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二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湖北四地七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52.00 KB         整理时间:2021-12-14
文件简介:
湖北四地七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究其原因,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而中国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再者,中东地区各地方的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而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这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材料二: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材料三:
秦王政,循秦国三世经营征伐,从公元前230至221年,十年之内,吞灭六国,终于统一了当时中国文化涵盖的地区。在他治下,确立了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若从战国时代的形式来看,中国的统一是必然的发展。孟子早已有了天下终究“定于一”的观念。当时六国,都有兼并宇内、统一天下的野心。政治的统一与文化的统一,又是难以分割的平行现象。春秋战国,经过各国间密切的接触与交流,中国的文化已经逐渐成形。百家争鸣,显示知识分子已汇合成为一个社群。考古资料显示: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秦始皇统一文字,不外标准化而已。
秦帝国的本质,仍然是秦国的延续。秦始皇自择“皇帝”的称号,只是将周代的王号升了一级。皇帝秉承天命,仍与天子受命的观念相当。秦代的地方官吏,多以秦国的军人担任,这是征服,不是包容。始皇出巡五次,于中原地区,只是路过,其行程重点,都在边缘地带:陇西、碣石、会稽——似乎都在确认帝国的边界。秦筑长城,绵延北疆,也是确认边界的意义。凡此诸种现象,显示秦帝国是一个有边界的政治体,还不是真正的包有六合的普世天下国家。
真正的普世天下国家,比如古代的罗马、波斯,以及此处讨论的古代中国,是指当时观念中把全部人类世界都当作一体,从中央到地方,只有主权的委托,而没有主权的分割。在当时的观念里,天下国家是从天边到天边,其中只有统治权的顺位,没有边界的区划。从传世琅琊刻石的铭辞看,秦始皇又自居为六合之内的共主,“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隐含了四方、四海诸意,代表了天下国家的观念。这些观念,将在汉代有着更为具体的发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之普世国家体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东两大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融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 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代各地的工艺与文字的差别基本不大,说明中国的统一是必然发展。
 C. 秦帝国不改秦国的本质,它对六国的统一更多是军事上的征服,这注定秦国是一个有边界的政治体而非普世天下国家。
 D. 古代的罗马、波斯,以及古代中国都有把全部人类世界当作一体的“天下观”,秦帝国也有这样的“天下观”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将汉字的起源时间提前到夏朝。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到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中国汉字已经传入越南、朝鲜、日本多年。
 D.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是中国各地区文化能够融合的根本原因。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普世天下国家”特点与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着周王室的家国格局。
 B.“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是汉宣帝的抱负与胸襟。
 C.宋太祖平定南唐后,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D.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包容和推广基督教,弥合各方纷争,凝聚国力不断开疆拓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三则材料均涉及了“中国文字”,请简要梳理三则材料关于“中国文字”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宽容》序言 
 房龙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们是在撒谎。”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采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
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没过多久,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粮食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稀烟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律法必须遵守。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归根结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己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守旧老人”用律法严酷镇压,再加上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最终归于失败。
 B.“古书”象征祖先们的思想制度,即守旧的思想。“漂亮的石子”是指从远方来的、有吸引力的、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新思想。
C.人们受守旧老人的指使无奈杀死了漫游者,多年后后悔、内疚,可见守旧势力的强大,山谷里的人们的愚昧无知,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D. 文章结尾是一句带有劝谏性质的话,句中用了三个时间名词:过去、现在、将来,说明在人类思想斗争的历史中,这样的悲剧始终不会停止发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都在写宽容,以大量的叙事、描写、议论为依托,巧妙地暗示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在写法上大胆创新。
 B.文章有多处的环境描写,无知山谷其实是一种典型环境,是地理上封闭落后的典型,更是文化上专制蛮横的典型。它象征保守的思想、封闭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C. 文中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展现了漫游者长途跋涉时旅程的艰辛。他本可独自在新世界的绿色牧场幸福度日,却奋力回到无知山谷,想要拯救更多人。
 D.文章首尾呼应,强调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幸福”的含义截然不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8.这篇文章中的人物无名无姓,他们的形象特征高度凝练,抽象的人物均具有鲜明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塑造了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4分) 
9.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房龙先生的笔有“一种魔力”,读了他的文章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手法的独特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
