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二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试题(江苏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含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3.93 KB         整理时间:2023-11-15
文件简介: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学情分析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10 页。
2、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9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 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 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 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 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 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 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 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 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 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A 3. D
4.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己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论证结构
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2)论证方法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分析,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2)材料二写孔子“仁”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3)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唯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 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 “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 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 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 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8. 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9. 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答案】6. B 7. A
8.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②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从多个方面将郭与陆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③强化了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9. ①无私奉献的思想美:郭祥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英勇作战,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毫不抱怨。②淡泊名利的思想美: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不想着升官发财,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③直率敢言的性格美:郭祥爱憎分明,为人直率,敢于批判陆希荣,直言不讳。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说法有误。郭祥骗人是为了摆脱无休止的报告宣传,是淡泊名利的表现,不是品质不良;少先队员也没有批评的意思。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说法有误,没有肖像、心理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
通过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陆希荣腐化变质,被糖衣炮弹击中,奉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郭祥英勇作战负伤,拒绝享清福,“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心为党为国为人民。“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陆希荣想的都是升官发财,而郭祥却淡泊名利,小说将陆希荣与郭祥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通过对比强化了文章主旨。“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陆希荣革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最后因为蜕化变质被驱逐出革命队伍,为此他愤恨不平。郭祥直接指出了他自私自利的本质小。反观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通过二人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学生郭祥的思想美、性格美“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
“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面对陆希荣对郭祥失去腿的同情与幸灾乐祸,郭祥的反问表现了对于自己英勇作战,失去了一条腿毫无怨言,因为他的心里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表现了郭祥无私奉献的思想美。
“提拔什么”“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面对陆希荣问他是否升官,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可见他并未想着升官发财;“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他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去享清福,而是要燃烧自己;“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这些都表现了郭祥淡泊名利的思想美。
“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这段对陆希荣的批判,可以说直言不讳,表现了郭祥爱憎分明,直率敢言的性格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③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④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掠夺
B. 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执:取得
C.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于:通“迂”,迂阔
D. 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胁息:敛缩气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 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 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 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14.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凡是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2)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4. 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下之士君子”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可以断开,排除BC;
“识其利”“辩其故”为并列结构,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执:控制 。句意: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兼爱的好处。
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
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祸篡怨恨”,祸患、掠夺、埋怨、愤恨;“所以”,……的原因;“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第一个“明”,彰明;“者”,……的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其”,自己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
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参考译文:
①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②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③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产生了。所以仁者称赞它。
④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5.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 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 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16. 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15. C 16. (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以及手法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直接抒发了……”赏析错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只不过带有想象的意味。还有,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能力。
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
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2)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④. 任重而道远 ⑤. 知人者智 ⑥. 自知者明 ⑦. 见贤思齐焉 ⑧.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字词有:“樽”“畔”“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①)。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②),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对比 排比 比喻 B. 比喻 对偶 排比
C. 排比 夸张 借代 D. 借代 反复 比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B.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C.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D. 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乱的感觉。”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答案】18. A 19. D
20. 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出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21. 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一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坦然地说出这句话”等内容,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叙事风格”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使用对偶、夸张、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种语病:
一是“来源……是源于……是源于……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
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四个选项中,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注意冒号的作用。原文“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中使用冒号强调了“乱”字,以引起读者的重视,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上文的“作品一经问世”和下文的“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可知,应填“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处,由下文的例子“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可知,应填“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之类的内容。
第Ⅱ卷(60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出自二十四史《南史·宋本纪》,意思是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古语是有力量的,它穿过悠悠岁月长河,历久弥新,指引着今天的我们。上文中的古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展示了出自《南史》的一则古语“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其中,“成败相因”是指成功与失败是相互关联的,成功往往是在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而成功也可能是走向失败的开始。“理不常泰”则是指事物的发展是有起伏波动的,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任何事情都会面临各种变数和挑战,正如成功与失败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败相因,理不常泰”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也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启示。成功和失败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追求成功。相反,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反思成长,最终走向成功。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万物终有变,一时的成功不意味着能永远成功,我们要保持谦虚之心,以谦卑进取之姿对待成功,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学习和成长,使生命之树长青。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时,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失败时不气馁,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铺就成功之路;成功时不自大,保持谦逊的姿态,不忘初心,成就辉煌人生。
立意:
1.万物终有变,常怀进取心。
2.胜不骄,败不馁,助力行稳致远。
3.常怀危机意识,永葆进取初心。
4.积极面对人生失败,于失败中走向成长。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