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七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驻马店二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74 MB         整理时间:2022-11-23
文件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共20小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以下能作为这一历史事实最有力的证据的是
A. 粗糙的石器工具 B. 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C. 大量用火的遗迹 D. 大量的炭屑和烧骨
【答案】B
【解析】
【详解】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能作为这一历史事实最有力的证据的是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可以通过对牙齿化石的探测确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故B符合题意;粗糙的石器工具、大量用火的遗迹、大量的炭屑和烧骨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ACD。故选B。
2. 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选项D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属于早期人类,居住洞穴,AB排除;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房屋,C排除。故选D。
3. 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的演变进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论语》中说“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礼乐征伐的命令由天子发出,到了春秋时期,分封制被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D项正确;排除C项;夏朝和商朝尚未实行分封制,排除A、B项。故选D项。
5. 中国成语素以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而著称。下列成语故事源于春秋时期的是( )
A. 退避三舍 B. 纸上谈兵 C. 朝秦暮楚 D. 完璧归赵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春秋时期时期的成语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战。A项正确;国时期时期的成语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 《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坑儒和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时,都有御史大夫参加。这是因为秦朝的御史大夫( )
A. 掌管军队 B. 分管行政 C. 负责监察政府官员 D. 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监察百官,C项正确;掌管军队名义上是太尉,但太尉是虚设,军队大权实际上由皇帝掌握,排除A项,分管行政的是丞相,排除B项;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是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统治,实行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在经济上,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铜钱,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推行(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推恩令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诸侯王对皇权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C项正确;材料与世袭制、分封制、郡县制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9.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
A. 修建于春秋时期 B. 助力秦统一六国
C. 连接湘水和离水 D. 减少了黄河水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助力秦统一六国,故B符合题意;都江堰修建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链接起来。故C不符合题意;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与黄河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 “兼爱”“非政” B. “仁政” C. 以法治国 D. “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孟子是儒家代表,他的主张是“仁政”,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代表人物墨子,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代表人物韩非子,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代表人物老子;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实行冶铁官营专卖 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设置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等信息,结合汉代盐铁官营的政策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2. 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 B. 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C. 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 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因此两次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是两次农民起义共同点,排除。故选B。
1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宗旨,这部史书记述历史的起止时间是
A. 黄帝—汉武帝
B. 黄帝—汉高祖
C. 西汉—东汉
D. 战国—五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有时也简称为“丝路”。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洛阳 B. 长安 C. 玉门关 D. 楼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因此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 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 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 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16.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他的“壮心”没有实现的关键性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结果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他的“壮心”没有实现的关键性战役是赤壁之战,所以C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7. 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 东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西晋初年 D. 西晋末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造成北方社会战乱不断,大量中原人口逃往南方。西晋末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当时有大量北方人南迁以躲避战乱,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史称“永嘉南渡”,故选D项;东汉初年、东汉末年、西晋初年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B项、C项。
18. 司马迁《史记》描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南朝《宋书》则有如下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两段对江南状况描述的变化说明( )
A. 南方人民变得勤劳富足 B. 南方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C.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D. 南方生产粮食足以给养天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火耕而水耨阶段;而南朝《宋书》记载了南方农业丰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开发,B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南方人民变得勤劳富足”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南朝时,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但没有超过北方,排除C项;南朝时,南方生产粮食还不足以给养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9.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 )
A.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C. 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 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于淝水之战有关,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A排除;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B排除;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于江南地区的发展无关,C排除。故选择D。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科学和艺术瑰宝。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王羲之成就的是( )
A.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多有异趣 B.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
C. 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 D. 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被后代尊“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D项正确;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多有异趣,排除A项;张仲景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排除B项;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二、非选择题(30分)(共5题,21题8分,22题6分,23题5分,24题6分)
21.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四:(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是我国春秋后期农业生产领域就开始出现的,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汉初出现了盛世局面,这一局面被称之为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答案】(1)铁农具、牛耕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
(4)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符合题意答出两点即可)说明:人名、地名、民族名、政权名写错字一律不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图右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
(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反映了商鞅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和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可知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以农为本的思想或重农思想,由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一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得出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依据材料二中商鞅变法重视耕织以及材料三、材料四中汉文帝与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再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经济发展原因也包括人民辛勤劳动;等等。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郑欧国际铁路集装箱货运班列运行路线示意图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促进世界和谐相处之路。材料一描述的是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该道路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可见的“阿拉山口、乌鲁木齐”这些地区,汉代时通常称这里是什么地方?这一地区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机构的设立?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西域;西域都护 (3)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描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分析得知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所学知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材料二中郑欧国际货运路线途经的阿拉山口、乌鲁木齐位于我国新疆地区。在汉代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区域称作西域;张骞通西域后,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3)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根据当前时政热点“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人物 衣食住行等物质文明 文字等精神文明
炎帝 生产工具、耕种、陶器、纺织、煮盐 天文、历法、琴瑟
黄帝及其部下 宫室、衣裳、水井、船只、弓箭 文字、算盘、音律
(1)每年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炎帝陵、黄帝陵拜祭。依据材料一,写出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2)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依据材料二,谈谈理由。
(3)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请说出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应采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间接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示例:赞同该观点,与纸相比,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存在笨重不便、昂贵、不易保存等不足,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蔡侯纸具有原料易找、质量好等优点,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造纸术从中国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国,这是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3)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和平交流,求同存异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善于学习先进外来文明等等。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表中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是: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间接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小问2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先阐明对学者观点的态度,即赞同“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的观点。理由:根据材料二“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可得出,与纸相比,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存在笨重不便、昂贵、不易保存等不足,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根据材料二“……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可得出,蔡侯纸具有原料易找、质量好等优点,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根据材料二图示可知,从4世纪开始,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国,这是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由此可知,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小问3详解】
正确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和平交流,求同存异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善于学习先进外来文明等方面谈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应采持的正确态度。(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交融、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交融、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等。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图片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还在哪些方面“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方式有哪些?概括指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北魏时期佛教得到发展。
(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使用胡床、椅子和方凳;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等;少数民族人民掌握农耕技术等。(答出一点即可)
(3)战争、人口迁徙、商贸交流、联姻、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答出两种);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时期佛教得到发展。
【小问2详解】
历史趋势: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趋势是: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使用胡床、椅子和方凳;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等;少数民族人民掌握农耕技术等方面说明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还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表现。(答出一点即可)
【小问3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三“……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人口迁徙、商贸交流、联姻、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答出两种)等方面概括“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方式。作用:根据材料三“……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并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点睛】
25. 请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题目:儒家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德治”。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代的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手里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两幅图片解读,主要涉及秦朝和汉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因此可拟定题目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焚书坑儒主要是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朝出现讲经的场景,是因为汉武帝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适应汉武帝的集权需要。汉武帝为巩固儒学地位,把儒家经典列为教科书,设立太学,教授儒学,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