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山东省桓台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74.50 KB         整理时间:2021-12-23
文件简介:
山东省桓台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法经》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撰的,开中华法系之先河,但由于法典的制定还处于中华法系的启蒙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人类早期法律文化的共同特点。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法经》的史料是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三国时期陈群、刘劭等人撰写的《魏律·序》,其中有“旧律因秦《法经》”这样的话。《晋书·刑法志》对《法经》有更加确切的说明:“是时(指魏明帝制定魏新律之前)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随后《唐律疏议》《唐六典》注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至明末,董说在其编著的《七国考》的《魏刑法》一篇中,引用了东汉桓谭《新论》中关于《法经》的一段论述,对《法经》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自此之后,战国时代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李悝师从子夏。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其思想核心主要是“重礼”和“博学”。李悝虽然跳出了子夏的儒家门墙,但还是继承了其师的“重礼”思想。如《法经》在废除世卿世禄的同时,却又正式确认了与封建等级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按董说注云:“刑不上大夫,故诛左右。”以上种种无不反映了李悝在立法时思想深处受到的儒学羁绊。
《法经》是身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改革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法经》的内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的指导思想就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再结合《法经》在《杂律》中对于“逾制”等罪名的规定,可以看出《法经》反映了当时的贵族及新兴的封建士大夫加强、维护其地位的意志。
古代法律规范体系并无科学的分类,体现在法典的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从现存有关《法经》的史料来看,《法经》的主要内容是以罪名为基础的刑法条文,但是也并不完全只是刑法,《唐律疏议》中说:“《囚法》今《断狱律》是也,《捕法》今《捕亡律》也。”可见《法经》中也有相当于刑事诉讼法的内容。而且《法经》把维护私有财产权的《盗法》立为首篇,其中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对某些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只不过一如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以刑事手段来调整而已。
《法经》继承了《周礼》及《尚书·吕刑》中的各种肉刑,如笞、诛、膑、刖、宫等,还规定了大量的连坐刑,如夷族、夷乡等。另外,《法经》“重刑而轻罪”,规定“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以上表现,无疑使《法经》抹上了浓厚的暴力杀戮的色彩,散发出原始氏族征战与统治的血腥气息。
虽然李悝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并且在《法经》中演变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并为后来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奉为信条。但是这些“法治”措施击溃了奴隶制等级秩序,却又带来封建等级秩序,而封建社会仍是等级特权社会。法家的“法治”观最终仍是为“人治”服务,毫无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摘编自“百度百科·法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经》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编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既体现了法家重刑的思想,也继承了儒家重礼的思想。
B.根据现有文献记载,特别是明末董说在《七国考》中对《法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李悝著《法经》”便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C.李悝变法改革的目的是“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主张“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盗法》排在《法经》之首即是印证。
D.《法经》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但从“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的规定看,它仍是为“人治”服务的。
2.下列对民法典编纂必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的编纂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完善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我国走向繁荣昌盛,文明进步。
B.民法典的编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力量。
C.民法典的编纂全面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使公民权力保护机制更加规范有效。
D.民法典的编纂融合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法”“德”相融,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法经》“重刑而轻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
B.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
C.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故百事废,财物诎,而祸乱起。
D.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与《法经》相比,民法典有哪些进步性?请依据材料比较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箩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了一跳。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儿,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头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给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儿,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勉强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地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爹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做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便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多,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和我张口,怎好叫你空手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得眉开眼笑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哩!”周瑞家的在旁听她说得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到外边,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B.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D.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B. 运用“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等动作描写,说明凤姐确实不知道刘姥姥已经来了,衣着描写体现了凤姐的俗气。
C. 运用了“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D. 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警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客馔,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奢。
8. 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9.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并称。相传尧帝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所以称为唐尧;舜帝,国号叫有虞,所以称为虞舜。
D.仆射,古代官职名。始于秦,汉代后职权渐重,属尚书省。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认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谏议大夫魏徵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
C.魏徵认为君主应该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D.魏徵认为新帝王的兴起,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百姓乐于推翻旧朝,四海之内都会先后归顺,是天授人与,并不是很艰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文中唐太宗君臣讨论了哪些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羌 村(其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
