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八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5年广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05.06 KB         整理时间:2025-04-07
文件简介:

八年级(下)月考测试题(一)
广西初中语文考试研究组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2分)
为了解家乡特色、感受深厚文化,八年级一班召开了“魁力广西”主题班会,同学们找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并完成1~6题。
【桂林山水]看惯了大山大河,桂林的山水依然可以带给你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动。漓江之上,一波江水温柔地穿城绕山,两岸峰林连绵坑坦。一眼望去,山影绰约,水面波光南南,山水相依,云影波光,真是一幅震扬晓成的山水画卷。沿港水滋声、山间乌鸣声、微风吹过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如入世外绝境,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tián( )静。
【壮族山歌】①壮族山歌起源已久。②早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壮族人民所创作的民歌就已具备了严格的韵律结构以及字富的表现力。③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刘三姐。④地能歌各舞,妙话连床,以歌代言,却道到渔翁城妒被害,从此地的歌声 ,为后世所纪念。⑤刘三姐不仅将壮族山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还带领它走出闭塞的穷乡僻埌,成为广西山歌文化发展一张规丽的名片。
1.请为两则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1)tián( )静 (2)闭塞( )
2.请结合语境,解释“桂林山水”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
(1)磅礴:
(2)绝境:
3.填入“壮族山歌”片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名扬四海 B.戛然而止 C.半途而废 D.大彻大悟
4.在“壮族山歌”片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2分)


5.小语同学搜集了“魅力广西”的相关美食资料。请你根据资料夹中的信息,为螺蛳粉写一段介绍词。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 (4分)
【资料夹】螺蝴粉
·产地起源: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柳州夜市。
·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
·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熬制螺蛳汤、沙湖酸笋、煮粉等多个步骤。
·对外传播:柳州螺蛳粉成为柳州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6.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各地文旅纷纷“各显神通”。为进一步宜传广西魅力,广西文旅也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助力广西特色文化传播。你对这一举措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4分)

7.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6分)

作者或出处 題目 批注 诗文
肉渊明 《桃花源记》 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 ①

《诗经·年风》 《式微》 日落天黑,还在露中劳作。质问的语气表达怨言 ②
胡为乎中露?
《诗经·郑风》 《子拾》 夸张,造成主观时间与客现时间的反差 ③

王勃 《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功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
而伤心落泪 ④
儿女共沾巾。
二、阅读(4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材料一】①一般认为,最早能够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用纸莎草做的纸。其时间之早,可以追潮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纸莎草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原始的纸莎草生产技术已经失传,大量纸莎草也早已消失。
②传统上,我们一般认为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这在《后汉书》中有记我。“纸”之所以是“丝”旁,就是因为最早称之为纸的是纺织品,就是缣、帛之类,但“缘贵而简重,并不使于人”。所以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渔同等植物纤维造纸,在元兴元年(105)上报皇帝,说明造纸成功。从此,人们都模仿他的方法开始造纸,“故天下成称慕侯纸”。
③自从有了纸,记录和传播的手段有了质的改变。
④以纸为载体的艺术首推书画,当然,书画之中有很多是绢画,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纸为载体的。还有以纸为载体的制度和文化活动。比如,有了纸之后,国内的日常行政形成了一种以纸为载体的政叔内部汇报的上通下达,兵符之类的就部分为纸所替代了。发达的科举制度中要用到试卷、参考书,部是教育制度的物质基础。到了近代,新闻的传播受休现了纸的重要作用。
⑤除了承数信息,其实纸张本身还有很多功能。其中之一便是吸用、试纸、药纸、卫生纸等都是这一功能的体现。纸有填充、支撑的作用,如包装、绝缘、隔离等功用。纸还有代用材料的作用,如纺织中的堤花板、穿孔卡带(电报的传输)等。纸还可以成为特殊载体,如光敏、热敏(如传真机)、压敏(如复写纸)、气敏、药敏(知试纸)等。这些物化过程通过与人的互动、与人的关系衍生出不同的文化。
(迄自葛剑堆文《纸》,有删改)
【材料二】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调查组日前发现,江西铅(yān)山的鹅湖还保留了比较传统的竹纸制造技术,和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一模一样。其造竹纸的工序大致可分为:第一步,砍竹;第二步,把竹子浸泡在放有石灰水的池水中;第三步,蒸煮;第四步,踩料,这一步《天工开物》没有记载;第五步,抄纸,把水榨干;第六步,分纸。


【材料三】 ③
蔡伦造纸工艺流程图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材料一第②段运用了引资料、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具可信度。
B.材料一中除了绢画外,书画大多以纸为载体,是以纸为载体的艺术。
C.材料二江西铅山的鹅湖造竹纸的技术与《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一模一样。
D.材料二加点词语“大致”,说明材料提到的造竹纸工序并不十分详尽。
9.阅读材料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的功能。 (4分)


