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浅析 |
时间:2021-05-16 09:03:44 来源: 作者:马洪剑 郝建良 |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标下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的应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将会给体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做一名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体育教师,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体育教学,高效课堂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它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对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意义十分重大。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信息技术手段则能根据教学需求把零散分布在不同影视、录象、VCD以及网上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集合起来,把它们合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达到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的目的。例如讲授短跑的起跑动作时,播放奥运会中100M比赛起跑的录像,让学生先对起跑的动作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起跑动作的慢动作、分解动作详细学习起跑的各个细节,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正确动作,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学习跳远时,教师尽管讲得头头是道,也示范了很多次,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跳远的四个过程和技术动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段捕捉视频中跳远比赛的四个技术动作画面,在教学时边放边讲,适当时还可以以慢放的形式出现,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动作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讲解投掷动作要领时,手臂动作一直是一个授课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只能利用教师反复的示范和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学习,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让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图片,通过课件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要领,让学生了解在挥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的最佳运动方向,明白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从而使整个授课质量得到质的突破。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室外课进行反馈、评价 在教学中,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最好能在示范正确动作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和产生的原因。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动作拍下来,和标准动作一起进行播放,既放正确动作,又放错误动作,让学生边看边想,自我比较,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种交互性和娱乐性的学习可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开阔视野、拓展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如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有氧健身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除了对传统教材的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改造外,也要发展民族运动。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的黎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珍珠球、射弩、陀螺、板鞋竞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演示,这些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些项目请进我们的课堂,将丰富体育课的教材内容。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成为体育教学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占辅助地位,因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需要在室内进行的,而中学体育课的大部分教学场地是在户外,也就是说体育课是无法在室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它的使用频率,使它不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体育课件的贫乏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受到了限制。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二)体育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 在安排室内多媒体教学时,在内容上必须围绕技能课和理论课来制定,在课时安排上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比例应以1:7为佳,切不可暄宾夺主,弄巧成拙。在制定多媒体教学计划时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学生认识事物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的形成是靠一点一滴。由难到易,从旧知到新知积累起来的,计划的指定就应该体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这一规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积极性,并显现过程,突破难点。新课改的核心是主体性,课堂上始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点,该用的精心设计、制作,充分运用,不该用的就坚决不用。否则制作的课件过分程序化、单一化、形式化,在教学中,学生就会缺乏思维的空间,跟着计算机的程序走,与初衷相违。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运动,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仅围绕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面对知识和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努力探索,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时候培养创新能力。 (三)加强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往往对电脑接触的不多,在上课的时候都不太愿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他们总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还是靠室外课来完成。具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体育教师是大有人在的,这显然不符和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合理、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要高,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化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以往教师要求的基本素质如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更高的素质,接受终身教育,而信息素养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需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标下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与质量、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工作效率以及实现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还相对较少,但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加上翅膀,发展性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该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就要坚持用,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就应该大胆的加以运用。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做一名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体育教师,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素华.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34):147-148. [2]朱礼才.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1,2(38):117-118. [3]周天跃.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4:152-153. [4]熊晓蔚.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工作影响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81:138-139. [5]孙军.中学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90): 32-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