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网络课堂

时间:2021-06-28 17:34:30  来源:  作者: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网络学习语文已成为快捷、新型、活泼、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利用网络,奏好语文学习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步曲,必将打造出生机盎然、春光常驻的语文教学百花园。
[关键词]
网络语文   预习  探究  生命课堂   创新课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网络学习语文已成为快捷、新型、活泼、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网络语文,正逐步打破传统语文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学带入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互联网,这片广阔的天地,悄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东风,有效驾驭这股东风,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必将姹紫嫣红,生机无穷。
一、课前预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坚持有效预习,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传统的预习是读书查资料,由于时间有限,资料有限,学生的预习往往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启思、质疑,达到“顿然开窍”的境界。而网络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姿,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预习空间,学生只要通过网络搜索,链接相关资料,就能超越时空,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课前预习用好网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那些有亲身体验的学生学习起来,格外兴致勃勃,而其余学生仅凭语言文字,不管老师的讲解多么绘声绘色,总觉得力不从心,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愉悦感。有了网络,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如学习苏教版第十二册《三亚落日》前,先布置学生在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的前提下网上游三亚。学生通过点击“三亚蓝色海洋旅游网”和“海南三亚旅游”等网站,足不出户,饱览了三亚独特的热带风光,那碧海、白鸥、绿椰、金沙、巨石构成的迷人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那高清晰的网络视频、彩色图片,那清新活泼的散文、诗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置身于三亚,在水天一碧的亚龙湾潜水,欣赏海底五光十色的珊瑚和千姿百态的游鱼;沿着万泉河激情漂流,回味着当年的红色之旅;在郁郁葱葱的椰林漫步,看椭树摇曳着长长的树冠迎风起舞……网络上丰富而多元的资源,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积极参与,悦目、悦耳,使学生对三亚产生了喜爱、神往之情,对如此美丽背景下的三亚落日定格下诗一般动人的潜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向往,为课堂学习铺垫下愉悦的情绪基调。
而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描写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的人与事的文章,更需要利用网络作好预习,通过预习,找到相关背景材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如学习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前,除了常规的预习要求,再让学生借助网络阅读有关钱学森的生平故事,就能化解头脑中诸多问题,如钱学森回国为何那么艰难?为何回国那么艰难他仍不改回国之心?五个师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说钱学森一人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回国后,究竟为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射和导弹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能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从而,由先前对钱学森的光环崇拜转化为发自肺腑的钦佩和爱戴,为课堂上进一步探讨学习厚积薄发,让学习语文真正转化为自主,而非填充。试想,如果没有电脑网络,要想把文章学深学透,教师和学生得花多少时间,翻阅多少书籍,才能获得这么丰富的资料。利用网络提前预习,学生胸有成竹,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课堂,在彼此的交流、争议、协作、共鸣中,闪烁智慧的亮点,吐洒灵性的语丝。
因此,网络之于课前预习,就像是一面神奇的宝镜,把万千风景快捷、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浏览,获得直观、感性的素材,为进一步学习、探究、生成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悲哀。由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教育技术的落后,造成了自我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智慧被冰封了。网络技术走进课堂,为的就是创设多维的教学空间,丰富的教育环境,全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在灵动的教学过程中,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诸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听、说、读、写各种训练充满情趣,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彰显个性,放飞心灵,陶冶情操,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新世纪信息社会的接班人。
1网络课堂集图、文、声、光、影于一体,创设了富有情趣的生命课堂。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喜爱情景交融、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渴望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环境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网络课堂恰恰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创设一个多信息、大容量、情境化的教学空间,以最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课堂,在欣赏中体会,在倾听中感悟,在点击中思维,在交流中存异,在争辩中生成,在朗读中提升,在拓展中飞跃,体验过程,体验情感。走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走出文本,在现实中受熏陶,得启迪。由于网络课堂教学的直观形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求知热望,整个课堂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机勃勃。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碧螺春》时,学生课前上网搜索碧螺春的相关材料,对碧螺春有一定认识,想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前提下,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碧螺春学习网页,提供了碧螺春的图片、文字介绍、采茶及焙茶的录像片段,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关于茶的知识道来如数家珍,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快捷获取知识的渠道。而关于采茶与焙茶的两段录像,则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对陌生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欣赏了采茶录像,茶园美景尽在眼底,而焙茶的精彩镜头,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耳闻目睹中,真切地感受到茶农工作的辛劳、技术的高超,从而直观地理解了“焙茶手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住地翻拌。忽儿揉,忽儿搓,忽儿捺,忽儿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一句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高昂,在网络多媒体的辅助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用一颗童心有滋有味地品赏着独特的茶文化,内化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在舒缓、悠扬的江南丝竹的音韵中,我口表我心,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表述着,尽管学生个体有差异,理解有深浅,但个个神彩飞扬,整个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课后,许多学生还带着爸爸妈妈进入学习网站,着实当了一次小老师呢。这样的课堂,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创造的特有的生命课堂。