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B. 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C. 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D. 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坟籍,即坟典,“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指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与“八索九丘”一词意思相似。
B. 光武,是东汉君主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地位很高的人的生平事迹等进行评定,给予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C.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D. 谏,在文中有“直言以劝正”之意,“谏官”是古时既规劝天子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房玄龄才能卓著、机智灵敏。他通晓古代文化典籍,善于写文章,曾被人称赞“当为国器”,后从军参政多年,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
B. 房玄龄尽心竭力、劳苦功高。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 房玄龄宽容持重、不恋名利。他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处事公平公正,为人所敬重,多年身居要职,多次请求解除职务。
D. 房玄龄注重家教、治家有度。他担心家里的儿子们骄奢跋扈,把收集的古今家诫写在屏风上警示他们,要求他们学习汉代袁氏一族的优良家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4分)
(2)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4分)
 
14.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每一处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这里指作者自己。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这里指作者自己。④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的首联,与许多名家写春天的诗开头不同,其他人大多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
B.“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C.颔联写出了雨季身体不适的感受和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表现得细致入微。
D.作者最后说自己不愿写《招魂》那样的辞赋,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暂时排解“幽情”。
16.有人认为本诗颈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______________,               ”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尽宝藏,是自己与客人共同享用的东西。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3)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前一秒搜索了某个关键词,后一秒相关商品就出现在购物App页面上;刚刚在炒股软件中买了几手股票,各类贷款、理财推销电话便______________ ……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而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手机里的各类App上。在下载安装App的过程中,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轨迹、摄像头、话筒录音等权限常常要求被获取,这让人______________。
我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各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依然______________ 。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App收集个人信息的类型应与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有直接关联。但现实中,App经常出现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的问题。例如,某新闻App强制收集用户电子邮件等信息,某资讯类App强制收集用户身份信息、通讯录等信息,某视频App设置不勾选同意就无法使用该软件。
个人信息泄露之后,用户受到的侵害并不仅局限于接几个推销电话或是收几条垃圾短信。有些时候,这些被泄露的隐私信息还会成为犯罪分子口中的“唐僧肉”。根据用户偏好信息推送的精准广告主要侵犯了用户的安宁权,而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则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甚至财产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久久为功,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加大对      的处罚力度。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甚至财产权。
  B.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财产权甚至人身安全。
  C.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甚至财产权。
  D.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威胁到用户的财产权甚至人身安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纷至沓来 不胜其烦 层出不穷始作俑者 B.络绎不绝 不胜其烦  前赴后继 罄竹难书
  C.纷至沓来 不厌其烦  前赴后继 始作俑者 D.络绎不绝 不厌其烦   层出不穷  罄竹难书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手法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      ①      ,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城市内涝的产生,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自然因素主要是局地长时间强降雨及城市建成区濒
临水系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改造自然,占用湖泊、水道、湿地等。建设“海绵城市”,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1.填入上面一段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②建设海绵城市要扭转观念
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
④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⑤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⑥新的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A. ②④③⑥⑤①     B. ⑤④③②①⑥     C. ②①⑥⑤④③      D. ⑥⑤④③②①
22.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要说这个夏天哪个词语最为流行,那么非yyds莫属。yyds是“永远的神”汉语首字母缩写,最早出现在电竞圈,随后这一词语“破圈”,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夸赞东西好吃,yyds;为体坛强者欢呼,yyds;被好剧俘获,yyds……放眼看去,几乎满屏都是yyds。
