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
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任由天命能够得到稳定的,任由人定就会引起纷争。用天命将其规定下来,就不会发生为争夺继承权而产生的争斗。)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B. 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 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6.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统一性与集权性 B. 分散性与松散性 C. 统一性与制衡性 D. 独立性与落后性
7.据《国语》记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乡中子弟之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墨家思想得到认可 B. 宗法制度走向瓦解
C. 选官制度得以确立 D.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8.李白在《古风》中赞叹到:“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诀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
C.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了万里长城
9.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3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4郡。据此可知( )
A. 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手段
B. 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C. 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
10.《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
A.汉初分封并未撼动郡县制地位 B.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C.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D.汉高祖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源
11.与世卿世禄制相比,察举制在设立之初,确实起到了举荐有用之才的作用,在察举制沦为门阀工具之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最初亦是为了矫正察举之失。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皆走向其设立初衷的反面,原因是它们( )
A.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12.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1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4.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 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5.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 )
A. 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 B. 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 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 D. 岳飞反对政府与金媾和
16.北宋官称和实职常相分离,宋《职官志》说:“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这样的设置,意在( )
A. 明确各级官员职责 B.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 严防地方出现割据 D. 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17.宋初以来不杀言事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由此朝堂经常形成谏官与宰执大臣“异论相搅”的局面。这种做法意在( )
A. 防范大臣专权威胁皇权 B. 贯彻文官政治的原则
C. 践行理学家的民本理念 D.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8.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
A. 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B. 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C. 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 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19.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
A.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B. 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D. 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20.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扩大统治范围
C.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D.加强监察地方
21. 据书载:明代内阁大学士过面对”、密揭、“票”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程度的决.当这种决策权到支和批准后,就可以影甚至左右局的发这种现象体了( )
A. 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22.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2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惘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4.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25.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