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福建莆田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9.79 KB         整理时间:2021-05-03
文件简介:
2021届福建莆田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诗经》和楚辞
【解析】
本题考查《诗经》的社会教化功能。
【解答】
由材料“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知,《诗》对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D项;
《诗》是孔子编撰的,但内容并非来自孔子,不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排除A项;
材料“小子何莫学夫《诗》”指的是少年人都要学《诗》,而非仅贵族阶层学习,另外,孔子时期开创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私学,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情况,排除B项;
材料中《诗》主要是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化指引,并没有体现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排除C项。
故选D。
2.
【答案】
D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解答】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但直到唐代才跻身经书之列”,表明孔子思想的发展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先秦时期不受重视,秦朝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汉朝确定为正统思想,故选D项;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此不能说“仁”的思想一直不被统治者所重视,排除A项;
“礼”是对人进行教化,无法成为汉朝立法的最高原则,排除B项;
孔子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那时还没有出现君主专制,排除C项。
故选D。
3.
【答案】
C
【考点】
孔子和老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
【解答】
孔子主张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而应当“志于道”,只有悟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并且提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故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项正确;
A项只强调了“道器不离”,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排除B项;
依据“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反映了孔子思想观点的与时俱进,排除D项。
故选C。
4.
【答案】
D
【考点】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素养相关知识。
【解答】
依据材料“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表明孟子觉得仁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暴力的事件,便认为历史文献的真实度不高,说明人的价值理念对历史的认知有一定的影响,故选D项;
孟子对《尚书》部分内容的怀疑,不能体现儒家经典受到质疑,A错误;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孟子对《尚书》的记载是持怀疑态度的,故无法说明他对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关系,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价值理念对历史的认知的影响,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选D。
5.
【答案】
D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
题干中“赏罚者,邦之利器也”说明韩非子比较看重君主赏罚的权力,如果赏罚权在君主手中,就能够控御臣下,如果赏罚权在臣下手中,君主的权威会大大削弱,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选D项;
题干主要论述赏罚权力归属的重要性,而非君臣之间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
题干着重论述韩非子所重视的权力归属问题,没有涉及其刑法的思想,排除B项;
题干仅涉及韩非子一个人的思想主张,未体现其他人的思想主张,故不能推断为“百家争鸣”局面,排除C项。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
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再根据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变得强大,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项;
以礼乐规范行为,是《周礼》及孔子的思想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反映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未涉及反对苛政刑杀和以德治民,排除CD项。
故选A。
7.
【答案】
A
【考点】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答】
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故选A项;
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
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排除C;
根据材料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
故选A。
8.
【答案】
D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答】
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可知,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故选D项;
儒家取得正统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因此不断加强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A;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
C项无法解释儒家对“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到“人事”的转变过程,属于片面解读,排除C。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解答】
从材料“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可知儒学所发生的转变适应了汉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求,有利于儒学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B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可知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使儒学具有了新内容,儒学体系进一步发展,并不是儒家和法家相互融合,排除A项;
佛教和道教兴起于东汉,故材料中汉代儒学吸收法家思想并不是根源于佛道的冲击,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儒学吸收了法家“尊君卑臣”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并不能体现出儒学的伦理教化功能减弱,排除D项。
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答】
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项;
“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
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
11.
【答案】
D
【考点】
程朱理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解答】
根据材料“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可知该时期的学者继承先秦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怀着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编著阐释先秦儒家经典,是谓“为往圣继绝学”,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D项;
空疏无具指的是空洞没有价值,而这些学者在治学理念和阐述实践中对先秦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精神都有自觉的继承,精神崇高,学问扎实,排除A项;
材料强调王安石、程颐、朱熹是在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编订了一些书籍,并未体现书籍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只是反映了一些理学家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以及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没有说明他们的影响以及在思想界的地位,无法得出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12.
【答案】
C
【考点】
程朱理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解答】
根据“其作品具有温和、幽静、含蓄内敛的风格”“深得读书人的赏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女性以仿效唐宋元明各名家折枝花卉等为内容的女红,因具有温和、幽静、含蓄内敛的风格,符合宋明理学的审美标准,深得当时读书人的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追求,故选C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没有反映经济现象,排除A项;
题干中女红“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是为了表明女红的风格符合当时读书人价值追求,而不是表明手工业劳动力的短缺,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女性的织品适应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需求,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13.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答】
材料“羽化升天”反映出道家的影响,“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反映出佛教的影响,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画像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排除A项;
材料画像属于宗教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无关,排除B项;
材料画像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但是没有体现出其主流地位,排除C项。
故选D。
14.
