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二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广东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05.00 KB         整理时间:2022-02-05
文件简介:
广东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而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在这些诗人的眼中,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已彻底改变了,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是否能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的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我们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一种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 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嚎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指审美主体与欣赏对象在心理上保持的距离,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坚韧、淡泊等人格特征,是因为诗人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而获得了美的体验。
C.艺术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贴近就愈能打动我们,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愉快的审美体验。
D.实用态度对于审美而言并无益处,审美者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必须在审美时尽可能减少实用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艺术作品的领会能力跟个人经历有关,可见,经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获得审美体验。
B.审美主体如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能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
C.农人辛苦耕作所感受到的况味,不像陶诗中的那般闲逸,在于文化水平低和生活阅历少。
D.材料二中朱光潜先生提出的“适当的距离”与材料一中的“不即不离”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现象符合审美体验中有“适当的距离”的一项是(   )
A.明代遗老读了王渔洋悼明亡的《秋柳》后,不由得自伤身世。
B.有些观众对戏剧中秦桧这一角色非常憎恨,继而谩骂其扮演者。
C.有人看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后,去考证蒙娜丽莎的身份。
D.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仍吟啸徐行,随后写下名篇《定风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春雨落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憔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有许多乡下人,在落春雨时都只梦到天晴,所以这时节,一定也有许多人,在向另一个人说他的梦。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
他们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
黄昏景致更美丽了,晚晴正如人病后新愈,柔和而十分脆弱,仿佛在微笑,又仿佛有种忧愁,沉默无言。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挖掘的土坑里,再为他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做成小坟,留下个标志的。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到后,商人中那个年长的,提议要睡了,这侄儿却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托故他还不消化,要再缓一点。因此年长商人睡后,年青商人还坐到那条板凳上,又同老头子谈了许久闲话。
到末了,这年青商人也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把留给自己吃的干豇豆拿出来待客,既写出了生活的贫苦,也表现了老人因生日有客到的欢喜。
B.老人和许多乡下人一样,落雨梦天晴,天晴便高兴,表明老人知足常乐,生活愿望非常简单朴素。
C.老人亲手埋葬了儿子,“背了那个尸身”“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平静的叙述写出了老人悲凉的人生。
D.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并陪老人闲谈了许久,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善良与同情心。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黔小景”为题,以贵州深山的小人物、小场景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存境况的大图景。
B.小说首段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当地人的生存环境,突出了贵州深山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泞的特点。
C.小说情节随时间推移展开,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晚景凄凉的老人形象。
D.小说的语言平常朴素,含蓄隽永,在叙事中隐含着作者的孤独和忧思,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韵味。
7.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8.商人第二天起来才发现老人在半夜里死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深恨于此             恨:遗憾
B.南乡拜而死             南乡:面朝南
C.舆归营                 舆:用车子载送
D.绝不饮食               绝:全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为取士考试的形式。
B.德佑,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C.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D.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徕(lái):山名,在山东泰安市东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登临游览遍了。
B.颔联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C.尾联以“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诗以“醉别”始,干杯作结,首尾呼应,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
15.颈联的 “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三十三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己很重要。
(2)《大学之道》中,揭示了修身与养性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书愤》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同望一轮明月,却远隔万里,只能用“_____________”寄托思念之情;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则写出了思妇和征夫相望而不得,黯然神伤的悲愁。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艺术就其品类而言,包括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经过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美不胜收,与印度的石雕飞天已非           。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曾评:“敦煌千壁万塑,至今仍能           ,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流传的最古的宝迹。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引得艺术界           ;数十躯杨惠之的塑像,使人赞叹欣赏,         。这样大的场面,这样多的种色,这样丰富的画派,安能不令世人惊赏!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
敦煌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但也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同日而语    懿范长存    如沐春风     不言自明
B.同日而语    巍然独存    如痴如醉     不可名状
C.等量齐观    懿范长存    如痴如醉     不言自明
D.等量齐观    巍然独存    如沐春风     不可名状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B.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C.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D.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太空中环境与地球上有着诸多不同,除了具有微重力、高真空的环境外,还有很强的太空辐射,尤其是γ射线、高能质子和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发现,经过太空历练的种子的发芽率、作物产量、抗病性、抗虫性、养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颜色、高矮等性状都会发生改变。
当然,航天育种中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品种对太空辐射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      ①      ,小麦、玉米、棉花、向日葵、大豆、黄瓜和番茄的种子活力和发芽率都有所提高;而水稻、谷子、豌豆、青椒、烟草等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则与未上过太空的种子相比并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高粱、西瓜、茄子和萝卜的种子在经过太空历练后,      ②      ,航天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强烈抑制,生育期推迟。因此,      ③      。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种子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是这些辐射,使得植株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性发生改变
B.这些辐射是种子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使得植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C.种子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是这些辐射,使得植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D.这些辐射是种子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使得植株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性发生改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我们通过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学习了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请从以上语句中任选其一,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参考答案
 
