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训练试题及答案 |
下载地址: |
[ 下载地址1 ] [ 下载地址2 ] |
文件大小: |
40.63 KB 整理时间:2025-03-04 |
文件简介: |
|
|
语文八年级(下)单元训练(一)
内容:第一单元
建议完成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5分)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 的房顶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 在那个小村落里, 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mò( ))的村落,古朴、tián( )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淡泊,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1)轻笼(lǒng) (2)落mò (寞)
(3)tián(恬)静 (4)河畔(pàn)
2.下列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错落有致 缭绕 升腾 B.长短不一 缠绕 奔腾
C.长短不一 缠绕 升腾 D.错落有致 缭绕 奔腾
[第一空:“错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参差交错,富有情趣。“长短不一”指事物长短不齐。此处修饰的是房顶,房顶是高低不一、参差交错的,不是长短不齐,所以填写“错落有致”合适。第二空:“缭绕”指回环旋转。“缠绕”指条状物盘绕在其他物体上。这里表述的对象是炊烟,应填写“缭绕”。第三空:“升腾”指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奔腾”指(许多马)跳跃着奔跑。此处表述的对象依然是炊烟,应填写“升腾”]
3.“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这一句话在编辑时遗漏了,放在下列哪一处最合适? ( D )(3分)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①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②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③最后消散无踪。④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A.① B.② C.③ D.④
(由句中的“彻彻底底清醒过来”可知此句写的是村子的早晨,由“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可知写的是早晨炊烟散去的村子。据此可确定应放在④处)
4.下列含“烟”的诗句与文段中画线句“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意境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炊烟就是人,就是家”表示炊烟与人、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古诗词中,这样的炊烟表示思乡情。A.描写边塞风光,“烟”指的是烽烟,表示战争,与“家”无关。B.诗句中的“烟花”指柳絮如烟、薄雾霭霭、鲜花掩映的春景,与“家”无关。C.诗句中的“烟”指的是炊烟,与“家”相关。D.诗句中的“烟”指的是烽烟,表示战争,与“家”无关)
5.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安塞腰鼓》一文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B.在《灯笼》一文中,作者吴伯箫从小就和灯笼结下了许多缘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灯笼寄托对亲人的牵挂,灯笼还使其联想到古代将军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他的爱国热情。
C.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抒发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D.散文《社戏》通过写“我”童年时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社戏》是小说而不是散文)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妈妈正在不停地数落孩子,孩子拿着书一边看,一边听。忽然,孩子问妈妈:“妈妈,一本内容枯燥冗长的书和说话啰唆有什么区别?”妈妈不假思索地说:“你可以把书丢在一边可是却无法叫啰唆的人闭嘴。”说完,妈妈才恍然大悟,“啊!你这个机灵鬼,你是在嫌我唆啊!”母子俩笑了。
(1)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孩子用幽默的方式不仅提醒了唠叨的妈妈,而且巧妙地避免了母子之间矛盾的产生。要善于同父母沟通,用适当的方式化解矛盾,获得父母的理解。
(2)在生活中,我们与父母交往有何技巧?
①赞赏父母,在赞赏中增进亲情。②认真聆听,在聆听中获得教益。③帮助父母,用行动感恩亲人。④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3)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及应对得体的一项是(C) 。
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一旁劝说:
A.“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不礼貌)
B.“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语气生硬)
C.“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D.“为什么这样子!大晚上的,会影响邻居休息呀!”(语气不够委婉)
三、阅读理解(共39分)
(一)课内阅读I(10分)
社戏(节选)
鲁迅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
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2分)
“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8.选文第①段着重对小伙伴们的哪一方面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开船动作。这些描写说明小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做简要分析。(2分)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表现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0.选文②③两段中的“似乎”“料想”“也许”“大概”等词语均表示什么语气?连用这些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似乎”“料想”“也许”“大概”等词语均表示推测的语气,表现出“我”想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二)课内阅读II(15分)
安塞腰鼓(节选)