【答案】
C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答】
黄宗羲认为天子传子,不能保证都是贤能的,而宰相传贤,可以有此保证,国家政务的实权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缺陷和不足,即设立宰相限制君权的膨胀,故选C项;
材料强调限制君权,不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
秦代以后一直是官僚政治,“恢复”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置相以限制君主权力,未体现改革选官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15.
【答案】
B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答】
根据材料“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可知,李贽、黄宗羲的新思想与他们的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关,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受其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无关历史传统,排除A项;
根据材料“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阉宦恶政、君主专制的危害,不能反映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受其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无关祖辈政治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16.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有利于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进而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
徐光启他们寻找西学与中学之间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是为了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排除A项;
明清时期“华夷观念”盛行,因此徐光启等学者的思想主张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
徐光启等学者“会通”“超胜”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排除C项。
故选D。
17.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医对儒学的影响。
【解答】
据“德教,兴平之梁肉;刑罚,治乱之药石”可知中医理论蕴含儒学治国之道,“一些儒者及医者援医入儒”所体现的是中医理论与儒学治国理念相交织,说明中医理论推动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故选B项;
据“夫谷肉果莱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德教与刑罚,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
中医理论与儒家治国之道相交织,相互需要,但并不等同于儒者以医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排除C项;
阳明心学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排除D项。
故选B。
18.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解答】
据题意可知,西汉、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政府都对病患进行救治或者设立救治机构,说明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故选C;
政府对病患进行救治并不代表医疗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步,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民众的防疫意识程度高低,排除B;
政府对病患进行救治并不代表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排除D。
故选C。
19.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疫情防控。
【解答】
根据材料“当迁疠所处之”“空舍邸第”“庵庐”可知,秦汉时期都会将有传染病的人员进行隔离,故选B项;
材料中从秦到东汉时间跨度很长,无法判断是否“频发”,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疫病发生之后的隔离手段,而不是疾病发生之前的防治,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医学对麻风病等疫病的作用和效果,无法判断出中医学成就突出,排除D项。
故选B。
20.
【答案】
D
【考点】
古代中国民族文化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和交融。
【解答】
《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
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
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B项;
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21.
【答案】
A
【考点】
史料实证类
汉字的形成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商朝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商朝的文字,因此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故①正确;
文字中的记载都与“商王占卜”有关,反映了商朝王权色彩浓厚,故②正确;
从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甲骨文记录的非常详细、详实,说明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故③正确;
据材料“商王占卜的内容”说明甲骨文是贵族使用的文字,没有实现文化普及,故④错误。
故选A。
22.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郑板桥画作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为了迎合顾主的喜好”可知,郑板桥画竹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性、市场需求等观念逐渐对文人作画产生影响,故选D项;
明清时期文人画并未衰落,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郑板桥画竹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B项;
“开始商品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不能反映传统绘画商品化是从郑板桥开始的,排除C项。
故选D。
23.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解答】
风俗画是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高雅文化倾向,故选C项;
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排除A项;
话本和散曲都体现世俗化,没有体现高雅文化,排除B项;
元曲和京剧体现的是世俗化倾向,没有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排除D项。
故选C。
24.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答】
“气候相通,……令有规矩”体现的是行书比较放纵流动的特点,故选C项;
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是小篆的特点,排除A项;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的特点,排除B项;
简易流美,抒情写意是草书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C。
25.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答】
高雅的书法需要“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世俗化的书法则会流向大众民间,故选D项;
“决定了”说法欠妥,排除A项;
先有的文字的统一,后出现了书法艺术,排除B项;
汉字不断简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字的频繁使用,排除C项。
故选D。
26.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绘画艺术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解答】
据材料“东汉以后,壁画渐由京师宫廷普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壁画取材广泛,其中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多是先贤圣母、孝子烈女、义士侠客”,可知东汉以后壁画取材多以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为主,这是由于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东汉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
材料说的只是地方官府和学校壁画取材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物,并没有说明壁画开始与道德教化结合,排除A项;
壁画的装饰功能并未丧失,而是增加了教化功能,排除B;
地方官府和学校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而且材料并未提到地方豪强,排除D项。
故选C。
27.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
【解答】
“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它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源于儒家的思想,故选D项;
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文人画不属于世俗的艺术,排除A项;
科举制度表现为程序的完善,体现出国家的目的和社会的公平,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内心的不阿世俗的品质,与科举制的程序无关,排除B项;
“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可见它对科技发展不依赖,更注意内心情感的抒发,排除C项。
故选D。
28.