 
1.A
 
2.D
 
3.D
 
4.①首先,由时空“距离”的概念引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概念;②其次从创作者的角度,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接着又从欣赏者的角度论述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④最后提出解决审美体验“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是“不即不离”。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错误。由原文“‘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可知,“心理距离”中的 “距离”不是时空距离,但这不等于心理距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转述错误。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经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获得审美体验”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⑤段所说“审美体验还跟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有关”,因此不能单以其经历来判断;
B. 选项两个分句之间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第④段“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可知,应是先创造出“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审美客体才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在于文化水平低和生活阅历少”错误。由原文“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知,农人是因不能与实用世界保持合适的距离而无法获得审美体验。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材料二“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一处可知,“适当的距离”是要把事物摆在一定距离去看的。
A.遗老读了《秋柳》后,将作者悲凉情绪带入自身,因而感伤,说明不能与审美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
B.观众看完戏剧后,不能及时脱身,将对角色的憎恨转移到扮演者身上,说明与审美对象保持的距离过近。
C.看完达·芬奇的作品后,人们急于去求证蒙娜丽莎的身份,说明还没能从审美对象当中抽身,距离过近。
D.苏轼在沙湖道遇到雨之后,仍继续前行,基于自己的心情写了诗。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欣赏风景,和风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符合审美体验中有“适当的距离”。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开篇“‘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一句给距离在时空方面下了定义。紧接着,引出了“心里距离”这个概念——“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由浅入深,使人更容易理解“心理距离”的概念。
第二段,首先强调艺术家发现美和诗意的原因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紧接着列举了古代诗人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竹子,并引用论证了古代诗人写的和竹子有关的诗句,论证在诗人不同眼光下,“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这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接着提出“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然后从欣赏者的角度具体论述了这种矛盾:一方面,艺术作品和生活经验越吻合越能打动读者;另一方面,如果艺术作品离生活太近,就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第四段开始,具体论述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从“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入手,引用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观点,说明“不即不离”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
 
 
5.C
 
6.C
 
7.①用生动的比喻突出了油菜花的金黄灿烂;②以油菜花的美丽灿烂反衬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以乐景衬哀情);③引出下文对老人儿子墓地的描写。
 
8.①在情节上形成突转,前天夜里还热情招待客人、与客人聊天的老人突然死了,令人感到意外。②凸显老人悲凉的生存境况,老人守着孤单的客栈,在夜里寂然死去进一步表现了其悲凉的人生。③激发了人们对老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人们生存境况的思考。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老人拿出干豇豆来待客是因为平时没客来住,没有准备,且离买肉的地方远,不是因为生日这日有客到来,心情愉快才拿豇豆待客。
B.老人“好像十分快乐”,表明这只是表象,老人的内心是悲凉的,并不能表现出老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D.“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善良与同情心”错误,“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属于人之常情;“陪老人闲谈了许久”,是因为“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故事”错误,小说主要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句子把油菜花比喻为“散碎金子”,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油菜花的金黄灿烂;
油菜花美丽灿烂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而正当年青的儿子却死去了,这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这时老板在屋里……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此处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老人儿子墓地的描写。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看,前一天夜里老人还给客人准备洗脚水及吃的东西,热情招待客人,与客人聊天,第二天老人突然死了,令人感到意外。在情节上形成突转;
从人物形象看,老人孤单一人,儿子去世,自己守着孤单的客栈,在夜里寂然死去无人知晓,进一步表现了其悲凉的人生。凸显老人悲凉的生存境况;
从阅读效果看上看,老人的突然死去更能激发人们对老人命运的同情,从而引发人们思考人的生存境况,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9.D
 
