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八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检测题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8.50 KB         整理时间:2021-12-16
文件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检测题
(一)
甲《三峡》乙《答谢中书书》
1.选错:
A.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的马
B.属引凄异 引:延长
C.晓雾将歇 歇:停歇
D.昔日欲颓 颓:坠下

2.选相同:
A.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B.猿则百叫无绝 哀转久绝
C.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有时见日 四时俱备

3.选错:
A.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B.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停止了,不能通航。
C.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D..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4.选错:
A.甲文中描绘了三峡连山的秀丽美,夏季水势的雄壮美,春冬季节景物的奔放美以及秋季的哀婉美。乙文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之美,表现了景物朝夕变化以及生机活力之美。
B.甲文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乙文最后的“言外之意”:其一,表现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C.甲文句式骈散结合,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乙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D.甲文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次序分明,文脉贯通。乙文中的“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二)
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与朱元思书》
1.选错:
A.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马
B.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C.月色入户 户:门
D.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2.选相同
A.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故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猿则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D. 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3选错:
A.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B.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C. 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极力攀高(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D.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4.选错:
A. 甲文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带给读者自然散淡的感觉。乙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或使用了六字句或五字句。但本文语言并不繁复华丽,呈现出清丽的特点。

B. 甲文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乙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也能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C. 甲文中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乙文作者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

D.甲文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又指夜游时的心境,还表现出一种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乙文表现了吴均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富贵不能淫》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错:
A.七里之郭 郭:外城。
B.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任:任命
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选相同: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丈夫之冠
B. 温故而知新 故天将降大任
C.面山而居 环而攻之
D.行拂乱其所为 无法家拂士
3.选对:
A.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用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用山河的危险,震慑天下不能用锐利的武器。
B. 富贵不应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应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应使他(的意志)屈服。
C.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D.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4.选错:
A.甲乙丙三篇文章都使用了对偶句式,运用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B. 甲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进一步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C. 乙文是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孟子先“破”后“立”,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包括个人德行和社会责任。
D. 丙文由列举事例引入,然后由事入理进行论证。论证的范围层次由“个别”延伸至“普遍(一般)”、由个人上升到国家;论证角度由正面论证到反面论证。论证严密,思路清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
《周亚夫军细柳》《愚公移山》
1.选错:
A.至霸上及棘门军 军:军营
B.已而之细柳军 之:的
C.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D.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2.选相同:
A.天子且至 且焉置土石
B.请以军礼见 以残年余力
C.上乃使使持节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不闻天子之诏 惩山北之塞

3.选错:
A.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将要驾到。"
B.已经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后,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C. 就拿你老迈的年纪和多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D.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4.选对:
A.甲乙两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甲文中“山高路远、感天动地”侧面烘托了智叟的远见卓识的形象。乙文中周亚夫营中士吏全副武装,写都尉、士吏传达、执行将军的指示,结尾群臣文帝的表现,也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周亚夫 “真将军”形象。
B. .甲乙两文在叙事上都各有特点:甲文可谓“其事曲折起伏,变化迭起;其文奇峰间出,波谲云诡”。乙文故事本身简单,在情节的处理上平铺直叙,毫无起伏。
C.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衬托的手法。甲文中“智叟”与“愚公”形成对比,“智叟不智”衬托了“愚公不愚”;乙文细柳军与霸上及棘门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鲜明形象。
D. 甲乙两文都有语言描写。甲文有中愚公与家人的对话、智叟与愚公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愚公抱负远大、信心坚定、目光长远和认识深刻的特点;乙文中对周亚夫和文帝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和文帝“开明、识大体,知人善任”的形象。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