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地理试题 > 高二上地理试题
文件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福建省福州十五中、格致鼓山中学、教院二附中、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十中含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43 MB         整理时间:2023-11-26
文件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左图示意福州某中学2022年10月9日某时刻正南窗一隅的太阳光照情况,右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的拍摄时间大约是( )
A. 5:00 B. 9:00 C. 15:00 D. 18:00
2. 下列时段中,每天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逐渐增大的是( )。
A. 惊蛰到立夏 B. 小寒到大寒 C. 小雪到大雪 D. 立冬到小寒
3. 某同学还想再次在相同的时间看到与这一天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教室情况,这位同学最少还需要经过约多长时间( )
A. 一个月 B. 五个月 C. 九个月 D. 一年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时的时间为10月,是北半球的冬半年,福州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地方时6时后日出,18时前日落。该图片是朝南教室一隅的照片,根据“窗户朝南”和太阳光在黑板的投影,可以得知黑板位于教室的西面,此时太阳应该位于东南方的上空,时间应为日出后至12时前,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太阳高度角小,照射面积更大,因此每天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要保持逐渐增大,应该符合正午太阳高度一直是减小的才行。对于福州来说,夏至到冬至期间,正午太阳高度是一直减小的,因此读右图,可知小雪到大雪期间,符合题意,C正确。惊蛰到立夏期间和小寒到大寒期间,福州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受光面积会逐渐变小,不符合题意,A、B错误;立冬到小寒,福州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变小后变大,因此受光面积会先变大再变小,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当太阳直射同纬度时,与该日太阳光照射教室情况相同,10月份距离冬至约为2个半月,冬至后两个半月与该日直射点纬度相同,因此该同学还想再次在相同的时间看到与这一天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教室情况,这位同学最少还需要经过五个月时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春分至秋分,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秋分至次年春分,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光线透过窗户的光照面积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线透过窗户的光照面积越小。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福州校园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 )
A. 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 B. 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
C. 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D. 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
5. 若图示日晷仪由福州移至天津使用时,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应该(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按日期做调整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日晷仪晷针的影子随着太阳方位在天空中的变化而移动。北半球夏至日,日出东北,晷针影子朝向西南,然后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晷针影子按顺时针方向移动,日落西北时,影子朝向东南。故本题ABC错,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由于晷针上端必须指向北极星方向,所以,在不同纬度安装日晷时,也必须调整晷盘与地面的夹角。由上海移至天津,纬度变高,为保持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针下端延长线与地面的夹角变大,因此,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变小。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最常见的设计,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谓的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将跟着变动。其实,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7.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持续不断变大 D. 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7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福建省的东山岛风动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很小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石危势险,摇摇欲坠。下面左图为风动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风动石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海浪侵蚀—风力侵蚀—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C.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④由碎屑物形成,应为沉积岩,②③④均指向①,表明①为岩浆;②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所以③为变质岩。由此分析可知,与风动石一致的岩石类型应为②,故ACD项错误,选B。
【9题详解】
风动石为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岩石;之后受地壳抬升至地表,再受海浪等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所以风动石的形成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一冷却凝固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ABD项错误,选C。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岩层及构造( )
A. ①断层发生在玄武岩形成后 B. ②处底部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C. ③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 形成的先后顺序④①②③
11. 砂砾石层下界相对平坦而广阔,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运动稳定,外力侵蚀 B. 地壳运动稳定,外力沉积
C. 地壳持续抬升,外力侵蚀 D. 地壳持续下降,外力沉积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岩层侵入其他三个岩层,说明形成时间最晚,④岩层位于②岩层和①岩层的下面,而且②岩层位于①岩层上面,说明④岩层最早形成,其次是①岩层,然后是②岩层,最后是③岩层,D项正确;①断层发生在玄武岩形成之前,A项错误;读图可知,②处底部的地质构造是背斜,B项错误;③处是岩浆岩,主要来源于地幔,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长期受外力侵蚀而成,C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下图为某中学研学小组在浙江山区考察时,在山坡上发现的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石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物理风化作用 B. 风力搬运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沉积作用
13. 研学小组同学判断该岩石的类型,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 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 B. 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 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 D. 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答案】12. A 13. B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从图片及文字信息可以看出,该处石块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不符合流水沉积和风力搬运作用,BD错误。由于浙江纬度较低、无海拔较高山地,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是U形谷、冰斗、角峰等地形,排除冰川作用,C错误。可以推测该地是崩落作用造成的石块堆积,而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有层理构造的一般是沉积岩,A错误。变质岩具有板状构造,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的,则是沉积岩,C错误。有气孔构造的,一般为喷出岩,D错误。故选B。
【点睛】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
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大山的古栈道闻名全国。古人在山区发现“有谷必有水,遇水必有源,源头必相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都是“沿溪开道”,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坡度小 B. 施工、取水方便 C. 扩大运输市场 D. 劳工数量充足
