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文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巧用

时间:2021-06-18 22:56:28  来源:  作者: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含蓄的意蕴充分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可是毕竟古今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而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降低教学的难度,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针对这些,我总结出借助信息技术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效果较好。
一、出示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直观抽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而我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时在教学古诗时借助信息技术出示诗中画面,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用Flash的形式,先后出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从而使得画面生动逼真。最后我在画旁用滚动字幕出示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两诗比较学,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任何事都想极力尝试。我抓住这一特点,并结合其他教师留下的经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大胆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两诗比较学,没想到效果颇佳。记得教学《忆江南》和《江南春》这两首诗时,我无意发现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写景为主,写的季节都是春季,又都是唐朝诗人所作,而且都是围绕“江南”一带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不同点是:作者不同,所取景点也不同。因而我随即用幻灯片同时出示了这两首古诗图文,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片,反复读、仔细观察,然后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将相似点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相互合作,自主探究找出了两首古诗的相似点。即:这两首都是写春景的,写的都是江南一带,都写到了江花,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千里莺啼绿映红”。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结果发现学生的发现力也是惊人的。他们不光发现了作者不同,还发现了所写景的地点不同,范围不同。
三、引导想像,感受诗中的文景美。
想像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学会想像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途径。再加上学生本来想象力又是及其丰富的。抓住此特点,我将诗中的语言制作成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播放江南春天的美好风光,并配上苏轼为何写此诗的解说词的课件,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如果是你作画,这幅画还有哪些美景要添?你要是此时站在那样美的地方,心里有和感受。想像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从而深入地品味出诗中的语言文字美和景色的独特美。
四、背景促演,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小学生都有一颗好表现自己的心。“表演”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我制作一些背景音乐,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激励他们上台随着音乐表演,他们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会边演边把诗唱出来;有的会配画、配解说词演出来;有的更会相互合作,把诗活灵活现地演出来。记得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用课件出示红日东升,香烟缭绕的情景。并配以古筝奏出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的曲调。看到此景,班上朗读特棒的王静随即吟诵出《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另一位同学则翘首遥望进行表演。这样的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再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画面:一阵细雨后,柳枝青翠,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向天边延伸,这时一个学生饰王维,一个学生饰元二。他们在小路上依依惜别……
五、配乐读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声情并茂地诵读,就是一种真切的自我情感体验。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教学《小池》,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荷塘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学生不知不觉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
【参考文献】1.《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张亚新主编
2.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年第25期
《浅谈古诗教学》马迁 高绪林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