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2.00 KB
整理时间:
2021-05-04
文件简介:
2021届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B【解析】材料中是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反映了无为而治,故选B项;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与材料中道家观点不符,排除A项;C项是墨家观点,排除C项;D项是法家观点,与材料中“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符,排除D项。
2.【解析】椐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尊儒是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汉武帝时尊儒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排除A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尊儒也是如此,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尊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可以排除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希腊罗马作家”、“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可知符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上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中国8世纪之后是唐宋时期,正是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提到的“世俗的、不神圣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宗教改革依然是神圣的、以上帝为中心的,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兴起于公元前2世纪,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主“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可见在朱熹看来,君主和臣子们各司其职,皇帝不可以侵占臣子的权力,皇帝发布的命令,必须和大臣们在朝廷上仔细讨论过才可以作出,因此朱熹反对皇帝的独断专行,故A项正确,B.D项错误;C项虽然符合朱熹的主张,但是重在强调接触事物以穷理,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强调学问与国家社会的整合,故选C项;“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强化专制统治的表现,与明清时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相悖,排除A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是理学思想,是指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对象,排除B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意在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反对理学,无法体现“有益天下国家”的观点,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由材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天地之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项;由《礼记》中记载“‘人’是‘万物之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将人纳入天地之中,说明天人合一意识已经产生,排除A项;孔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儒家思想肯定鬼神的存在,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用神权来维护统治,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重视人伦纲常,轻视对自然的研究的特点,故A项正确;儒学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不是科学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故选B项;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但A项只体现出了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最早,不能体现出材料里涉及的与后来汉字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故阻断了与后来汉字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后来汉字的造字方式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东周时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演进,故甲骨文不能作为研究整个先秦时期的主要的文字载体,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可见,徐继畲把欧罗巴放到“罗经”上来看,这表明他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故选D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否定封建制度,排除B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没有反映出对中国丧失主权的认识,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根据“均倡民权而反民主,认为‘民主之制,犯上作乱之滥觞也’”可知,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王韬等人只“倡民权”而“反民主”,对“人民的权力”进行了批判和取舍,这反映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遭遇挫折,故选B项;从王韬等人倡导民权可知,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在积极传播和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非根深蒂固,排除A项;王韬等人倡导“民权”却反对“民主”表明,民众的权利意识依旧淡薄,并没有日益增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早期维新派王韬等人对西方“民权”与“民主”的态度,不能表明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好浏览西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吸收西方先进学说,提出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时代性,根据材料“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
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康有为借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体现了明显的自身局限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可知康有为将提出维新思想归功于传教士的著作,表明其已经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排除B项;戊戌变法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根据所学,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强调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到“尊孔复古”的批判新道德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
13.【答案】A【解析】题干中“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有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阅读马恩著作,故A项正确;中共指导思想形成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故B项错误;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应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是在1921年中共的成立后,故D项错误。
14.【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中“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是继承发展而非否定,故B项错误;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与材料中“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相符,故C项正确;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5.【答案】D【解析】邓小平认为苏联也在摸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社会主义建设与本国国情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选D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结合,没体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排除A项;材料强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研究理论,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建设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文学创作上除了工农兵题材作为主流之外,还出现了突破概念化的边缘性文学”可知,50年代中期,为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故选C项;经济建设巨大成主要体现在工农兵题材的主流文学创作中,排除A项;百家争鸣方针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巨大成功主要体现在工农兵题材的主流文学中,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是壮观的……中国人设计了比苏联、美国在第一阶段所使用的大得多的火箭……过去中国人感到他们的国家,对于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宇宙间谍,是开放着的……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科技成就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而促进重返联合国,故选A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排除B项;我国尚未引领世界载人航天技术,排除C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由材料“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他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可知苏格拉底主张对神的虔诚,是逻辑、理性的体现,故选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性而非神性,排除A项;近代资产阶级注重人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神也有感情,也有欲望,人可以向神挑战,可以向自己的命运挑战”,可知材料强调人的作用,这有利于古希腊人公民意识的萌发,故选B项;自然哲学强调自然是世界的本原,而材料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古希腊文化,并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项;宗教思想强调神的作用,而材料强调人的作用,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开始以后,意大利建筑“创造出一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表明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希望恢复被宗教神学泯灭的人性,冲击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宣扬人文主义,反对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排除B项;文艺复兴打击了封建统治,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和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英王免去大主教的职务,并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这反映了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加强世俗王权,使王权高于教权,故选D项;材料更强调世俗主权逐渐回归,而不是宗教神权遭遇挑战?,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更加彻底”,而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并不彻底,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可知二者都看到了英国政治制度中对权力的约束,故选D项;根据材料“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是相互结合彼此制约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可知伏尔泰认为英国实行了比较好的约束君主权力的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并未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并未涉及到对教会特权的抨击,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可知康德认为卢梭认识到理性的弊端,提出“回到自然”和“社会契约”体现了卢梭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项;康德的这一评价肯定了卢梭关注人性并且提出解决之道的人文主义精神,并没有违背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这一评价反映的是康德对卢梭人文精神的肯定,和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无关,排除C项;欧洲科技革命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兴起的,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科学成就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教会的很多学说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自信,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所以说牛顿的科学成就为启蒙运动提供理性这一思想武器,故选B项;牛顿的理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而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排除A项;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钥匙,相对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顿的理论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而D选项仅仅突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自身的影响,不能体现本书封面的寓意,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能力亟需提高,推动了机器及技术的革新发明进程,所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故选D项;瓦特改良蒸汽机没有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表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机器的发明与改进,材料没有涉及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推动瓦特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
二、材料阅读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
26.【答案】
(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6分,任答三点即满分)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2分)。
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任意两点即4分)
27.【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18省联名的上书。(4分)
反应: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1分)
(2)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1分)
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每点3分,共6分)
28.【答案】
(1)理解:“人”主要指希腊城邦中的公民;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希腊公民主要参加公共活动,参与政治事务;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8分,答到4点给满分)
(2)演进: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3分)用“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者“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3分)
29.【答案】
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尽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能够根据考场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掌握,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随时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河南平顶山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答
河南平顶山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福建莆田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福建莆田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