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八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训练测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90.27 KB         整理时间:2025-04-12
文件简介: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下)单元训练
建议完成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9分)
冰雪融化,草木蒙发,各种花次dì(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1)次dì(第) (2)yùn(孕)育
(3)呈(chéng)现 (4)风雪载(zài)途
2.此文段第一句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蒙发”,它的正确写法是“萌发”。(2分)
3.解释文段中画线的词语。(4分)
(1)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4.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说的时间的脚印记录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
B.《恐龙无处不有》一文指出,在北极发现恐龙能为地壳缓慢运动这一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应为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为地壳运动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
C.《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D.《大雁归来》的作者是利奥波德,这篇文章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观念。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3分)
A.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动宾搭配不当,应将“花香”删去)
B.戍边战士们敢于拼搏、敢于斗争,展现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昂扬风貌。
C.该节目秉承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创作宗旨,以美食搭建与观众的情感联结,用温暖、幸福、治愈等关键词诠释了对“家”的理解。
D.红色题材舞蹈作品通过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精彩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6.下列关于说明文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依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可以把文章大致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B.准确、平实、简明、扼要、科学和严谨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C.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等。
D.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二、综合性学习(共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关于“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呼声不断传出。所谓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2023年7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右图是全国低碳日标识,请概括该标识的内容和含义。(4分)
外轮廓为大写英文字母"C",,是英文“碳”的缩写;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D”和“T”作为设计元素,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代表“众”,象征着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参与低碳行动;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看着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
8.学校开展了以“绿色出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准备了解一下同学对于“绿色出行”的认识情况,请帮忙设计一个调查问题。(2分)示例一:你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绿色出行吗?示例二:绿色出行对环保有什么影响?
9.小强的父亲为小强的爷爷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小强劝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强,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左右,语言得体)(3分)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中多关心爷爷等。放烟花既污染环境,又影响邻居。
三、阅读理解(共32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0.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大自然的语言》《被压扁的沙子》属于事理说明文。《被压扁的沙子》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本文的作者是阿西莫夫。(3分)
11.阅读选文,概括作者的观点。(3分)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或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球遭到巨大撞击,产生的斯石英溅到平流层中)。
12.试着举出文中使用的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和所要说明的观点。(4分)
文中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等。作诠释:“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用于解释斯石英的成因及斯石英与撞击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例子:“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举出了研究者的单位、姓名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体现科学严谨的精神。列数字:举出实验研究的时间和岩层的年龄,增强说服力,并证明岩层和恐龙灭绝年代一致,令读者信服,以此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恐龙的灭绝与撞击有关。
(二)课外阅读I(9分)
中国人的治水智慧
①2002年,一件国宝级青铜器-“遂公盈①”被国家从海外收购回来,其内底铭文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永御于宁。”意即上天授命大禹开掘高山,疏通河道······河流从此安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
②发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的。中国是洪水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1949年到2000年间,可以查询到,全国范围内共遭遇1092次大型洪水、1056次严重干旱。因此,对洪水灾害的治理,对风调雨顺的追求,始终铭刻在中国人民的骨子里。
③中国百姓常把“开源节流”一词挂在嘴边。但中国古人在治水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常采用“节源开流”的治理方式。
④“节源”,指减少洪水的来源,从而降低洪水的危害。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择丘陵而处之”来避免洪水的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不与水争地”的理念,在大河两旁不设堤防,在河畔低洼地区筑堤成泽,通过预留一定的洪泛区来减少洪水对社会生产的影响。⑤“开流”,指通过约束河流流动,使洪水的形成提前或滞后,从而避免大规模的洪水危害。以堤坝工程阻挡洪水侵袭,保护河道两岸城池、村庄和农田的理念,是我国历代防洪思想的主流。
⑥此外,古人还尝试对水流进行“分洪”来削减单个河道中的水流规模,并结合“用洪”的理念来将洪水变危为宝,以达到减少洪灾并灌溉农业的效果。其中,都江堰结合了“分水而治”“借洪灌溉”“飞沙溢流”等先进理念,成为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明清时期,我国进一步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张,从单纯地筑堤挡水,发展为通过堤坝约束水流,并通过水流冲刷淤积泥沙,以达到防洪治河的目的。
