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综合论文

科学学科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3-08-13 23:33:42  来源:  作者: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经常要让学生从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开始,探究其现象与内在的联系。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大家族》就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动物青蛙、鲫鱼、蜻蜓、麻雀、壁虎和小猫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从不同种类动物的外形特点、运动方式等进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体验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大部分知识是通过眼睛的观察而获得的,此外其它的感觉器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给学生一些最简单的观察知识和方法,是观察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也是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的第一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用眼、鼻、舌等感官认识事物,用趣味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境和高涨的积极性学习新课。
二、培养兴趣,激发动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实践证明:新颖的、奇特的且具有一定结构的寓有启发性的材料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过去认识 的东西,发现过去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才能在他们心里产生一种需求和满足感,从而形成稳定的观察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抓准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利用实物、图片、网络、模拟实验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诱发学生的观在科学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儿童爱科学、学科学和科学兴趣的培养。

三、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观察有了兴趣,教师在提出观察要求和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主要应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常用的观察方法:①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青蛙、鲫鱼、蜻蜓、麻雀、壁虎和小猫等动物的外形特征,应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身体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和基本功能是什么,每个部分还可以分为(或长有)那些更小的部分。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壁虎与小猫就要比较出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不同,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那些要对比的内容、指导对比的方法。③用间接的方法进行观察。④使用一些简单的观察仪器进行观察。
同时,还应注意让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记录什么,看后讨论什么,最后概括总结什么,逐步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有序有效的观察,使学生看中有重点,有比较、有条理、有分析、有推理,使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
在观察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自然的奥秘。教师在讲清观察的要求和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通过研讨,把观察结果说出来,即使表达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应马上把正确的结果硬塞给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再次进行研讨,最后仍由学生自己作出结论。即使个别学生还有不同见解,也可以让其保留,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研究得到别人的尊重。产生不同的观察结果是很难免的,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检查观察材料是否相同,观察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干扰因素,寻找影响观察结果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壁虎与小猫》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壁虎、小猫的身体,观察的结果应由学生研讨后自己说出。教师再整理成有系统的知识。学生亲自探究出自然的一些奥秘,兴趣会更浓,学习更活跃,知识掌握得更牢,观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