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江苏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抽测试题1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89.00 KB         整理时间:2022-01-12
文件简介:
江苏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抽测试题1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我国的敦煌学起步较早,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一批大师级的敦煌学学者。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由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因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学者和成果较少,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学者的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
经过数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现在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保护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使石窟本体及其赋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成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
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一批敦煌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成为国际敦煌学未来的生力军。
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的领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创新。
其一,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但敦煌文献还远未开发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挖掘资料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资料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要深入拓展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迹)在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反映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这些令无数观众感动的艺术却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艺术史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突破口。
其三,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称为“冷门”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学科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
材料二:
“数字洞窟”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的成果。由于采用了360度全景式模拟的方式,让平常游客参观时无法欣赏到的部位,比如佛像的背部及洞窟的后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通过不同方式的操作,还可以选择将四壁上的壁画“拉平”,宛如观看一张平铺着的古画,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连续绘制的壁画的故事结构和艺术布局。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首先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虚拟漫游厅观看典型洞窟的展示,再由专业导游带领参观实体洞窟。在虚拟漫游厅中观众能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获取更多的敦煌文化信息。
传播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数字敦煌的建设为敦煌艺术的更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可能。2013年底,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一次多媒体新技术与文物保护及展示相结合的尝试。该展览是由各领域专家历时6个月,利用虚拟实景技术,以立体动画辅以数码音响效果呈现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参观者站在跟真迹同尺寸的投影厅内,透过360度环绕屏幕欣赏第220窟内的高大佛像、精巧装饰和灵动舞者画像。而药师佛头顶的华盖、壁画上的舞者及古代乐器也会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戴上3D眼镜及“虚拟手电筒”,模拟感受实地用手电筒参观洞窟时的过程。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敦煌原址这一洞窟很少对公众开放。而数字虚拟技术使这一洞窟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和热点。
(摘编自陈燮君《敦煌艺术的数字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学问,吸引了西方许多学者竞相研究,也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
B.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中普遍应用,不仅可以永久保存石窟文物,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研究、展示。
C.我们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等“冷门”“绝学”领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