当越来越多的赞美都用“yyds、绝绝子(绝了,表示极好或极差)”来表达,当搞笑的内容都以“xswl(笑死我了)”来评论……面对当今“缩写”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大力推崇,认为这种彼此传递情绪可以“秒懂”的交流方式,既高效又有趣,何乐而不为?有的人心存忧虑——人们丰富、具体的对话内容似乎也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被“牺牲”掉了,很多时候的心中所想难以再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
我们该为满屏yyds而担忧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A(“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错误。材料一第二、三段提出“……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始终无融合的可能”,即认为中东两大古文明受限甚多,其衰落属于必然,断无可能进行统整融合。)
2.C(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以推知。A项由材料二第一段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可以推知汉字的起源时间不能肯定可以提前到夏朝,并且起源≠萌芽。B项偷换概念。将“中国汉字”偷换为“甲骨文”。D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但不能推知就是“根本原因”。)
3.C (根据材料三第三四段可以知道普世天下国家的主要特征在于:无主权分割,无边界区划。)
4.材料一综合采用了总分式和对比式论证结构。(2分)先总述中国文明和中东两大文明的不同结局,再从地理和文化两方面分述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总述和分述部分都将中国和中东进行了对比分析。(2分)(如果考生分开答,比如先阐述总分式,再阐述对比式也可得分)
5.①材料一:中国只有一套文字系统和中国南北方文化融合关系密切。
  ②材料二:中国文字历史悠久,世界领先,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材料三:战国时代各国文字大同小异,预示着中国统一的必然趋势,秦始皇统一文字只是统一标准,顺势而为。(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 
6.C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C 不是无奈受指使,也有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自身的愚昧。)
7.A(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A没有大量的议论。)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守旧老人:保守顽固,愚昧残酷,象征旧事物、旧律法,阻碍新事物的发展,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愚昧无知,尊崇古老的律法,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
②漫游者(先驱者):坚持真理,敢于创新,象征新思想、新事物,他勇敢无私,勇于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乱。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
③村民们: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①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②采用寓言式的方法,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深刻而形象、生动而含蓄的将“宽容”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揭示出来。既耐人寻味又引人思考,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可读性很强。
③运用象征手法,如“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
④散文诗式的形式,诗意的语言,含蓄隽永,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启人睿智的哲理。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 (①从主语判断,“众”是“争取怪珍”的主语,和下文的“房玄龄”对比。并且“从众”说不通,房玄龄应该是没有不跟随太宗,并非跟随众人。所以排除A、C选项。
②从句意的紧密性看,“收人才致幕府” 意思是“把人才招致到幕府”,不应断开;并且“人才招致幕府”和“诸将”没有联系,不能放一起,所以排除D选项。
本句译为: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将军亲近交好,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
11.D(谏官是规劝天子过失的官员,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谏的官员是监官。)
12.A( “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说法错误。从材料第三段可知,当时淮安王李神通是轻视房玄龄的。)
13.(1)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必定是治国的人材,只遗憾看不见他跳出溪谷,直入云霄(出人头地)。(恨:遗憾;国器:治国的人材;句意2分)
(2)房玄龄担任宰相累积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奏章请求辞官,皇帝下诏不准许。(累表:多次上奏章;听:准许;句意2分)
14.①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
②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房玄龄,字乔,是齐州临淄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对古代文化典籍融会贯通、理解深入,擅长写文章,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的国运将会长久,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业和德行,只是因为是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不替子孙做长远的打算,混淆嫡庶之位,争相奢侈越礼,相互倾轧争斗,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看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之日,迈开半步之时就可到来。”房彦谦吃惊地说:“不要信口胡说!”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擅长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必定是治国的人材,只遗憾看不见他跳出溪谷,直入云霄(出人头地)。”
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将军亲近交好,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需要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善于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手下的门客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他在秦王府待了十年,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召见房玄龄,(房玄龄)装扮成方士进入王府,深夜谋划事情。事平之后,评定功劳等次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被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凭着文书的职位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自冲锋陷阵。如今玄龄有决胜于军帐中、安定国家之功,这是汉代萧何位居诸将之上的原因。”房玄龄担任宰相累积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奏章请求辞官,皇帝下诏不准许。不久,房玄龄升任司空一职,仍然总揽朝政。房玄龄坚决推辞,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国家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右手,考虑到您现在身体尚未衰弱,不要过多辞让了!”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一样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玄龄总揽。
