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教学解决问题

时间:2021-04-24 12:26:18  来源:  作者:
如何教学解决问题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题思路  精心设计 练习题
一直以来,解决问题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小学生所欠缺的。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两天三天短时间便可以做好的事情,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质量的保证。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也应当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业时都应当重视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读题。要求学生默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白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训练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条件,能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看到问题,能够想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已知条件。
2、画批。学生在默读题目的时候,手中一定要拿支笔,一边读题一边给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做记号,可是画圈,画箭头标明关系等。
3、画图。遇上比较抽象的题目,学生不容易分析弄清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画图来分析。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几何图,再结合题目中的条件达到分析,理清思路的目的。
4、说理。解答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回忆、再现、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按照要求重新组合起来。则这个过程,必须借助语言来实现。《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通过学生说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无论是教材上的练习题,还是练习册中的练习,基本上都是是综合的,没有进行分类,老师在讲解这些题目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练习,学生也只能单纯地会做这道题而已。而不能提高他解题的能力。题目如果变了,学生就不一定会做了。为了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1、《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探索出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题之后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去评价不同的方法间的差异,,找出最简单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新课程标准》同样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所以我在上习题课时经常来做。我通过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重点词语,改变条件,改变问题,改变条件和问题等,一道题目变成十道题目,让学生明白以不变应万变。
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很多。比如一题多问,拆题,对比训练等等,发展到后来,让学生尝试自己编题自己做。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低年级的小朋友经常分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是有作用的。比如乘法和除法的题目,可以利用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
例:一个盒子里有12支颜色笔,3只盒子里一共有多少支颜色笔?这里的问题是3个12是多少?这就是乘法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应该采用乘法来解题。
例:A地到B地的距离是24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汽车从A地出发,几个小时后来B地?这里的问题是240里面有多少个60?这就是除法的意义了,所以应该采用除法来解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题目的条件,去思考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解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胡志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