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二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2023年广西区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考试试卷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91.61 KB         整理时间:2023-12-06
文件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控制选官的话语权
2.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共和制度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3.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这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它反映了(  )
A.文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B.选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C.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D.地方自治制度较为发达
4.下列词语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是(   )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5.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在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英国官吏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由此可知(   )
①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②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③文官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④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7.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汉朝统治者的做法(   )
A.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 B.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C.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
8.“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9.英国的高级文官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种现象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高级文官作为政务官参与内阁 B.高级文官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
C.政党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纵 D.文官制度确保政府政策延续性
10.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1.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12.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
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 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
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
13.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4.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 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 D.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5.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
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16.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17.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18.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獬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驽马。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
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 B.郑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
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 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
19.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为察举特科,皆始于汉文帝,顾名思义,方正重在德行,文学重在文章,方正与文学之前都加贤良。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 B.黄老之学难以适应现实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 D.官员选拔注重个人品德
20.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边读”的风气,读书人都普遍热衷于考取功名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社会现象
A.打击门阀世家大族的势力 B.保证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C.导致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 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21.宋朝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说:“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择婿。”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说:“今之世,父所以昭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这表明宋代科举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22.北宋太祖一朝,共录取进士188人,平均每州约0.6人,每县约0.2人。太宗一朝,共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州约3.7人,每县约1.3人;共取士5802人,平均每州约14.5人,每县约5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A.造成官僚队伍的严重膨胀 B.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C.推动文官政治的真正确立 D.促使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3.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垄断的局面,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两宋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事”,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明朝时,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方录取有一定比例规定。这些现象可以看出
①南北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②宋朝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
③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④选官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 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5.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末年,选官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往后直至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宋代,则以自由投考为主。据此可知
A.察举制不利于选拔人才 B.考试程序日益严密
C.科举制提升了选官标准 D.选官方式趋向客观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考官,改变知贡举一般多由礼部侍郎出任的做法,称权知贡举,为了分割其权,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以后成为制度。宋太祖时,知贡举官虽然并不固定人选,但每当朝廷任命之后,并没有立即隔离,他们在主持考试之前仍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请托或授受贿赂,因而往往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引起落第士人的诉讼。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一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其锁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若事情没有办完,就适当延长。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原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影响。
27.材料1:“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1983,美国人事署长艾仑•坎贝尔
(1)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
材料2: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2)材料认为科举制的优点是什么?西方怎样克服选举之官的徇私舞弊的?
28.材料一 苏轼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举。”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二漫画对应的材料一苏轼所说的选官制度,简单列举每一选官制度的弊端。
材料三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2)“一个时代的结束”指什么?“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又指什么?
材料四 关于科举考试的功过是非,历来莫衷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唐代中叶以后,中国有两项很大的变迁,一项是南北经济文化的转移,另一项是社会上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近代西方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相反的责难也很多,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康熙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观点二 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投,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月18日到校复职。同年9月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参考答案:
1.D2.C3.A4.C5.D6.D7.B8.B9.D10.A11.D12.B13.A14.B15.B16.A17.A18.C
19.D20.D21.D22.C23.D24.A25.D
26.(1)为了分割主考官的权力;主考官徇私舞弊,引起落第士人的不满;皇帝的支持;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为国家选拔真正人才的需要。
(2)有利于选拔官员的客观公正;有利于为国家选拔真正人才;严肃了考风考纪。
27.(1)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的科举制;
(2)破除政党结党营私;实行两官分途,推广文官制度;
28.(1)宗法制选嫡不选贤;察举制地方权大;九品中正制重注门第;科举制后束缚人思想;
(2)科举制时代结束;新式教育和选官时代开始;
(3)进步性:强中央集权;提官员素质;促社会阶层流动等;
局限性:禁锢思想;抑制思想科学;轻视人品等
29.(1)局限;观点一未正确认识到综合性高等学府和专科性高等院校的差别;观点二局限于短期内的个别现象,不够全面、客观。
看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发展遭遇困境;高等师范教育仍有其存在必要;高等师范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举措;拜访、延揽优秀学者;发表演讲,明确办学方向;致电教育部,呼吁教育救国。
意义:提高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了北平师范大学的育人能力;论证了师范大学对“教育救国”的重大作用;为现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
30.(1)特点: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任答5点即可)
(2)变化: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任答4点即可)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任答3点即可)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