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太宗)不要轻敌,长久地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看着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合适的,唯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含怒一心决断,群臣无人敢直言规劝,我如果不说,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看到表疏,说:“此人病危,还在为我的国事担忧啊!”房玄龄执掌国政时,日夜勤恳操劳,尽心竭力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明晰通达政务,审议规定法令,务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来衡量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纵奢侈,担心他们凭借权势欺侮别人,因而收集古今圣贤家诚,书写于屏风之上,让孩子们各取一扇,对他们说:“(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
15.D(“不愿写《招魂》那样的辞赋”错误,是作者写不出《招魂》那样的辞赋,只能靠赋诗遣兴排解愁绪。)
16.窗下的那一片绿草迎接我,五亩的田地也偏爱着我(2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译文】美丽的春光 (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也暗指宋朝大好国势)已匆匆过去了一大半,多少郁结在我心中的感情难以倾诉(暗含忧国伤春的隐痛)。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虽未成家,但终有安窝成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如盛春那样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挽回。我感到自己像落花时节饮酒半酣时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年老的我唯有以草木自娱,窗下的那一片绿草迎接我,五亩的田地也偏爱着我。我不能像流放中的屈原那样写下《招魂》来吊唁客死在异国的先帝和哀叹宋国的命运,只能暂且赋诗遣兴来酬答春天之造化。 
17.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8.B(“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因果倒置,应该是“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精准诈骗、网络人肉等更为严重的情况”;“甚至”表示递进关系,应该是“威胁到用户的财产权甚至人身安全。”)
19.A(纷至沓来和络绎不绝;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不胜其烦,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罄竹难书,形容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尽。)
20.比喻(1分),隐私信息很诱人和“唐僧肉”诱人具有相似性(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隐私信息在犯罪分子眼中就像妖怪眼中的唐僧肉一样诱人。(2分)
21. C(分析语句可知,①⑥构成转折关系;⑤的“就要”应承接⑥的“将强调…”;④紧承⑤的“城市海绵体”,③的“这些‘海绵体’”指代④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故三者紧密相连,顺序为⑤④③;根据①⑥⑤④③的顺序可判定C项正确。)
22.①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②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 ③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每处2分) 
23.【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由网络热词“yyds”谈起,意在引导学生对目前社会中“缩写”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形式,不仅是作为人们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还是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认知的具体体现。对“满屏yyds是否担忧”问题的看法,折射出考生们对时代发展中的不同语言体系的认知与思考。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一)担忧:
1.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即便是网络流行语,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2.用符号、字母等“缩写”式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使得表达更精确、生动、优美的词语被冷落、遗忘。“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之高,助长了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是“文字失语”的表现。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的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都快被扼杀了。
 3.“缩写”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语言文字社会功能走向退化的趋势。网络语言交流的价值只被当做传递实用信息,词汇日益贫乏的背后,折射出语言似乎已失去了沟通心灵和精神的美学作用,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这正是此类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隐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上的警醒。
(二)不担忧:
1.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使“言”能及“意”就基本完成了其交际的目的。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是虚拟世界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年轻人张扬个性的表现,使得网络表达更简便形象、亲和幽默。
2.对于网络上这些突破规范的表达,我们不必将其看得太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维护好主流阵地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动摇,可以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3.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富有独创性的流行词汇将会层出不穷。在更新迭代、匆匆而过的网络语言流中,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保持语言的多元性,维持语言发展的蓬勃力,才是抵抗语言退化的真正要义。
(三)对“满屏yyds是否担忧”问题的亦可辩证解读,立意指向“单一”与“双向”都可呈现,侧重一方角度的理解挖掘或是两者结合论证均可。行文中,考生需对观点理解展开具体的理由论述,亦可结合具体事例展开例证,勿流于泛化空洞。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