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0.50 KB         整理时间:2021-05-03
文件简介:
2021届安徽省涡阳县育萃中学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1、
【答案】B
【解析】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没有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④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大发展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发展壮大力量,纷纷招募人才,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广招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①②③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A、C和D含有④选项,排除。
2、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起来,并被确定为统--社会思想”可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官方学说,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选官制的开始是在隋朝,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
3、
【答案】C
【解析】材料“灾异谴告”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理学的影响,排除。故选C。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认识,通过对“人欲”和“天理”的分析,提出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维护社会秩序的观点,即实现“与理为一”的境界。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项不符合题意。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妇是理学纲常伦理的产物,节妇逐渐增加说明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故A项错误;明清社会动荡与节妇逐渐增加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不是节妇逐渐增加的原因,故C项错误。
6、
【答案】A
【解析】宋宁宗后期改变科举的内容,变成以理学为主,反映出理学的出现迎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故A正确;B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推崇理学,并不是加强思想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理学的创新,排除D项。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受剥削、灾荒、兵乱、瘟疫等冲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国计民生面临的问题,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对农民生活、小农经济的关注,D正确;A说法欠妥;据材料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反对土地兼并;但没有涉及“均贫富”问题,B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
8、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反映了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
9、
【答案】B
【解析】“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所以A项不对;“中世纪的幽灵”是指封建神学,也就是指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又根据“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可判断出答案为B项。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都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故排除C、D两项。
10、

【答案】C
【解析】康德提出“人非工具”,认为人有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思考判断的能力,而工具没有,故选C;卢梭宣传理性至上的观点,排除A;苏格拉底将哲学发展为研究人的学问,排除B;普罗太格拉提出“人是外物的尺度”的观点,排除D。
11、
【答案】D
【解析】清代小说《镜花缘》体现出反传统的特点,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镜花缘》中的女儿国是李汝珍理想中给世间女子出气伸冤的乌托邦,可作为研究清进步思想的资料,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镜花缘》是小说,具有虚构特点,可信度有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小说的内容,无法体现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排除C。
1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折槛图》中,君臣死谏和纳谏等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理学思想,宣传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A选项正确;宋代画家用君臣进、纳谏的故事不是为了彰显君臣“共生”、互利的关系,B选项不符合题意;褒扬谏臣的故事与士大夫革除弊政的抱负无关,也不是要借此彰显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CD两选项错误。
13、
【答案】D
【解析】牛顿认为写作关于宇宙系统的著作对于上帝的那些原理是有用的,由此可知,牛顿认为科学研究和宗教可以相互兼容,D正确;题干未涉及自然科学对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排除A;牛顿认为自己的理论和神学可以兼容,因此B中的“冲击”不符合题干内容。从所学知识来看,力学体系冲击了神学,排除;通过题干只能证明牛顿认为自己的研究和上帝原理有关,不能证明上帝原理启发了整个近代科学的研究,排除C。
14、
【答案】C
【解析】“其思想核心是事物随着时间而变化,凡是具有时间、运动和相互作用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进化的可能。使人们开始从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角度看待自然、看待人类社会、看待世界,一种进化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普及”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评价,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信息革命,使知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没有体现对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B选项错误,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政府应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立法等方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
【答案】D
【解析】根据“科举考试时在十省科场外向士子发送近60000册”,结合所学可知,广学会通过向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发放书籍,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进而加强其对清政府的影响力,故选D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广学会此举的主要出发点是自身利益而非推动清政府改革,排除B项;英美传教士、外交人员等的立场是维护英美列强侵略利益,排除C项。
17、
【答案】B
【解析】
18、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06年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就有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到1924年又强调国民革命运动要和工农群众联合,强调的是民主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A选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的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B选项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C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众的觉悟提高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9、
【答案】B
【解析】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故B符合题意;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1939年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故D不符合题意。
20、
21、
【答案】B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根据以上叙述可知①②③④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答案】D
【解析】
23、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B选项符合题意;双百方针的确立并不能消除文艺界的分歧,A选项错误;双百方针是指导文化事业的方针,它的提出不能说明党的执政方针的改变,C选项错误;确立双百方针不能证明中国的文艺领域“领先”世界,D选项错误。
24、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以得出所述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是在文革之前;C是在1995年提出的;D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
25、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18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可知,该运动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现代民族主义的信息,故B错误;现实主义旨在批判金钱至上的罪恶,故C错误;此时还未到工业革命时代,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
(1)政治思想:主张维护现有统治秩序;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要取信于民;实行贤者治国。(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倡导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思想保守,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
(2)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宋代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表现: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7.
答案
(1)原因: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时期学术研究的推动和生物科学发展的辐射作用;海外扩张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大学教育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依据: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开创了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增强了当时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自由竞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化论引入社会领域,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任答三点即可)
28.
答案
示例一:
论题: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阐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观念的理论依据。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民主共和渐人人心,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阐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时代主流。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
论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阐述:1915年起,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白话文成为流行词语。说明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人积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因此,“以俄为师”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29.
答案:
(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不良情结;根据地红色政权经历失败后出现严重危机;不掌握军事力量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农业国特殊的国情;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的失败。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共同点:都从本国国情出发,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