D.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只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就能在虚拟漫游厅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从而完成参观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敦煌学从起步到发展到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始终离不开各时期我国敦煌学学者的努力,培养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B.敦煌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这些领域的研究为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C.对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和艺术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发掘出以往在艺术史里很少被提及的无名艺术家及其作品。
D.“数字洞窟”的成功实践说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离不开中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外机构亲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3.下列论文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是(   )
A.《敦煌本<和菩萨戒文>残卷缀合研究》
B.《张大千画语之敦煌艺术思想成就摭谈》
C.《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D.《敦煌语言文学资料的独特价值》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址
滕贞甫
辽西多杏树,一种杏仁格外饱满的大扁杏树。
为了确认鹅冠山是否适合种植大扁杏,陈放专门请来了省农学院的造林老专家上山考察。老专家在认真考察了鹅冠山后胸有成竹地说:“深挖坑,换熟土,春天栽,夏滴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里终会变成花果山!”老专家特意强调:“尤其要利用好这七道梯田遗址,古人打的这个基础太好了,好像就是为你们栽树做准备的。”汪六叔说:“这不是古人挖的,是生产队时期我三舅柳奎带人修的。”老专家说:“你三舅了不起,这梯田当时要是设计好排水,雨水是冲不垮的。”汪六叔说:“我三舅固执呢,他说鹅冠山栽不活树。”老专家笑了:“鹅冠山又不是月球,有啥不能栽的?只要深挖坑,换熟土,头一年跟上滴灌,肯定没问题。”老专家又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有缘人。你们来驻村,就是这遗址的有缘人,让遗址活起来,你们就接续了历史。”
汪六叔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参加大扁杏种植合作社,村民无动于衷,有人还说风凉话:鹅冠山要是能栽树,还至于荒废几百年吗?汪六叔对陈放说:“这事要想干,必须说服我三舅,我三舅不带头,别人不敢干。”
柳奎是柳城最有威望的老者。十年前柳奎的老伴儿过世,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八十岁的他和小女儿一家在村里生活。他不愿意离开柳城,曾对汪六叔说,人哪,放放风筝可以,真要成了风筝就不是件好事。
陈放知道,柳奎当大队长时带领社员修了一条通往公社的沙石路,这路一直用到现在。柳奎修路获得成功,但接下来一件事却走了麦城。当时他想到了鹅冠山,鹅冠山光秃秃的,要是修上梯田不就变废为宝了吗?柳奎性子急,说干就干不含糊,他带领社员利用冬闲时间大干了三年,在鹅冠山上修了七层梯田。这七层梯田很有气势,市报还发表了一篇配照片的报道,题目是《昔日寸草不生鹅冠山,今日层层叠叠大梯田》,偏僻的柳城着实火了一把。谁知第四年一场大雨下来,把千辛万苦修起来的梯田冲塌了,社员的汗白流不说,修梯田的碎石、担上去的土在山洪冲刷下形成了泥石流,把山下许多良田给毁了。公社一个年轻技术员扛着锄头在山。上转悠了两个钟头,最后得出结论:鹅冠山不涵养水土,一下雨就会形成径流,梯田的事就别费力气了。柳奎本来打算重整旗鼓再带人上山,公社的人这样一说,他就犯了寻思,并因此感冒了七天。虽然村民没有当面埋怨他,但他为此长期自责,好在实行联产承包后生产队解体,梯田之事从此淡出了村民视线。
柳奎是一扇门,这扇门不开,村民就进不了种植合作社。陈放和汪六叔来到柳奎家。柳奎正歪在录音机旁边听评剧,录音机旁有个特大号的塘瓷茶缸,厚厚的茶垢是岁月的积累,茶缸上有四个手写体红字:劳动光荣。
“又在听《刘巧儿》啊,三舅?”
柳奎身子欠了欠,指了指一旁的凳子道:“陈书记来了,请坐。”
“我们要感谢您哪,老队长。”陈放坐下来大声说。
柳奎愣了愣,问:“啥事感谢我?”
陈放说了省里专家对七道梯田遗址的肯定,引用了老专家的原话:遗址是一种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没有老队长当年修梯田,鹅冠山今天杏树就无法栽,专家说了,正是这七道梯田遗址,为鹅冠山植树奠定了基础。”陈放放大声音说,尽管他知道老队长耳不背,但他心里清楚,放大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专家说这七道梁还有用?”老人声音有些抖,他一直把七道梯田的遗址称为梁,刻意回避梯田这个说法。
“专家说了,只有在这七道梁。上挖坑栽树,才能保证成活率。”汪六叔说,“这是省里的专家,不是当年公社的技术员,听说那个技术员是别村抽上去的土专家。”汪六叔知道,当年就是年轻技术员一句话,把柳城三年苦干判了死刑。
柳奎站起身,背手在屋里转了三圈。他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岁月,山上那七道梁哪一道不是汗水和着泥土垒起的?虽然七道梁后来垮了,但垮掉的废墟里埋葬着不可替代的辛苦,尽管这辛苦已经演变成一口黑锅。
“能在您当年修的梯田上栽上第一批杏树,这是对当年劳动最好的回报,”陈放说,“这样,您的一块心病也就撂下了。”
柳奎没急着表态,而是细问了专家的意见,问了树种、坑深,尤其问了滴灌问题。他说:“当年我也想过在鹅冠山栽树,大寨虎头山能栽树,我们鹅冠山为啥不能栽?我是个不信邪的人,就带人在山上栽了不少黑松,黑松抗旱,耐寒,谁知栽上黑松当年,这些树全都被风抽死,功夫白费了。”
陈放解释:“当年没有滴灌技术,缺水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那你搞滴灌从哪里弄水?”
陈放说:“我请专家现场看了,山坳里有废井,能打出水来,人不能饮用,浇树没问题,水利部门会支持。”
柳奎知道山坳里曾经是抗日义勇军营地,打出灌溉用井应该不是问题。他坐下来,端起搪瓷大茶缸深喝了一口水,将茶缸往桌子上一放。
“干吧,陈书记,七道梁已经干闹了四十年。”柳奎说。
陈放紧紧握着柳奎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老队长,我们都是七道梁的有缘人!”
