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安徽怀宁中学2021届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二次质量检测通班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2.50 KB
整理时间:
2021-05-03
文件简介:
2021届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二次质量检测通班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D C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D B A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C C C
1.【答案】D【解析】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仍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条文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这符合汉代儒学的纲常伦理,可看出儒学伦理与法律的结合,故选D项;材料中法律对女性的不公对待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宗法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瓦解,排除B项;仅从材料所给的两款法律条文不足以推知汉代的司法体系严密细致,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从春秋战国的四个节气发展到秦汉时期的二十四个节气,并在汉代正式定于历法沿用至今,说明我国的历法是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的结果,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有关历法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农业思想的形成过程,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讲我国二十四节气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完善的,并不是在讲农耕技术,排除B项;题干讲的是历法而不是农业生产的理论,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司马光在编撰史书时,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他根据当时文人顾况的诗”可知司马光在在编撰史书时取材广泛,故选A项;诗词属于文学作品史料价值不是很高,排除B项;据所学天象不能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体现是司马光在编撰史书时对于历史的考证,且司马光编撰的史书也是官修史书,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题干体现的是词的创作风格从颓废变为高亢嘹亮、心怀天下,这种变化是由于理学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被士大夫吸收并表现在其词作中,故选D项;题干只写到宋初和后来的变化,但是并没有体现词作是否是南方士人的创作,所以没法体现文化重心是否转移,排除A项;题干仅仅说到词的创作变化情况,与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无关,排除B项;民族矛盾激化是词的内容更为丰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词的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由上述图片可知,王冕的《墨梅图》里面除了有绘画艺术之外,还有题诗中的书法艺术和印章中的篆刻艺术,故选C项;题干的《墨梅图》属于文人画,具有写意风格,而不是写实风格,排除A项;《墨梅图》明显的是中国的国画,没有体现外来风格,排除B项;定点透视是外来绘画中的技巧,《墨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李贽讲学时,“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与传统的讲学先生“只收男孩”、“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不一致,所以他采取的是反对传统教条的做法,故选C项;题干中的“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可以体现关注儿童天性,但是“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与儿童天性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李贽的做法与传统不一致,但是没有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项;题干仅仅提到李贽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而没有关于学习内容和目的的要求,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可知,材料选取春秋战国和明清之际两个社会动荡、历史转型时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治国道理,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为典型,意在说明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道德”,排除A项;先秦时期孔孟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明清之际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的启蒙作用”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由徐光启认为“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说明他注意到了中国科技与西方的差距,中国落后于西方,故选D项;题干仅仅提到徐光启对西方的《几何原本》的态度和看法,与中国传统数学成就无关,排除A项;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结合他生活在明朝这一史实,可知百年之后还不会进入近代,排除B项;徐光启是根据古希腊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看到了西方科技的研究方法与中国不同之处后做出的预测,所以不是高估了西学东渐的作用,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女性获得权利,既有助于家庭,也有助于改善种族,以达到“保种”之目的,这与维新派宣扬的“保国保种”以救亡图存的主张是一致的,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婚制的态度,排除A项;“保障”说法过于绝对,一位学者的思想无法保障女性社会地位,排除B项;这一思想与维新运动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内容,1865年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1894年郑观应要振兴商务以自强,1903年,章太炎要以革命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而1913年梁启超认为要想实现共和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所以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也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学习西方不断深入,故选D项;表格内容主要呈现的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以实现国家自强,未体现反侵略是他们的共识,排除A项;表格内容呈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逐步深入,未体现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排除B项;近代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并非崇洋媚外,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三个观点的辩论中心是如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体现了国人对不同方向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争论与思考,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斗争主要围绕要不要变革思想、文化和道德,与材料中的争论无关,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由李大钊在1918年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中国人针对未来发展道路仍在争论,无法判断是否已经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1924年4 月,孙中山致电全国学农工商,强调工人的重要性,要工人与国民党共同奋斗,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明确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必然性”,排除A项;孙中山团结工人的目的在于“发展实业”,不是要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排除B项;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而非党外合作,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不是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先要经过“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批评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问题,不是其迫切性问题,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1953年“一五计划”的开展,国家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因此中央领导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故选B项;劳动价值观念受到重视,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排除C项;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当时生产实际,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可知古希腊哲学家反对神的支配,强调人的价值,并强调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故选A项;根据材料“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希腊哲学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排除C项;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由题干“再不用期望我的言语或手势”、“你的意志已经自由”、“自作主宰”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想强调的是个人已经拥有了自由,而不必再受制于教会,故选C项;题干仅仅提到的是人获得了自由和自主,不再受教会的控制,而不是指个人主义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人不用再受制于教会,实质是获得了个人自由,而不是文学方面,排除B项;《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的思想与科学和理性无关,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我们不难得知,在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论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二者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同样没有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局限性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无论是宗教改革还是文艺复兴,二者发生作用的领域都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故D项错误。
