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四川邻水实验学校2021届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阶段考试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1.50 KB
整理时间:
2021-05-06
文件简介:
2021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阶段考试试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先德后刑”体现儒家,材料“法者,引得失以绳”属于法家,材料“上道高而不可察”说明黄老学是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故选D项;《黄帝四经》涉及多个学派,所以不是以儒家为其内核,排除A项;材料“毋夺民时,治之安”体现“清静无为”的主张,排除B项;据所学秦统一和以法治国的基础是法家学说,材料黄老学涉及多个学派不仅仅法家学说,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可知,该学者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故选D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并未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该学者思想的社会影响如何,且“广泛认同”过于绝对,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可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蕴含着统一,故选C项;专制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儒家代表旧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实现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属于法家的思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据所学,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 B项;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是各家的治国主张,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可知儒家经典受到官方重视,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故选D项;汉武帝时儒家经典就已经成为国家教科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碑刻和抄写,不属于印刷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儒家经典受到欢迎,但并没有提到交流发展,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亲属之间容隐犯罪行为,依据法律不应当追求刑事责任;另外汉代多次减轻刑罚,尊重保障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在汉代的法律中渗透了儒家的价值观念,故选B项;对儒家价值观念的强化通过的是法律手段,不能说明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国家法律制定的影响,并未体现儒道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材料内容是汉代法律的发展,不能说明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词的创作风格从颓废变为高亢嘹亮、心怀天下,这种变化是由于理学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被士大夫吸收并表现在其词作中,故选D项;题干只写到宋初和后来的变化,但是并没有体现词作是否是南方士人的创作,所以没法体现文化重心是否转移,排除A项;题干仅仅说到词的创作变化情况,与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无关,排除B项;民族矛盾激化是词的内容更为丰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词的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儒学危机出现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内部的分歧只是表象,但在本质上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可知,主流价值观都认为冯道不忠,而李贽则认为冯道是“大隐”,不顾传统封建君臣之节,以保国安民为务,表明李贽的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未反映李贽的处世原则,且李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道家的消极出世的处事原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李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且结合所学,李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限,传统理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未涉及对孔子权威的挑战,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皇权专制下,继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统治危机,因此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够补救这一漏洞,即通过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故选C项;作者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老子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黄宗羲主张用宰相补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
11、D
12、【答案】D
【解析】徐继畬客观的介绍却受到文人们“轻重失伦,尤伤国体”的批判,说明当时文人仍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但当时已爆发鸦片战争,因此这一观念亟待突破,故选D项;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文人们并未意识到民族危机的到来,故无法说明民族意识的以觉醒,排除A项;当时文人们对徐继畬的介绍并不赞同,因此无法体现“共鸣”,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流行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可知,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故选A项;洋务运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没有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译西书以兵学、工艺、算学、兵制为最多,矿政、工政、兵政、船政类书籍多达74种,官制、学制等都无译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学习西方实用科技,未涉及政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未意识到封建制度的阻碍作用,故选B项;依所学,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并未排斥社科类著作,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洋务运动期间所翻译的西方书籍门类,而非促进晚清出版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期间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先后创办军事企业与民用企业,因此并非以发展近代军事为核心,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张之洞的初衷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结果却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可见其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背离,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排除B项;张之洞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并不是要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张之洞的行为及他人对其评价的,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学习西方阻力很大,故选C项;各位学者对西方文化的论证说明了中国人对于西学的逐渐接受,排除A项;各位学者都认为西学中源,说明中西文化还是有隔阂,排除B项;西学中源说说明了学习西方的阻力大,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改革,但是材料“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的是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说明其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思想的变化不是清政府危机,排除A项;据材料“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说明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不是民主革命,排除B项;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完全一致,排除C项。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修明内政”,但当时全京师的人都不认可,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在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故选B项;依据材料,康有为提出改革内政,但当时并未得到时人认可,所以不能称之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已经提出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不能说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排除C项;材料反映康有为提出变革主张,为得到时人认可,与光绪帝无关,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新思潮以及国内封建复古思想的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社会现实让陈独秀认识到只有思想革命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表明陈独秀意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通过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上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故选B项;陈独秀在刚开始时倾心维新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不是陈独秀,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材料没有涉及,材料表明陈独秀从思想上来推动革命的发展,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1922年《新青年》大量刊载介绍马克思等人的著作,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说明《新青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1920~1922年《新青年》大量刊载介绍马克思等人的著作,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革命结合,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B项;李大钊已于1918年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排除D项。
21、A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当时党内刊物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其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反映了当时党内有些人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选A项;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并不是右倾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农民阶级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根据所学,此时已经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延安13年”指的就是从1935年到1948年,属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该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等,这些文章的发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日益成熟,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B项;确定“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也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据材料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邓小平结论提供历史依据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名词概念不属于史实,明治维新是政治的变革,排除A项;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制改革,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无关;计划经济是名词概念而非史实,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完全改为市场经济,不符合邓小平讲话提到的两者结合,排除D项。
25、B
26、A
27、D
28、B
29、C
30、A
31、D
32、B
33、(1)特点:①有天下意识,无国家观念;②国家等同于王朝;③国家观念深受儒家理念影响;④家国一体。(5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④国内舆论及有识之士的推动;⑤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任答4点即可,7分)
(3)新内涵:世界意识。(2分)
意义:①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②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34、(1)同:①都采用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政策;②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国家治理精神或都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每点1分,共2分)
异:①苏俄由全面严格控制到实行部分经济自由(国有经济为主、自由经济为辅),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②美国由自由放任到实行部分国家干预(自由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冲击了原有国家治理体制,行政权扩张。(俄(苏)美各2分,共4分)
(2)意义: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和形成);②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推动了思想解放;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④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⑤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制度;⑥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共4分。)
35、示例1:从许仙形象看时代演变
论述:许仙在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中是出身将门或仕宦家庭,而到了明清则是经营药材的生意人,商人成为明清小说的主人公,而且许仙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白蛇故事的世俗化发展。
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社会上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松弛的趋势,商人地位相应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地位的认识。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逐利、崇尚经商致富的风气;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启导了明末个性解放的潮流;但从许仙“忏悔”和法海始终是“正义除妖人”的形象特点来看,明清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体现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对民众的教化意味更浓。
近代时期,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反帝反封建逐渐成为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这一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革命史观指导下,白蛇故事更多地被赋予革命者反抗封建势力的内涵,与古代流传的白蛇故事“因果善报”主题已有明显不同,许仙的“战斗者”形象是无数旧社会革命者的化身,以衬托出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为满足个人情感的需要,因此,不同的作家对白蛇故事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许仙形象也呈现出多面的特色。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答案示例2:从白娘子形象看时代演变
答案示例3:从法海形象看时代演变(强调古代程朱理学社会思潮的影响)
36、(1)历史背景: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②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③西学传入促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④留学生形象向好;⑤地方官员的支持;⑥张之洞《劝学篇》起推波助澜作用。(5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①建国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③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④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5分,任答3点即可)
(3)认识:①“留学潮”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②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③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变化。(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