【答案】
A
【考点】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的法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解答】
根据材料“《大明律》提倡演出‘劝人为善’的戏剧”可知,戏剧具有社会价值导向功能,根据材料“富含世俗情趣的市民戏剧演出日盛”可知,戏剧的发展又符合了市民文化的需要,即体现了明初艺术社会功能趋于多元,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戏剧具有的功能,不能反映戏剧创作是否摆脱理学束缚,排除B项;
“劝人为善”属于社会教化,不是政治导向,且根据材料“富含世俗情趣的市民戏剧演出日盛”可知,戏剧的发展又符合了市民文化的需要,C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只反映明朝戏剧发展,不能反映传统戏剧形式日臻成熟,排除D项。
故选A。
29.
【答案】
D
【考点】
明清小说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反专制思想。
【解答】
材料中孙悟空“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不伏麒麟辖”体现了对权力的反叛思想,但并非直接指向人间君主,而是以玉皇大帝代指,故选D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西游记》具有继承古代文学艺术风格或对后世有启发的作用,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的“明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
《西游记》中的思想无法代表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故无法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排除C项。
故选D。
30.
【答案】
A
【考点】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解答】
从材料中,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
京剧和农耕文明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
京剧出现后其他地方戏曲仍然存在,没有取代地方戏曲的地位,故C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的正统观念,故D错误。
故选A。
31.
【答案】
C
【考点】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影响。
【解答】
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缠足的言论与此前不同,主要关注缠足和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是由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生存危机加剧所致,正确选项为C。
从材料看,当时维新人士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妇女自身权益,不能体现男女平等学说的传播,排除A。
材料虽然反映的是维新人士的言论特点,但无法反映全社会是否形成了有利于变法的舆论氛围,排除B。
知识分子的反对不等于妇女缠足习俗发生了变化,排除D。
故选C。
32.
【答案】
A
【考点】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梁启超思想的变化。
【解答】
由材料可知,梁启超思想经过三个阶段的变化,从片面的认为儒学、科学具有优越性,到承认儒学和科学各有其进步性,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体现了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趋于理性,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思想变化的历程,到20世纪20年代,他的观点趋于理性,认为儒学和科学二者不可相互取代,而非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故B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故D项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主张:经济上,为民制产,不夺民利,轻徭薄赋。政治上,内圣外王,民贵君轻,选贤与能;法治作为仁政的补充。文化上,重视道德教化。
影响: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统治者;宋朝后被奉为施政准则;但较少被统治者真正实行。
(2)背景:雅典走向衰败;民主政治衰落;城邦出现道德危机;苏格拉底的影响。
相同:以“善”为出发点;带有理想化色彩;强调统治者的素养;重视对民众的教育;重视法律的作用。
(3)意义: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全民素养;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考点】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对比的相关知识。
【解答】
(1)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旨在解决百姓的生活,‘故明君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反对与民争利、驱民耕战”可以得出经济上为民制产,不夺民利,轻徭薄赋;依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为民表率,争取民心,‘保民而王’”“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可以得出政治上内圣外王,民贵君轻,选贤与能;法治作为仁政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文化上重视道德教化。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主张,结合所学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饮鸩赴死,柏拉图就此打消从政理想”“城邦衰落的原因”结合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城邦出现道德危机以及苏格拉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的相同点,对比材料一、二分别从以“善”为出发点、具有理想化色彩、强调统治者的素养、重视教育和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两则材料,紧扣当代中国时代特征,结合孟子思想和柏拉图思想的影响分析,即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全民素养;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答案】
示例: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
中国古代史综合
汉字的形成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解答】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每个时期提出我国文字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可从纵向发展上提出论题,如从中国文字对世界的影响;文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统治)与文字;文字与生产;文字与传统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时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
(1)思想基础:先秦民本思想;儒家仁德思想(大同思想);墨子“兼爱”思想。
(2)主要特点:国家救治政策消极;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救治方式多样。
影响:扩大了地方乡绅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权威;阻止了瘟疫的扩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为近代医院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点】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
【解答】
(1)依据材料“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来看,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关于民本的思想;依据材料“主张为政以德,建议君主爱护臣民,体贴民众”来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政、德治;依据材料“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特点:依据材料“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来看,清代国家救治政策非常消极;依据材料“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采取设局延医诊治、……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来看,采取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方式,而且救治方式多样。
根据材料“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加强卫生管理等疾疫救疗措施”“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则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瘟疫救治”“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时人还丰富与发展了‘卫生’一词的含义”可知,影响可从扩大地方力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进近代医学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福建莆田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