15. 栈道修建时,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少占耕地,保障农业用地 B. 减少投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C. 减小坡度,保障行人安全 D. 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秦岭山区地形崎岖,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比较平坦,修建交通线难度较小,成本较低,A正确。施工、取水方便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沿溪开道”与扩大运输市场、劳工数量充足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材料指出: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据此可知,栈道修建在陡崖的石壁上,与耕地无关,A错误。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会加大投入,而不是减少投入,B错误。木桩层数增多与坡度无关,C错误。木桩层数增多可以加大栈道的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保证通行的人或车马的安全性,D正确。故选D。
【点睛】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科技水平、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等。建设原则是: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破坏小,经济效益高。
三峡水库一般在6—8月和11—12月分别按低、高水位运行。2020年7—8月,长江上游数次洪峰过境,导致库区某江段一处库岸发生垮塌。为方便施工,当地选择在2021年6月对垮塌库岸进行治理。下图示意该垮塌库岸段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的四条曲线符合MN处河床横断面形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在治理垮塌库岸时,库区的有利条件是( )
A. 河流流速小 B. 降雨量少 C. 晴天日数少 D. 蓄水量少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河流地貌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段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侵蚀的一侧河床横断面坡度大,堆积的一侧河床横断面坡度小。N是凹岸侵蚀岸,坡度大,M是凸岸堆积岸,坡度小,②曲线符合题意,A错误,B正确;③曲线是下切侵蚀形成的“V”形河道,与题意不符,C错误;④曲线两岸坡度相同,且河床中间高,类似江心洲,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流域治理的有利条件从材料“三峡水库一般在6—8月和11—12月分别按低、高水位运行”可知,当地在6月治理垮塌库岸时库区水位低,蓄水量少,便于施工,D正确;三峡水库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较多,晴天日数少,不利于治理垮塌库岸,B,C错误;垮塌库岸段位于凹岸,河流的流速快,A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A.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B. 背斜、向斜、断层、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向斜
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19. 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20. 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 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C. 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而形成的
D. 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答案】18. B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D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B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构造。故选B。
【19题详解】
A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因此密度较小的气体易在此聚积,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密度较大的水易向该处汇集,故易发生透水事故。故选A。
【20题详解】
地势高低与向斜、背斜分类无关,褶皱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A错误,B正确。褶皱无论是背斜还是向斜都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在此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D错误;故选B。
【点睛】背斜是褶皱构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背斜轴部所在就变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别背斜应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和对称或重复出露等征来确定。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多表现为谷地,也可能成为高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向斜处适合建水库。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下图为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 )
A. 甲地盛行上升气流,阴雨连绵 B. 乙地有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C. 丙地未来几日可能有霜冻现象 D. 丁地受台风影响,为偏南风
22. 丁地附近天气系统( )
A. 夏季生成于我国的黄海海面 B. 气压最低值处的风速为最大
C. 移动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D. 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分析,甲地位于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A错误。乙地位于锋面气旋的西南,图中的锋应为冷锋,乙地应为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会降低,B错误。 丙地位于冷锋锋前,未来几日冷锋过境,将出现降温,可能会有霜冻现象,C正确。丁地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为偏北风,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丁地附近的天气系统为势力较强的低压系统-台风,台风夏季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区,A错误。气压最低值处为台风眼,台风眼空气下沉,风速小,风速最大在台风中心附近,B错误。台风为低压系统,其移动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C正确。北半球的台风,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D错误。故选C。
【点睛】夏秋之际,西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以下简称副高)。而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处于强势期,在西伸加强后,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控制区域内以下沉运动为主,不利于台风的发展,就如同给长江以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屏障,台风很难穿越这个地带到达更北的区域,反而在副高外围风向的引导下一路向西。当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2021年11月7日新民晚报用《锋前增温显效果,强冷空气在路上》为标题报道上海天气:今天早晨5时,强冷空气的前锋已经抵达了山东西北部到安徽西部一线。在“锋前增温”作用下,今天白天的最高气温“居然”有23℃左右。根据材料和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关于此次上海气温异常变暖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①锋前暖空气被压缩增温
②锋后冷气团被锋前暖气团热传导增温
③南来的暖空气被锋面阻挡,加剧大气升温变暖
④局部地形阻挡,导致暖气团释放热量增温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24. 锋前增温对图示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锋前锋后的气压差变小,温差变大 B. 锋前锋后的气压差和温差增大
C. 温度升高,气流上升作用增强,降水量增大 D. 降水区域由锋后降水变为锋前
【答案】23. D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冷空气来临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区域原来受暖空气控制,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暖空气被迅速挤压到狭窄的区域,暖空气被压缩而释放热量增温,①正确;锋前增温的位置处于锋前,不是锋后冷气团,②错误;南来的暖空气气温较高,对锋前暖空气有热传导使之增温,加之被锋面阻挡,暖空气被迫抬升,加剧了大气的升温,③正确;强冷空气的锋前抵达山东西北部和安徽西部一线时,上海出现锋前增温的现象,该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高大地形对暖空气的阻挡增温,④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
【24题详解】
锋前增温使得锋前的气温升高,加大了锋前锋后的温差,但锋前暖空气被压缩,气压升高,锋前锋后气压差缩小,B错误,A正确;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暖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锋前增温使得暖空气温度升高,气流上升作用增强,但降水量不一定会增大,C错误;冷锋过境形成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锋后,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点睛】锋面系统包括: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冷锋的降水出现在锋后,暖锋的降水出现在锋前。
二、综合题:(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T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1)判断甲地此时的天气特征,并说明理由。
(2)在图中绘制导致其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并描述预测乙地在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3)在图中绘制乙地的风向。
【答案】25. 天气特征:晴朗。
理由:甲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26. 过境时天气变化:晴转多云,风力增强,气温降低,可能出现降水。
过境后天气变化: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作图:使用冷锋符号,在乙处西北部的低压槽处绘制一条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冷锋,并配置相应的图例。作图如下:
27.

