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二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3年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实验高中含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5.92 KB         整理时间:2023-11-14
文件简介:
2023-2024学年荣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词语的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窑(yáo)洞 追剿(cháo) 歼灭 熙熙攘攘
B. 跋(bá)涉 筹(chóu)款 寒暄 屏障
C. 贞(zhēn)洁 摇曳(yè) 哭啼 运筹帷握
D. 霎(chà)时 俘虏(lǔ) 凝重 无限遐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追剿”的“剿”,应为“jiǎo”。
C.“运筹帷握”的“握”应为“幄”。
D.“霎时”的“霎”应为“shà”。
故选B。
2.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C. 见贤思齐焉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亲,通“新”,使(民)新。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天下人去旧立新。
B.反,通“返”,返回。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返回自己再思考。
C.无通假。句意: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D.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故选C
3.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就有道而正焉 故能就其深
C. 无莫也,义之与比 两膝相比者
D. 任重而道远 重峦叠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且”;/连词,表示顺承。句意:担子很重,而且路途遥远。/看见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B.“就”,动词,接近、靠近;/动词,成就。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
C.“比”,都是“并列,紧靠”的意思。句意:必不行的,只看是否合乎义。/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D.“重”,重大,重要;/重叠。句意:担子很重,而且路途遥远。/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故选C。
4.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又从而庸之
B. 就有道而正焉
C. 见贤思齐焉
D. 人而不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庸:名词作动词,酬其功劳。句意:但归功于老师。
B.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C.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句意: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
D.无活用。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故选D。
5.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 粗野
B. 文胜质则史 历史
C. 一日克己复礼 一旦
D. 请事斯语矣 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史”,虚饰,浮夸。句意: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故选B。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
A. 举是举荐,拜是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升职叫迁升,降职叫左迁,平级调动叫转迁。
B. 在古代,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起的;字是在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C. 古人纪月日,有很多特殊的称谓,比如说,用“朔”“望”“既望”“晦”分别标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十六和三十。
D. 相传大禹治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九州”来指代中国。在古代,所谓的“河”“江”专指黄河、长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C.“三十”错误,“晦”指月末最后一天。
故选C。
二、课内外阅读(63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那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道德观。墨子这种先人后已,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藏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抽”。《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 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 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 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面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 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 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 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9. 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
A. 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 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 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 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10. 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答案】7. A 8. B 9. C
10. 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
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他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应该被摈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问题。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由材料二中“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选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为了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
由“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1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绘了刘小海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排比手法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 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12. 请赏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结合文本,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1. A 12. ①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运用比喻,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