10.C
 
11.C
 
12.C
 
13.(1)可是皇帝(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进言的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
(2)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祖国(汉朝)!
(3)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借(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绝不饮食:断绝饮食的供应。绝:断绝。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
“父母”是“捍”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
“天祥”是“护送”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错误,单于是匈奴人的最高首领,非少数民族首领的专称。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错误,根据原文“剑斩虞常已,律曰:……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可见,用剑威逼张胜的是卫律,不是单于。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犹”,还是;“遽”,立即,就;“麾”,命令,让;“言者”,进言的人;“从”,依从。
(2)“屈节”,污损节操,或使节操受屈;“辱命”,辜负(辱没)了使命,或使使命受辱;“虽”,即使。
(3)“使使”,派使者;“晓”,告知,使知晓;“会”, 一起,会同;“论”,判罪。
参考译文:
(一)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自不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进言的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赴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被任命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给他二百万钱,二顷公田,一所宅子。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4.D
 
15.①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明亮的意思;②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以动写静,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③“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④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或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有豪放不羁的感情,也有离别的缠绵哀伤”错误,诗中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虽有惜别之意但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明”是形容词,明亮,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
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以动态的海浪映衬静态的山色,便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山海相互映衬,海的蔚蓝之“明”,也使山的苍绿耀眼,整体带给人一种开阔、明丽的意境。
在如此美景之下,自己与友人作别,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开阔的艺术境界也衬托出诗人“且尽杯中酒”的豁达爽朗之情。
16.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愿逐月华流照君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写错的字有:“衰”“鬓”“斑”“蓟”。
 
 
17.B
 
18.D
 
19.①分析排比构成:句子运用了“是……,是……,也是……”将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
②表达效果:加强了句子的语势、增强了节奏感,有音律美;同时从几个角度表现敦煌艺术的价值,更有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对敦煌艺术的赞美之情。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语境为否定意思,应用“同日而语”。
第二空,巍然独存:巍然,高峻独立的样子;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懿范长存:懿范,美好的风范;美好的风范永远留存下去。多用于称颂妇女的品德好。此处语境指敦煌壁画还幸存,应该是“巍然独存”。
第三空,如沐春风:同“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此处是“《女史箴》引得艺术界”的效果,用“如痴如醉”更恰当。
第四空,不言自明: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容易理解。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形容。这里是说“塑像”的绘画艺术,用“不可名状”更切合。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根据……表明”出现了句式杂糅的错误,不能连用。
一是不合逻辑兼语序不当,根据文意,后面两句为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关联词“虽然……但也是……”是转折关系,应用“并非(不)仅仅是……还是……”来表达更恰当。内容调整为“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是由“是……,是……,也是……”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的排比句。
表达效果:
形式上,三个相似句式连用加强了句子的语势,增强了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充满音律美;
内容上,同时从“壁画塑像的宝”“中国人的遗产”“艺术界的宝典”三个角度表现敦煌艺术的价值,范围从小到大,更有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对敦煌艺术的赞美之情。
 
 
20.D
 
21.①经过太空辐射后(经过太空历练后/上过太空后)
②发芽率甚至会降低(活力和发芽率降低)
③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合航天(太空)育种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面的内容“太空中环境与地球上有着诸多不同……尤其是γ射线、高能质子和宇宙射线”,可判断后一句主语应该是“这些辐射”,排除AC。
根据后面的表述“科学家们发现,经过太空历练的……养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颜色、高矮等性状都会发生改变”,后一分句“植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应该是先“生理特性”再到“形态特性”,排除BC。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