【解析】
【分析】本题以T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为背景,涉及天气特征、水平气压梯度力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凝结,以晴朗天气为主。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位于低压槽前方,该地为低压的左侧,应为冷锋,乙地为冷锋移动方向的前方,所以未来几天乙地会经历一次冷锋过境,由晴朗天气转为阴雨天气,并伴有大风,气温降低,可能出现降水天气。使用冷锋符号,在乙处西北部的低压槽处绘制一条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冷锋,并配置相应的图例。作图如下: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乙区域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偏右,作图可知,风向为西南风(偏南风),风向如图所示;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溪河为直接汇入三峡库区的长江一级支流,汇口距三峡坝址约30km。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后,汛期水库低水位运行,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随后对香溪河进行考察发现,受长江水位变化影响,该河的河口段淤积严重,其含沙量与长江含沙量相近。2010年后,长江、上游金沙江梯级电站陆续建成运行。下图为香溪河汇流段示意图。

(1)画出PQ线河道剖面图,并用“→”画出断面处水的运动方向。

(2)三峡大坝蓄水后,香溪河河口段泥沙淤积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上游梯级电站建成运行后香溪河河口段泥沙淤积减小的原因。
【答案】(1)绘图如下:(凹凸岸水深,箭头)
(2)非汛期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干流泥沙倒灌入香溪河的河口;受长江干流河水的顶托作用影响,香溪河河口段流速减慢,促进泥沙淤积。
(3)香溪河的河口段泥沙淤积减轻。金沙江梯级电站建成运行,拦截干流泥沙,使长江干流输沙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香溪河流域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外力作用以及流域内的综合开发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PQ线段的香溪河是南北流向,从北向南流,读图可知,P为凸岸,Q为凹岸,结合已学的知识,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因此在剖面图中,P水下较为平缓,Q水下较为陡峭。如图:
【小问2详解】
当三峡大坝蓄水后,香溪河河口的位置会受库区高水位的影响,导致顶托作用增强,水流速度会减慢,以致于泥沙会在河口段沉积,此外,长江干流的河水中的泥沙也会倒灌入香溪河口。
【小问3详解】
金沙江梯级电站的位置位于长江上游,在此处建立了众多的梯级电站,不仅会发电,也会拦截金沙江中的泥沙,从而导致香溪河口附近长江的泥沙变少,因此香溪河口的泥沙淤积会减轻。
2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形谷,如挪威峡湾;有V形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沉积物,请你指出这些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粒径越来越小;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3)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可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地点;谷地中的河流,可提供饮用、灌溉水源,也方便人们捕鱼和运输;河流中堆积的泥沙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
【解析】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处纬度高,地质历史时期,冰川发育,受冰川的侵蚀,形成U形谷;冰川消融后,谷地受河流的下切侵侵蚀,形成V形谷。
【小问2详解】
河谷地区的河相沉积物自河流上游到下游,随着流水的冲刷及流水携带沉积物不断打磨,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成正相关,从河流上游到下游,流水速度逐渐变慢,搬运能力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因此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有棱有角;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小,无棱角、为光滑状;沉积物有严格分选。垂直方向上,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沉积物具有层理构造。
【小问3详解】
河流谷地的热量、水分、土壤、植被等条件较好,利于人类的活动。“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可以结合气候、农业生产活动和食物来源等进行分析。从环境看,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农业生产;从资源看,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场所;谷底中的河流,提供水源和运输条件;河流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河流带来泥沙在河床中沉积,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种植业,提供粮食。河谷地带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点睛】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
  • 2023年甘肃白银市九中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 2023年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
  • 2023-2024学年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
  • 2023年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
  • 2023-2024学年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