⑦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水库大坝所具有的河流治理、能源供给与农业灌溉的多重优势,并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建设工作。发 达国家对江河水资源的开发历史较长,较早地形成了具有显著防洪效益的工程体系。相比之下,受限于种种因素,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较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仅有21座高于30米的大坝,“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象十分常见。
⑧为了传承五千年的治水理想,1949年后,我国也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截至1978年,我国拥有高于30米的大坝增加至3651座,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差距。21世纪以来,以二滩、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小湾、糯扎渡等特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标准,我国的巨型工程在功能性与安全性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经受了1998年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国际水利水电建设市场份额。
⑨与古人不同的是,我国当代的治水措施堪称“软硬兼施”。在大规模建设水利措施之外,我国采用了全球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水权交易市场等措施,来保障水资源的精准分配。
⑩或许,因为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做到彻底不让洪水发生,但随着人们对洪水治理技术和理念的升级,未来,我们能将损失不断降低到最小。
(选自2021年7月19日科普中国网,有删改)
[注释]①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13.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3分)
A.开篇从国宝级青铜器“遂公盈”写起,其目的是引出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列举具体翔实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中国是洪水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根据第②段“中国是洪水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1949年到2000年间,可以查询到,全国范围内共遭遇1092次大型洪水、1056次严重干旱”可知,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意在说明我国是洪水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之一,B项中“中国是洪水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分析有误)
C.第⑥段加点词“之一”表限制,说明都江堰是代表性水利工程中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介绍中国人的治水方式时,文章按时间顺序,说明中国古代、现代的治水智慧及对未来的展望。1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研究发现,发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都是由暴雨形成的。
B.“节源”指减少洪水来源,古代人民主要尝试筑堤防,引导洪水流进洪泛区的做法。
C.“开流”是我国历代防洪思想的主流,经过大规模实践应用,堤防工程得到很大发展。
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巨型水利工程在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根据第②段“发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的”可知,A 项中“都是由暴雨形成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根据第④段““节源',指减少······人们开始尝试“不与水争地'的理念,在大河两旁不设堤防,在河畔低洼地区筑堤成泽,通过预留一定的洪泛区来减少洪水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可知,B项中“主要尝试筑堤防,引导洪水流进洪泛区的做法”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根据第⑧段“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巨型工程在功能性与安全性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可知,D项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巨型水利工程在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15.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任选一种方法说明即可)(3分)
示例一:作比较。将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水利事业进行比较,准确说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示例二:列数字。列举“21座”“高于30米”的具体数据,科学、具体地说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示例三:引资料。引用“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俗语,说明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滞后、防洪体系不健全的情况。
(三)课外阅读II(13分)
【材料一】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地球飞行约18圈。
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反推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的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航天员舒适安全地回家。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⑥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
(摘编自余建斌、吴月辉、谷业凯、刘诗瑶《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材料二】①返回舱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②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
③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摘编自赵竹青《稳稳落地!揭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神技》)
16.联系全文,可知材料一第④段中的“三个度”分别是 速度、温度、精度。(3分)
17.文章材料一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作比较、列数字。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
18.阅读材料一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了哪几种减速措施。(4分)
①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②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③返回舱运动至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④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反推发动机。
19.材料二第②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3分)
“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点的特点,突出着陆点的精确。
四、作文(40分)
20.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不少于600字。
(2)有人说,朋友不是那个你随便和他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让你依靠着号哭的肩膀,是一口让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你从朋友那里得到过教益吗?你怎样看待朋友间的情谊?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可以记叙你交友的过程,可以讲述朋友间感人的故事,也可以抒写对朋友的期盼,还可以谈你的认识。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③要写真情实感,不可胡编乱造。④书写须工整,文面要整洁。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