10.材料一中既承认“最早能够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用纸莎草做的纸”,也认为“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请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两种表述做出合理解释。 (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3分)
鼎湖山听雨
肖复兴
①品湖山,向往已久。全额谢大光部篇《鼎湖山听泉》的诱虑,那篇发表于1982年的数文,将鼎潮山写得实在太关。
②终于赶到肇庆。朗云密布的夜色中无法爬山,我就在山脚下住下,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寻找大光听泉的幽境,谁想,竟然下了整整一夜大雨,第二天清平依然阴雨绵绵。
③我想起大光写过的:“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的识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吻乐。”无法如大光一样鼎湖山听泉,也要上山,去鼎湖山听雨吧。
④我先坐游览车直达鼎湖山顶宝鼎回,山路坑蜒,被山民吹得纵动的雨雾中的山,似乎環着也在织动,像活了起来。沿途山边,一棵紧按一根密臣臣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场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如大光写的部样,是“沉甸甸的淫绿”。只是大光所说的山间这些绿树翻滚“犹如大海的波浪”的壮现,被雨雾运挡得看不到了。
⑤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淹没。别看雨比昨夜小了很多,但齐刷刷打在树叶上,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此起彼伏的回声。时大时小的雨声,野떡啪啪,浙淅沥沥······打在树叶间、山石和游览车的相顶上,大珠小床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或为鼎湖山的主角。
⑥游览车赶到宝鼎国。这是建在山顶上的一座袖珍园林,繁花茂树,摸拥着硕大的几只宝鼎和一方端碗,一看使是新修的,大概是当年大光没有见到的新景致。奇怪的是,在这里听不到雨声,也听不到泉声。不是雨变大了,也不是泉声没有了,而是这里游客很多,争先恐后在宝鼎和端砚前烈相,笑语喧哗。
⑦从宝鼎国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鼎湖不大,却分外地绿,绿得像焉翠,和九塞内吴妙的水有的一拼。在这里,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坡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雨水打在湖面上,浓起垃丝涟漪,特意让只能听見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了有形,可以一物微摸。
⑧到庆云寺的时候,雨声变得格外清澈,而且有了一种位特的香味。都说深山藏古寺,庆云寺兴建于明朝。古寺和名山,如同美酒金樽、宝马胜鞍一样,是绝配。雨声在这里清澈如同梵音袅袅,和打在古寺的夺顶、台阶、香炉、经格上或许相关;雨声的香味,却和古寺无关。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那几株桂花树不高,看起来很年轻,是银桂。或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都撩人,弥没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很长了翅睛,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菜上了它们藏都的香味。
⑨我以为,这应该是此次鼎湖山听雨的高潮,但底错了。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一片泉声,被一个作家幽受,写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被一座大山记住,雕剂成一座石腔;一座石腔,被后人看到,重新认识一应名山,重新感知大自然。无论是鼎湖山听泉,还是听雨,到这里,的确赶上了高潮,起码,那一刻,我为鼎湖山,也为大光的诗情画意而感动。
(选自《河北日报》,有删改)
11.根据选文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览行踪。 (2分)
① → 宝鼎园→蝴蝶谷(品湖)→② → 石雕
12.阅读全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3分)
藏在枝叶阔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没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截郁的香味。


13.本文从多感官角度描写雨,请从嗅觉和触觉两个角度进行举例。 (4分)


14.文章以“听雨”为题,却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泉声”,并引用《鼎湖山听泉》的内容? (4分)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19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洌。窈窕淑女,君子好逐。


参差荇菜,左右泣之。窈窕淑女,窈寐求之。
求之不得,窈家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倒。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章以水鸟和鸣比喻女孩子,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B.第二章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寝食难安的情形。
C.第三章写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D.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善于刻画人物,尤其善于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6.有同学认为重章叠句只不过是每一章换了几个字,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写法。请结合诗吹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甲】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乌兽、木石,用不因芳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植舟一,益大苏泛未壁云。
舟首尾长均八分有奇,高可二条许。中轩放者为舱,箬是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胜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锦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倒,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相中。锦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床倚之-床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揖,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床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械修快者为之。嘻!技亦吴怪矣哉!
【乙】记桃核念珠
[清]张潮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枪栻为之,国如小根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苗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函论议者,袒院④曲举,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莆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部象鸟兽、狡貌依猱错杂其闰。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诗见,所刻罗汉仅如一章,梵相①舟古,成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绣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教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注释】①译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展请坐,左脚放在右屋上,右脚放在左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未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倪(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堵褐(chīhè):麻布短衣。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珠可历历数也 为数五百 B.船头坐三人 环坐指画论议者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东坡入定于龛中者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梵相奇古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第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B.甲文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C.乙文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D.乙文中初看念珠,作者并不喜欢,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分)


(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械为之,固如小棵桃。 (2分)


20.细读《核舟记》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3分)


21.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亦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3分)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7分)
22.请阅读《经典常谈》.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小语同学对古代游说之士感兴趣,你会向他推荐的篇目是 ( )(2分)
A.《(周易》第二》 B.《《尚书》第三》
C.《“三礼”第五》 D.《《战国策》第八》
(2)《经典常谈》的书名较为直接,但其中的“常”字值得关注。你认为朱自清为什么要在书名中用这个“常”字? (5分)


三、写作(50分)
23.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之厚的精神养料。在宁静氤氲的夜晚,寻找水乡社戏背后的人情温暖;看鲜活雄厚的安塞腰鼓,寻找黄土上旺盛的生命力;在寂寥凄清的小石潭边,寻找古人的山水意趣······精神养料就藏在生活的点滴中,等待你的寻找。
请以“寻找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