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一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宜春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8.50 KB         整理时间:2021-05-05
文件简介:
2021届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许’姓图腾,‘以国为氏’”、“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分析、认知,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史实,B符合题意,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注重的是血缘亲疏,但题干材料体现不出“血缘亲疏”,排除A;CD均与材料不符,直接排除。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周朝先后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B符合题意;周统治显然在我国黄河流域,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观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君主权力的来源,无法得出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无法得出C项;题干未体现家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可知,考古发现的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 故B正确。
A.题干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
C.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
D.题干涉及了法律制度,但这不是题干的主旨,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史实,但本项不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且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就在部分地区施行。故A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废分封制,故B不符合史实。
C.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长城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体制。故C符合题意。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D不符合史实。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要求识记理解基础史实。
【解答】
B.察举制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举孝廉,注重德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强调门第出身,因为当时门阀大族的实力强大。科举制形成于隋朝,唐朝得到完善,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综上,故B正确。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皇权的变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下皇权是呈现不断的加强的趋势的,到明清时期军机处的设立达到了顶峰,所以这曲线应该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是一直上升的,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排除ACD。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要求具备解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图表中揭示的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并没有提及中央的中枢机构,故A错误。
B.从图表中的“郡县两级”到“道、州、县三级制”,再到“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对比、分析,可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强化,故B正确。 
C.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地方区域的自主性不断减弱,故C错误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元朝中书省的长官是丞相,总领百官。因为门下省、尚书省被废,所以相权有所增加,皇权被相对削弱,故A正确。
B.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与本题主旨无关,故B错误。
C.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错误。
D.中国古代没有三权分立,那是西方近代的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明朝中后期的内阁,有票拟权,凭借皇帝的信任,六部的权力流向了内阁。因为内阁的权力本质上来源于皇帝,所以内阁权力的扩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故A正确。
B.六部的权力流向内阁,并不等于内阁就取代了六部,故排除B。
C.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且受宦官的制约,故排除C。
​​​​​​​D.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演进,要求具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和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解答】
C.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权力至上,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综上,明成祖与雍正帝的说法错误,故C正确。
ABD.综合以上分析,此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要求结合所学准确理解题干信息。
【解答】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以后,故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1858年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很多清朝的高官难以接受,因为他们长期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将西方人视为外夷。但1877年后,清政府已在全球多地设立领事馆。可知清政府的外交,也逐步开启了近代化,接受了国际主流的外交模式和理念。故B符合题意。
C.在外国设立领事馆,不等于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C错误。  
D.清政府中的保守顽固派仍然很多,“天朝上国”观念很难短期根除,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不选A。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不选 B。
C.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故不选C。
D.根据题干“镇江府……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可知是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选D。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协定关税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②领事裁判权出自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④在通商口岸设厂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综上,排序为①②④③。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可判断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没有科学的理论(“刀枪不入”和攻击教堂,本身就很愚昧野蛮),其口号“扶清灭洋”也是错误的,最终被清政府的顽固派所利用,故B正确。
ACD.均属合理且英勇的抗争,也没有被人利用。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开始”不符合史实,故①错误。
②根据题干“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这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战败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沦为列强“治华”之工具,故②正确。
③列强攫取了开埠通商等特权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故③错误。
④此项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符合题意要求,故④正确。
故选A(②④ )。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③④.辛亥革命终结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2月,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①③④正确。
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排除②。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A项中“配合默契”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北方各地的商会则反对革命”不符,排除;B项中“封建”、C项“复辟帝制”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武汉、长沙等地商会支持或参与起义”不符,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清末商会在辛亥革命前后已成为最有影响、最有力量的资产阶级团体”可知清末商会影响着辛亥革命的进程,D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政体,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学习的是美国的政体类型并有所发展,故A正确;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未得到美国的支持;C项并非“美国式”民主的原因,因为美国并没有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D项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方式,并非美国所独有。故选A。
20.【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分工特点,看不出工农运动决定战争的走向。
B.从当时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在为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
C.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
D.材料并不是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畸形结构不合理。
故选:C。
本题主要考察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材料。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剿杀;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2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打倒军阀,除列强",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时的口号和军歌歌词。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党在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见国共两党在当时的共同利益和目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势力和相关的北洋军阀,故B正确。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的目标和抗议口号,故排除A。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在当时未考虑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C。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口号,目的是联手抗日,故排除D。
​​​​​​​故选B。
2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要求基本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
A.题干没有体现出革命重心转向农村,故排除A。
B.依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可知,体现了中共中央仍然是强调城市的工人斗争为主,农村的割据政权只是特殊的方式,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正确。
C.题干没有体现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故排除C。
D.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排除D。
故选B。
2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可知,作者把“长征”抽象概括为一种精神,即“长征精神”,“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说明长征是理想不朽的象征,故A项正确。
“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长征使红军转危为安”都是长征的具体历史意义,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长征是理想不朽的象征。
本题考查长征精神,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材“美国授助中国,固然对提升中国的军事装备水平很重要,但中国只得到了美国所有对外援助的1%到1.5%。中国几乎全凭自己的力量肩负起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任”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思是强调,即使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很小,中国依然能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任,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不屈的意志,故A正确。
B.微不足道的表述错误,题干只是强调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很小,故排除B。
C.该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合,虽然中国当时的军事装备水平相当差,但得益于全民族抗战,最终抗战取得胜利,故排除C。
D.中美合作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影响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D。
故选A。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涉及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图二涉及的是毛泽东写于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图三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图四反映的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和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解放全中国”的情况。综上可知,四幅图片揭示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1919—1949年),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D。
26.【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27.【答案】(1)先进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或是深入发动工人运动)。
(2)示例: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历史现象——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概述——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国民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出现高潮。评价——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为中共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重要准备。

28.【答案】(1)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抗争:图一:三元里抗英;图二: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图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图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3)主要原因:图二: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退让;图四:全民族团结一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重大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黑龙江双鸭山三十一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 黑龙江双鸭山三十一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