16. 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告诫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并且加强自我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四子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宣示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艺创作、视听空间,才能_________净化行业生态。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________ 了。 
一段时间以来,业界有时对流量明星过度依赖、过度追捧,体现为影视剧集为其量身定制、综艺晚会为其打造秀场、网络平台为其热搜霸榜,滋生出“作品服务于个人”的错误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
因此,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作品生产机制必须被整治。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       )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________________、竭泽而渔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__________________,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一项是(   )(3分)
A.正本清源南辕北辙好高骛远假以时日 
B.追根溯源南辕北辙好高骛远长此以往 
C.追根溯源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假以时日 
D.正本清源舍本逐末急功近利长此以往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而且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B.不仅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而且“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C.如果“流最至上”的价值观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D.如果影视剧集生产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B.将导致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C.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D.将带来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决定胖瘦的是能量供应与消耗差。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并不会完全根据外界环境温度,来调节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厚度的决定因素是能量供应和消耗差,也就是说,当摄入大于消耗时,①          ,反之则会减少。
    当然,环境温度确实会影响体内能量代谢,但它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②    也就是说,如果在冬季没事就“吃吃吃”,而且不经常运动,那么无论穿多还是穿少,都会胖起来。但是,如果均衡饮食、    ③    ,那么则不会因为气温变化而影响身材。更重要的是,正常情况下人也不会长期处于寒冷状态下,尤其是在供暖技术已广泛普及的今天,短暂的户外低温并不会对身体脂肪分布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两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变法改革”扩大范围;“《盗法》排在《法经》之首即是印证”有误,印证的对象错。)
2.A  这是编纂法典的意义,并非必要性。B,经济发展的需求。C,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D,法德相融的需求。
3.D  A为减刑,B体现太子犯法与民一视同仁,C强调法的重要性,D体现了法的暴力杀戮。
4.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指出民法典的里程碑意义,接着从经济建设、民生福祉、社会风尚等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最后照应开篇强化意义。(1点1分,共4分)
5.①从立法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法经》是维护特权阶层利益的。
  ②从法典本身来看:民法典是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法经》体例上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实体法程序法不分。
  ③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经》则是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重刑而轻罪,有浓厚的暴力杀戮的色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 C   
7. B   
8. 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求人难以启齿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9. ①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②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③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由此可见贾府盛极一时的荣华富贵。
10.B
11.A.梁武帝、隋炀帝是谥号。
12.B.“昔楚聘詹何”,詹何是楚庄王时的人。
13.(1)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兼”“壅蔽”“通”各1分,句意1分)
(2)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虑”“端”“践”各1分,句意1分)
14.①正身修身;②兼听纳下;③戒骄逸享乐  (每点1分)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15.【答案】C 【解析】“‘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错,“酒味薄”是实话,因为黍地无人耕种,收成不好,酒味自然不浓。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6.【答案】 ①诗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无人耕”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3分)②诗人用“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反映了时世的艰难,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战乱之中。(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应整体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句意思,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答。仁者情怀是指题干中提到“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人微”。诗歌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四句写百姓的遭遇。“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由于战乱,田地无人耕种,战乱给人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受战乱影响,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乱之中,年轻人离开家园,家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时事艰难。
17.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D(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贬义。舍本逐末: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假以时日: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一般是褒义夸奖。长此以往: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 
19.C(从前后逻辑看,更适合假设关系。“流量至上”呼应上文“流量明星”的相关内容,而“影视剧集”那一句是最终结果,放后面更合适) 
20.A(“带来”后面必须有宾语,故排除D项。而“违背”与“轨道”搭配不当,故排除 BC。“导致”和“弊病”也不能搭配) 
21.①皮下脂肪就会增多  ②并不起决定作用  ③适当运动
【解题】①处,根据前文“皮下脂肪厚熙的决定因素是能量供应和消耗差,也就是说,当摄入大于消耗时”可知,应填“皮下脂肪就会增多”之意的句子。②处,根据后文“那么无论穿多还是穿少,都会胖起来”可知,“环境温度确实会影响体内能量代谢”,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填“并不起决定作用”之意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如果在冬季没事就‘吃吃吃’,而且不经常运动”“如果均衡饮食”可知、应填“适当运动”之意的句子。
22.①环境温度不能完全调节皮下脂肪厚度。②环境温度不会对身体脂肪分布产生实质性影响。
【解题】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找到核心语句,根据表达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
23.【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意;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写作任务是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写一篇文章。
【立意】
(1)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
(2)在激情力行中绽放青春光芒
(3)力行,让青春无悔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山东威海市文登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
  •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3
  •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