2网络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课堂。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局域网,再走向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真是如虎添翼,对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专用的网络教室,学生既可享受互联网络的丰富资源,“海量”阅读;又可充分利用局域网的广播功能与资源共享的特性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如把教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方便学生学习;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机上,共享学习成果,纠正共性错误;学生间还可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容供自己学习、借鉴,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人机、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教与学的思维相互撞击对碰,不时擦出美丽的火花。这种共享与互动,为学生搭建了大胆创想、及时表白、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交流思想的机会。由于网络课堂可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合作者、组织者、梳理者,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淡化了师道尊严,也就打破了常年来教师一统课堂的僵局,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参与踊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双线并行。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率、得到锻炼的机会、创新思维的活跃性都是空前的。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为了让学生走近阿炳,深入领会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用心聆听《二泉映月》中丰富的情愫,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剪、辑,制作成《二泉映月》专题学习网站,在课堂上让学生浏览,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与快捷互动功能,,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立平台。
网站设有“阿炳生平”、“《二泉》欣赏”、“学学议议”、“课外拓展”四个版块。学生通过点击“阿炳生平”,上网自学,走近了阿炳,了解到阿炳母亲被逼而死、父子不能相认、廿一岁患眼疾、三十四岁双目失明、生活贫困凄惨、社会无情无义等不幸的生平际遇,从而自然体悟到阿炳人生的坎坷。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时,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所有学生用心聆听,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听曲的感受。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说仿佛听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难,有的说听出了这曲子凄凉、坎坷、悲哀,有的说听出了阿炳的倔强抗争,有的说听到了他对亲人的怀念。一位生活困窘的民间艺人,为什么能作出如此摄人魂魄的音乐呢?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文中词语的意义学习与积累,探讨为何阿炳在泉水中“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音乐,想象在寒冬酷暑、贫病交加的日子里,阿炳会怎样地艰难度日?他为何要把自己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再听音乐,这委婉动人的曲子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心?在《二泉映月》的演奏曲中,读一读文中的话语,品味品味,是什么让他创作出了如此惊鸿之作?而他的作品,以怎样的魅力,使得小征泽尔热泪盈眶,跪着倾听?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听、读、思、说、写、议、辩,甚至闭上双眼进入情境,与文本进行对话,形象地理解,深入地探究。在全班交流时,学生都深情地说出了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独特的体验,从多个角度感受到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憧憬,书读得催人泪下,话写得力透纸背,情真意切,可以看出,阿炳曲折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打动了所有孩子的心。 原本是一篇棘手的教材,因为有了网络这新型的教学空间与手段,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体验与发展。
三、课外拓展──“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语文的独特,还在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的结束并非本课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的开始。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度与广度的了解,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某个问题的探讨,对某句话的理解,对某个方案的设计,对某个话题的表述,犹觉意兴未尽,有进一步学习、交流、提高的倾向,网络语文就为这种积极的倾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网络为载体,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学习向纵深处延伸,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如火红的江花,碧蓝的江水,生机蓬勃,魅力无限。
利用网络环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延伸和发展,又能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学得更活泼,更生动。如学了《新闻报道一则》,感受到北京奥运的喜庆气氛后,学生更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可以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在BBS上发新闻帖,感受中国的腾飞,或者自由组合,以“2008奥运”为主题,设计、建设主页。再如学习了《碧螺春》,可以在网上开辟有关“茶故事”的阅读课,名人与茶、我与茶的小故事,诗歌,散文,曲子,通过阅读,进一步感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为孩子们练笔提供机会。学习了《明天,我们就要毕业》,在班里掀起创作毕业留言,制作网络毕业纪念卡的活动热潮。网络语文的课外拓展方式不拘一格,这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充分地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网络语文,以开放的形式强烈地冲击着师生的眼球与大脑,以多元互动的新面孔促进着学生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迪,激发着学生不懈探索,形成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创造性学习的权利和欢乐。愿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语文的设计中来,引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网络语文带来的全新感受,在学习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陈玉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刍议《珠江教育论坛》2010年04期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0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