相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果,很好的推动了试验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该试验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总体目标是要改变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不正常现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措施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3.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
    在地区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出面,聘请、吸纳教育资源建设专家、有经验的学科教师、教研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参与到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中来,有利于最大化的发挥当地教育资源、教师、行政部门的优势,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资源建设是按照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组织的,保证了资源建设的质量。
    在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中,除了可以建立面向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还有利于推动一大批学校和教师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升当地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质量,促进当地教育部门在人才结构、机构组成、产业服务、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合理发展,从而带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更深入、持续的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由教育部和英特尔公司共同实施的示范性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培训五十万左右大、中、小学学科教师,它是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探究型学习,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即将产生的强大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其对信息技术下的诸多教学细节的重视和体察又使得这个培训课程在很多地方具备了直接实施于教学的优越之处。[5]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教师转变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的教育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将帮助我们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师资,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发展。
    三、小结
    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涉及到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采用“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以期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整体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无线技术优化教育信息生态
[2]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 余胜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4] 沈力钧.2003年教育信息化印象[DB/OL]
[5] 张斌.英特尔®未来教育让师生尝到素质教育的甘露[DB/OL]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