刘成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A】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1.选文开头运用静态描写,写黄土高原上的高粱、后生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有什么作用?(3分)
衬托出后生们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12.“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的“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13.文中A、B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3分)
A句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B句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1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1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含意?(4分)
第一句: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恬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第二句: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三)课外阅读(14分)
戏缘
叶广芩
①我爱戏,爱得如醉如痴。这种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②我的父亲艺术造诣甚深。他不仅画画得好,而且戏也唱得好,京胡也拉得好。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几重的四合院幽深幽深,晚饭后,父亲常坐在石榴树前拉胡琴自娱。那琴声脆亮流畅,美妙动听,达到一种至妙的境界。几位兄长亦各扮角色,生旦净末丑霎时凑全,“家庭自乐班”就此开场,热热闹闹一直唱到月上中天。我在其中充当添乱的角色,所以不太受欢迎,往往开戏不久,就被母亲哄进屋去睡觉。躺在床上,听着外面悠扬的乐曲,我的心一阵阵发痒。
③听父亲说谭富英唱腔酣畅痛快,他最喜欢谭富英。我说那我就当谭富英,父亲便教我唱《捉放曹》,他教的是陈宫见曹操杀死吕家数口后的唱词:“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我唱不好,父亲说是生吞活剥走过场,又说这两句西皮慢三眼并不是谁都能把谭老板那“云遮月”的韵味唱出来的,叶家门里除了我四哥,谁都不行。四哥对母亲说:“丫丫这模样演刘媒婆不用化装。”我不知刘媒婆为何许人,想必与父亲喜欢的谭富英一样,是个娇美俊俏的娘子。每日跟父亲学唱“听他言”,并自报家门系谭派正宗。逢到我唱,兄长们便撇嘴起哄,说刘媒婆的“痰”派的确唱得无与伦比,一遍跟一遍毫不相同,比天桥的绝活还绝。父亲的琴拉得一丝不苟,并不因为我的稚嫩而稍有疏忽,我便也唱得极努力,信心不为兄长们的讽刺与挖苦所动摇。父亲说过,学戏与做人道理相通,凡事都得尽力,都得用心,不能投机取巧。
④一日,随父母去吉祥剧院看戏,听说里面有谭富英,有刘媒婆,我就在台上那转来转去的花花绿绿的男女中寻找。父亲告诉我刘媒婆是那个脸上有黑痣、穿肥短衫的。穿肥短衫的又丑又老,扯着公鸭嗓,挤眉弄眼,很不中看。我很生气,敢情憧憬了许久的刘媒婆竟是这般嘴脸,当下我眼里便含了泪。第二折是《捉放曹》,一个戴黑胡子的男人出场,唱出我熟悉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我才知道这就是父亲喜欢的谭富英,数日来我效仿的竟不是什么美娘子,而是这么个半大老头子,窝窝囊囊地追着个大白脸,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一个人站那里傻唱······想象与现实的错位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一种失望的悲哀终于使我失了看下去的愿望,我将身子缩进座位,盖着大衣,在“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的慢板中昏昏睡去······
⑤八九岁时,中国戏曲学校招生,我决定去报名。那时父亲已去世,我便与母亲商量,她不答应。一气之下,我在墙上拿大顶抗议,声称不答应就决不下来。母亲不睬我,也不让大家睬我,人们从我身边过来过去,任我头朝下用胳膊支撑着身体,竟没有一个肯为我说句话。我下不来台,开始寻事,喊着七哥的小名开骂。七哥过来,揪着我的两腿把我摔在砖地上,使我一颗门牙脱落。我号啕不止。母亲说我们不懂事,说着掉下了眼泪。七哥在母亲的泪水中认了错,
我也在母亲的泪水中打消了唱戏的念头。这一念之差是否使中国京剧界失了一个角儿,我不知道。
⑥后来,我也进了文艺宣传队,人们赞赏我这一口脆亮京白,就让我演阿庆嫂。有小时候的戏曲功底,那大段的二黄慢板“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唱下来也很自如,自我感觉颇为不错。给兄长们写信,以期得到祝贺,然而却如同当年在墙上拿大顶一样,没得到一个人的回应。······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便离开了宣传队,自此再不唱戏,连口也懒得张了。紧接着生了一场大病,嗓音被彻底摧毁,由此想唱戏的一颗心终究是冷了。
⑦至今,我还是爱看戏,爱看谭富英、梅兰芳后代传人们演的戏,从那些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中,体味到中国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昔日无数个酸甜苦涩的梦。
(选自《读者》2020年第14期,有删改)
16.本文记叙了“我”与戏的哪些“缘”?请简要概括。(4分)
①小时候,“家庭自乐班”的陶冶让“我”对戏萌生喜爱之情。②跟父亲学唱戏,唱得极努力,信心不为兄长们的讽刺与挖苦所动摇。③去吉祥剧院看戏,得知自己学唱的角色是老太婆、半大老头子,悲哀失望。④八九岁时,想报考中国戏曲学校,因母亲的反对打消了唱戏的念头。
17.第③段写“我”跟父亲学唱戏,为什么还要写兄长们撇嘴起哄?(3分)
写兄长们撇嘴起哄,从侧面烘托了“我”跟父亲学唱戏时的认真、努力、坚定和执着。
18.请写出你对第④段中“想象与现实的错位”的理解。(3分)
在“我”的想象中,刘媒婆和谭富英都是娇美俊俏的娘子,而现实中看到的刘媒婆又丑又老,谭富英是个半大老头子。
19.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结构上,与前文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中心,表达了“我”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戏曲的热爱。
四、作文(40分)
20.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童年会消逝,但纯真让童心永驻;亲人会远离,但思念让亲情长存;朋友会久别,但真诚让友情不老······请仿照《背影》或《秋天的怀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有必要的心理描写,题目自拟。
(2)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
下载帮助: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
相关文件: |
无相关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