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西省赣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强化训练试题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5.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6.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
③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
④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7.如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
A. 秦朝和西汉 B. 西汉和东汉
C. 秦朝和唐朝 D. 唐朝和宋朝
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9.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10.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㒺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1.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12.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3.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1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5.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
A.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历史教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16.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进一步控制满清政府 D. 从中国获取原料
18.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 )
A.中国人不喜欢棉纺织品 B.交通不畅导致英国棉制睡帽很难运到中国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19.伴随着商埠的发展,“一位有远见的海关税务司……把他的马厩附近的一小段中国道路铺上了碎石子。……之后还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
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在这些道路上,汽车正在愉快地奔驰着。”从材料中,最能感受到( )
A. 近代天津陆路交通发展的落后 B. 西方人修路意在开天津为商埠
C. 天津开埠对其交通发展的影响 D. 当时国人要求发展交通的诉求
20.有文献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这反映出( )
A. 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 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 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21.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2.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23.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
A.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25.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表明洪秀全( )
A. 十分重视农民政权的法制建设 B. 违背了起义前的革命誓言
C. 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D. 遵循了儒家传统道德要求
26.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
A. 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B. 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C. 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D. 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27.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28.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
A. 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 直接处理港澳台问题
C. 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 D.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9.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该方针针对的是( )
A.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B.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C.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的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30.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B.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C.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材料一: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8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3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2.依据下列提示,完成有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索任务。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
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范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主要任务的依据是什么?(4分)
⑵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写出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10分)
重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 新民主义革命 D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