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13. 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
刘小海自愿选扑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开篇从……心理活动入手”错误,开篇没有心理描写,“摸”“滑”“贴近”“挂”“站”“走”“蹲”均为动作描写,“愣愣地”属于神态描写。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此段属于文章结尾,在结构上,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和标题“一个人的火树银花”遥相呼应,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左手拿……,稳稳地夹起,……触碰着……”,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动时的认真专注,使这个普通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这个特殊疫情中普通人的担当意识。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生动形象写出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的情景,虚实结合,让人在特殊时期的寒冷之夜倍感温暖。
在内容上,结尾段蕴含着丰富的内含,“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通过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特殊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仔细阅读课文,可知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是到火神山做志愿者,帮助武汉建火神山医院。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这种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从刘小海的身份看,文章开篇交代刘小海的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推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是去火神山雷神山工地上去做志愿者,去需要他的地方无偿的为抗击疫情出自己的一份力,高强度的劳作,在记着采访他时,他却说“不累”,自己的情况不想让老母亲知道等,表现了他“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这些也都是中国人身上固有的中国精神。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刘小海看到疫情的情况后,主动请缨,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政府扶贫,为他建了三间新房,这次他做志愿者“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现实意义可以从国家发展需要刘小海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个人成长需要提升自我素养、道德品质等,答案从这两个方面阐述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剀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珰【注】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囊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已巳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岌岌。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简家丁,治楼船,练火器,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谥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注】珰,文中指宦官。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
B. 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
C. 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
D. 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
B. 勤王,指尽力于王事;也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文中指的是后者。
C. “简家丁”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含意不同。
D. 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时,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平反了许多冤案。
B. 天启年间,范景文上疏请求肃清吏治,与阉党据理力争,绝不屈从,招致忌恨。
C. 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
D. 京城沦陷,范景文反对南迁,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
(2)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
【答案】14. D 15. C 16. B
17. (1)不久上书称病,辞官归里,闭门谢客,看待世间一切荣耀平淡如水。
(2)江浦之役,敌军报警的烽火夜里照亮了江水,却没有一只箭飞过江面,实在是范公的谋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
“大饥”即大饥荒,与“条”连在一起,语意不通,“条”应为动词,与后面的“荒政”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
“赈恤”即赈济抚恤,意思完整,且“全活以亿万计”是主谓结构,“全活”作句子的主语,意思是“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不可断开,排除BC;
“吏部稽勋司主事”是官职名,作“擢”的宾语,后面断开;而“时”是“时光宗登极”的状语,与后面不能断开,排除AB。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C.“含意不同”错误。“简”都是“选择,精选”的意思。句意:精选家丁。/精选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上疏请求肃清吏治”说法错误,由原文“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可知,范公上书请求清理官员进身为官之路(广开仕路)、培养官员进身为官的品节,不是请求肃清吏治。
故选B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寻”,不久;“杜门”,关门;“却扫”,闭门谢客;“视”,看待。
(2)“役”,战役;“烽”烽火;“方略”,策略。
参考译文:
范公讳称范景文,字梦章,生下来就端庄诚实,做事淳厚谨慎。做诸生时就以天下为己任,考中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被授予东昌府推官,在他的门上写下“不接受请托,不接受馈赠”,人称“不二公”。平反了很多案件。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已未年,被提拔为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值光宗登基,十天之内,范公推举提拔的都是前朝的年高又有声望的人,是世人所称的“喻非常难得的人才”。天启甲子年,逆阉窃取了政权,范公上书请求清理官员进身为官之路、培养官员进身为官的品节。认为“天地的人材,应当为天地珍惜;朝廷的栋梁,应当为朝廷守护好;天下万代是非自有公论,应当与天下万代共同拥有”。语言都切实、恳切,被时人忌惮。等到例推的时候,宦官先授意给尚书、侍郎,删除流周忠毅等人,范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曲从,魏忠贤非常生气。不久上书称病,辞官归里,闭门谢客,看待世间一切荣耀平淡如水。到他对时事感到愤慨,就瞪大眼睛捶打几案,痛恨惋惜交加。当时周忠介被逮捕,被诬陷贪赃数千。范公倾囊而出千方百计代为补偿,想救他于死地,范公就是像这样爱好道义急人之难。毅宗初年,起任太常少卿,不久视察中州。已巳之难,范公没有等待诏命,就率领军队起兵救援;京师之围解除之后,升任南大司马,协助谋划机要事务。当时贼人在英州、庐州,旧都岌岌可危。南额兵有八万人,能够作战的不满一万人。范公规定军营建制,精选家丁,修理楼船,训练火器,军队大为改观,于是有了援池、援滁、援庐的军队。江浦之役,敌军报警的烽火夜里照亮了江水,却没有一只箭飞过江面,实在是范公的谋略。当时武陵相杨嗣昌服丧未满却到职办公,词臣黄公道周等坚持廷争,受杖责伤痕累累。范公向皇帝上书直言极力救助,说“道周等人是国家数量有限的人物,使用他们还怕来不及,抛弃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奏疏递上,先帝震怒,把他开除官籍成为百姓。不久又思量这件事,授予他东阁大学士。当时贼军的形势已经很急迫,范公对时局忧虑不安,半夜哭泣,说“身为大臣不能率兵为天子抗击贼寇,即使死去又有什么好处?只是不这样不能报答皇上万一。”等到京城沦陷,众人都鼓动皇上南迁,范公写下绝命诗,向朝廷跪拜号哭,跳井而死。当时为节义而死的有二十多人,范公是第一个,谥号文贞,在旌忠祠首祀。论曰:“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本来不是心怀柔顺忍让的想法、萌生斤斤计较的私心的人能够做的。范公的逝世,可以跟宋朝的文天祥一起流芳千古。”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8. 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 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 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 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19. 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桅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王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转而正面描写农事,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没人欣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贯诗“春雨晴”后的“山家”炊烟缕缕而“柴门寂寂”,想象农夫在田中忙碌的情景,暗示农夫不违农时而去田里抢时春耕。“庭花蒙蒙水泠泠”,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蒙蒙”叠字,让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晴后的景色。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7小题,13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 。
(4)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明证。
(5)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6)《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先修其身 ④. 先正其心 ⑤. 千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⑦.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⑧.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⑨. 仁以为己任 ⑩. 死而后已 ⑪. 相顾无言 ⑫. 惟有泪千行 ⑬. 鸿雁长飞光不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修、材、惟。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秋的漂亮总是令人兴奋的,或许因为那是夏末吧!炎热消去,突如其来的清新好像夏日的冰水,肯定是 的。然而兴奋之后,接下来的似乎就是失落了。晚秋的风没有初秋时那种清凉,反而带着些许寒意袭来,立于房顶也有种 的意境了。略显单薄的身躯不禁缩了缩,等待着那一轮红日升起,自以为可以给整个身体带来些许温暖,却又不禁苦笑了,那凄寒的晨风似乎并不给这轮旭日一点情面,纵然是高升云端,普照大地,它却也丝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身边枫树的容颜,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这时我恐慌,莫非晚秋就是这样无情?只是初秋时我感遭到的那只是夏末还残留的余热,未曾发觉更多的是刺骨的 隐藏在那余热里,就像看小丑一样看我享受那看似清新的晨风,却私下嘲笑这个人的愚昧,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推测,她肯定不会是这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让我恋上初秋又为必让我经历晚秋,四季的轮回我是无法改变的,错过的人亦无法挽回,如此荒想也只能在心中悲叹几声。该来的始终会来,该走的谁也拦不住,转眼已是冬至, 在心里默默深藏着思念,带着遗憾,等来年秋风起,再登高沐初秋。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沁人心脾 高处不胜寒 风刀 只有
B. 沁人心脾 独木秀于林 风刀 只要
C. 赏心悦目 高处不胜寒 寒风 只有
D. 赏心悦目 独木秀于林 寒风 只要
2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B. 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C. 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D. 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使人心情舒畅。文中所强调的是初秋的凉爽让人感到舒适,应选用“沁人心脾”。
高处不胜寒:指原指站在高处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朋友,也比喻一个人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作伴的越少。独木秀于林:指比别人优秀。根据语境中“立于房顶”的表述,此处是强调在高处感受到秋风的寒冷,应用“高处不胜寒”。
“风刀”比喻风的寒冷犹如刀一样锋利。从后文“隐藏在那余热里”可知,“风刀”比“寒风”更适合“隐藏”这一手法。故应选用“风刀”。
“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只要”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根据语境,作者所表达的是“只能”的意思,是必要的条件关系,应选用“只有”。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根据事物以及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写“随晨风飘落”,后写“随命运摆弄”。
②语序不当。在多项定语的顺序中,“大海里”应放在“随波逐流”之前。
③成分赘余。“但却”重复,应删除其中一个。
只有D表述正确。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
应该看到,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历史上,几乎没有城市能够不赔本办奥运,也因此,人们出于经济、就业、环境等压力,开始 ① 。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就一直遭到日本部分民众的质疑与反对。
想要平息质疑,就必须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尤其是 ② :一方面得在奥运会操办中不断节省预算开支,而另一方面就得留住观众并不断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奥运,增加奥运会的收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次亮相滑板、冲浪、竞技攀岩等项目,街舞作为一类大项将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都说明了变化方可发展。
