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届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25小题 ,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2.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4.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5.下表反映了18至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出口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 )
A.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 B.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日益扩大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D.轻工业逐渐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6.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7.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
每5年机器和工具年平均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A.农业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 B.农民购买力有较大提升
C.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 D.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8.有学者指出,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号处的内容分别是( )
A.“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
B.“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
C.“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
D.“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精神”
9.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 )
A.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化 B.在手工业中处于从属地位
C.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D.发展得益于抑商政策松动
10.《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1.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2.如图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演变简图,此组图片可用来说明( )
A.专制政治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B.农耕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C.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13.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正当时( )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馍,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14.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15.宋末,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准之”,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泉钱,复买物归售”。这说明( )
A.江南市镇上各类商品的交易规模大 B.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为主
C.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 D.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
16.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1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化( )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18.1906年,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在奏请获批后,主动开埠通商,逐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经济发展轨迹。材料所示现象( )
A.体现出以国际竞争为主的开放意识 B.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C.根源于德国强租胶州湾的辐射带动 D.构建起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19.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20.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1952年1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由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因此征购粮食是十分必要的。”这反映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根本出发点是( )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21.“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22.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 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 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23.下表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4.(2019·安徽皖西南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1)苏联从1932年至1957年在农业中实行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义务交售的农产品价格只及农产品成本的12%—22%,粮食只及4%,牛奶只及9%。苏联实行这种农业政策旨在
A.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B.刺激农业生产发展
C.调整工农业生产比重 D.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6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
——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
——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8分)
27.(10分)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6月连续三天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写文章,解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西班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65—1815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其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酉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把福建月港运来的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与此间时,大量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回中国。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
16世纪开始,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实体,中国与西班于曾共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而今,西班牙想重回亚洲,希望两国能携手再创辉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马尼拉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10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
图2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