20.【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却为思想解放、理性解放开了路”,可知这一行动推动了人们形成独立思维,故选C项;题干说到用科学来验证上帝结果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不能说彻底摧毁了封建神学思想,排除A项;题干说到的是17世纪的事情,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所以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说其反复“论证”的过程只是为理性解放开了路,不能说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
22.【答案】C【解析】世界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启蒙运动的目标和结果严重对立,强调了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故选C项;材料所说的灾难不是自信自主,是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排除A项;材料所说的灾难不是天主教的极权蒙昧,而是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排除B项;作者没有全面否定启蒙运动,而是辩证评价,认为其在进步时有不足,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根据“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光色变化”“发挥光色原理”可以判断“他们”的作品属于印象画派美术作品(强调光和色的作用),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A项错误;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B项错误;印象画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故C项正确;表现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D项错误。
24.【答案】C【解析】美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内奋起直追以图对抗苏联,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的科技竞争带有政治对抗色彩,故选C项;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只是苏联空间领域取得的一个成就,并不能证明其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排除A项;阿波罗登月只是美国在空间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成就,也不能说明其科技超过苏联,排除B项;美苏对抗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不仅仅是科技领域,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5.【答案】
(1)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4分)
(2)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崇尚空谈。(6分)
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得出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根据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出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根据材料二“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得出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根据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出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这股实学思潮”可知,“实学思潮”是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表现,从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经济背景分析可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从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政治背景分析可得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从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可得出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崇尚空谈;根据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得出清初思想家们致力于学术研究。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可知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到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再到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可知儒学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26.【答案】
(1)第一次:儒学复兴;佛教中国化;(2分)
第二次:理学兴盛;(1分)
第三次: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2分)
(2)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
理解: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1分)在内容上提倡新文学,白话小说的发展;(1分)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分)
(3)文艺复兴: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想)。(1分)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1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1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得出第一次:儒学复兴,佛教中国化;据材料一“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得出第二次:理学兴盛;据材料一“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得出第三次: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运动,据材料二“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1958年胡适”结合所学得出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三“整理国故”“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得出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据材料三“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所学得出,在内容上提倡新文学,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据材料四“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结合所学得出,文艺复兴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7.【答案】
示例一:
趋势:古代文化重心南移。
说明:宋以前,思想家主要是北方人,宋以后,主要是南方人。这与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相符合。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教育发展,人才辈出。
示例二:
趋势:儒学演变发展。
说明:儒学在先秦时期创立发展;在汉武帝时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主流思想;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复兴儒学,开理学之先声;宋明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重视思辨,强调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之际,秉承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学家既批判了理学的不足,又顺应时代发展,发展了儒学;到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面临新的挑战。
示例三:
趋势: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步步深入)。
说明: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对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仿行西方制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陈独秀、蔡元培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从学器物到仿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
【解析】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依据表格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儒学家的地域分布由春秋战国、西汉的山东、河北到明清时期的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依据表格的第二部分古代儒家思想代表的历史地位和主张反映出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而近代晚清到民国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历程。
28.【答案】
(1)特点:重视男女双方的家庭财产;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妇女是工匠家庭的重要劳动力。(3分)
原因: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复苏,人们更加追求财富,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生活和人生乐趣。(3分)
(2)变化:婚姻的自由开放到受婚约规则的约束。(2分)
影响:宗教改革前婚姻自由开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宗教改革后婚姻规则的缔结,有利于维系稳定的婚姻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结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但也有因为宗教或感情原因而结婚的”得出重视双方的家庭财产;据材料一“在当时,离婚是非法的,但女子可能遭到抛弃。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得出婚姻关系比较稳定;据材料一“在工匠的家庭中,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得出妇女是工匠家庭生活的重要劳动力。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生活方面,人们追求财富,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生活和人生乐趣。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结成了一桩合法有效的婚姻。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得出婚姻自由开放到受婚姻规则的约束。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婚姻自由开放,但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宗教改革后,婚姻关系稳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