我们乐于见到滑板、冲浪这些能够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新项目,但也不得不权衡这些新项目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拿街舞来说,( )。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是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需要分输赢,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因而,街舞成为竞技体育项目, ③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人们的认知中,艺术而非竞技体育是它的身份标签
B. 人们认为其身份标签不是竞技体育而是艺术
C. 在人们的认知中,其身份标签为艺术而非竞技体育
D. 其身份标签在人们认知中非竞技体育也非艺术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3. C 24. ①质疑奥运会的承办 ②经济价值 ③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里谈的话题是街舞,故句子的主语应是“其身份标签”,据此排除AB;
再比较其它两项,后文首先阐述的是“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因此上一句结尾应为“非竞技体育”,与后文才更衔接紧密,据此可排除D。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前文“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和后文“想要平息质疑”可知,人们开始对承办奥运会表示质疑,第一空可以填“质疑奥运会的兴办”;
②处结合前文“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和冒号后面的“节省预算开支”“增加奥运会的收入”可知,这里应与奥运会的经济价值有关,故可填“经济价值”;
③处根据前文“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和后文“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可知,这里应填“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这方面的内容。
四、作文(任选其一)(60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秋分时刻,钱塘潮涌,亚运之光照亮西子湖畔。2023年9月3日,杭州召开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
10月5日上午,杭州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项目在智慧新天地沿江观景带进行,全国纪录保持者、中国队选手何杰以2小时13分0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田径队亚运会历史上的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
作为一位顶级运动员,何杰除去对田径纯粹的热爱外,极强的控制力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赛道人生,做任何一件事,他都会全神贯注。凭着这股专注劲儿,他是全国纪录保持者;因为疫情无法室外训练,他就在家里强迫自己每日锻炼;时隔4个月,难得有室外训练的机会,哪怕教练临时因疫情无法到场,他也会独自完成练习……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何理解和感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叙述了中国队选手何杰在杭州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项目中获得中国田径队亚运会历史上的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这一事件。然后阐述了何杰获得冠军的原因,从中可以归纳出关键词“热爱”“控制力”“全神贯注”“专注”。这提示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备多种品质,因热爱而坚持,因专注而精进,因自律而优秀。只有保持热爱,全力以赴,严于律己,全神贯注,才能铸就成功。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开启成功的大门需要具备多种优秀的品质。然后从反面进行论证,结合当下社会不具备良好品质的错误现象,以其危害警示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接着从正面展开论述,以分论点的形式论述开启成功的大门需要什么品质,如铸就成功之梯需要我们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以热爱为驱动力,奔赴山海;需要我们专心致志,全力以赴;需要我们严于律己,自律自强等。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明确当代青年应培养优秀品质,砥砺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立意:
1.专注,通向成功的直通车。
2.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3.以自律之管弦,奏成功之乐章
4.培养优秀品质,铸就成功之梯
2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遗诏敕后主
【作者】刘备 【朝代】汉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以上是蜀主刘备在去世前给阿斗留下的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和借鉴意义。联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个人的实际情况,你是如何理解和感受的?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详细展示了蜀主刘备在去世前给阿斗留下的遗诏全文,并由此引出其中的关键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求我们思考这一经典语句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对此,首先要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这说明,做人做事要重视从小处着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做起,只有把小处做好了,才能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而怎样做好“小”处呢?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善事,不管多小都要积极去做;而对小“恶”,则不论多小都要注意尽力避免。这句话蕴含的人生道理,不论何时都具备重要的道德指导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对于这些先贤思考,不能仅仅束之高阁,而应将之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其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因此,试题才要求考生,能够联系与自己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展开思考、写作。
比如,写作时可以先论述修养自身、立德处世的重要性。接下来则可结合现实,针对我们应该如何修养自身展开论述:比如,可从积少成多的角度说明当下的我们,能够处理好“小恶”和“小善”,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逐渐积累起行“大善”、祛“大恶”的能力;也可从“小”与“大”的关系角度,说明小善小恶与大善大恶并无实质性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而应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处修养自身,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在论述过程中,务必注意结合自己身边的现实事例加以佐证,比如可以说,我们在校要遵守校规,未来即将步入考场的我们,也要遵守考场规则。而未来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更要权衡好小善小恶的重要影响力,予自我长远发展,还社会天朗气清。
立意:
1.勿让小恶积累成滔天罪恶。
2.从“小”做起,与人为善。
3.“小”中见“大”,品德为先。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