(节选自《战国红》,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省城专家把柳奎带人修的梯田当成了遗址,从侧面反映出当年那场洪水对梯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B.柳奎带领村民修梯田,梯田却被洪水冲垮,说明柳奎虽有干劲,却没有实地调研,缺少科学精神。
C.陈放明知道柳奎耳朵不背还要大声说话,是因为他希望能够把话说得更清楚,让柳奎可以听明白。
D.汪六叔说专家是省里来的,当年的技术员是土专家,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土专家没有经验。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柳城人民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故事,七道梁“建——垮——建”的过程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B.作者没有对柳奎进行直接描写,但汪六叔的介绍以及特大号茶缸,已经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劳动者形象。
C.文中动词十分传神。“树全都被风抽死”的“抽”凸显了风的猛烈,让人直观感受到修筑梯田的艰苦。
D.小说以“确认鹅冠山能否种杏树”开头,再以“柳奎决定种树”结束,情节之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6.小说除了顺叙之外,还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7.选文中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什么样的人是七道梁等待的“有缘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天监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赋丈尺筑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洲在南岸,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槁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大小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恵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
(节选自《南史·梁宗室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
B.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
C.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
D.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礼记》载“诸侯曰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也可以称“薨”。
B.席槁,坐卧在藁席上。古人为长辈居丧的—种礼节,也是请罪的一种方式。
C.部伍,军队编制单位,泛指军队。伍,古代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D.舆驾,帝后乘坐的车,亦借指帝后。驾,古代车乘总称,亦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憺厉精为政,措施得力。萧儋初任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生活因此安定。
B.萧憺积极防汛,毫不惧怕。州中发大水,大堤多处损毁,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修筑大堤,因雨大水多,有人请求退避,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
C.萧憺关心民生,百姓感恩。担任益州刺史时,他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积极兴办学校,有好多人向正直的人学习。
D.萧憺死后荣耀,上下悲痛。他去世时,东西两宫的人都悲痛惋惜,他被追赠司徒,谥为忠武;荆州的百姓在街巷中哭泣,还为此改变嫁娶日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估客数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
(2)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
(3)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
12.文中提到萧憺多次“不思饮食”,分别表现了他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西邻的老妇常来杜甫在夔州的草堂前打枣。后杜甫把草堂让给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②征求:征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诗人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说起,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家老妇人打枣,现身说法,意在启发吴郎。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写吴郎修篱笆防备邻居打枣是由于生活窘迫,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
14.请结合全诗概括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生死角度表达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切蹉,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乙)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兰蕙飘香,清芬可挹。
(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有(        )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
(丁)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        )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心浮气躁      锦上添花      退变      即时
B.粗心大意      锦上添花      蜕变      及时
C.心浮气躁      精益求精      蜕变      即时
D.粗心大意      精益求精      退变      及时
17.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四句的标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D.(丁)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0”暴雨会成为郑州人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   )。在全民求知的氛围中,科学传播发挥出巨大能量。
在灾难中,科学传播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指引我们避开冰山和漩涡。科学传播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最终指引大家在下一次危机中做出正确的行动。我们愈发感受到,建立灾前、灾中、灾后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受到热烈追捧的是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B.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受到热烈追捧的是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C.那些受到热烈追捧,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秉承人本主义精神。
D.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
19.下列成语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心似箭    风烛残年B.如履薄冰    目不识丁
C.兔死狐悲    怒发冲冠D.如虎添翼    日理万机
20.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
 
 
八、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______,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没有感受。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______,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______,趣味就难免窄狭,往往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22.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给张老师发来的微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张老师,节日快乐!在高三的几次考试中,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最终成功考上大学,都是您慧眼识金并耐心教导的结果。您的教学水平高,常常让同学们刮目相看。毕业之后,我垂念师恩,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以后还请您继续斧正我的不足,我定会在大学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上,记者采访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不少运动员表示:今天拿到金牌后,想想过去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有网友评论:没有拿到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的付出也值得尊重。
对于这两种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学问,吸引了西方许多学者竞相研究”错误,原文是“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选项因果颠倒。
B.“不仅可以永久保存石窟文物”错误,原文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保存的不是石窟文物而是图像信息。
D.“只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就能在虚拟漫游厅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从而完成参观过程”错误,原文是“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首先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虚拟漫游厅观看典型洞窟的展示,再由专业导游带领参观实体洞窟。在虚拟漫游厅中观众能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获取更多的敦煌文化信息”,游客还需要实地游览。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些领域的研究为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错误,原文是“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应是敦煌研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数字化传播研究”是研究传播手段,不在敦煌学研究的领域。
故选C。
 
4.A
5.B
6.插叙。插入了柳奎当大队长时带领村民在鹅冠山上修梯田,结果梯田被山洪冲垮的事情(插入讲述了鹅冠山上梯田遗址的来历),与开头形成呼应,凸显了柳奎积极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劳动者形象。
7.七道梁遗址等待的有缘人是能够彻底改变七道梁面貌的人,包括:①像老专家那样尊重科学,注重实地考察,根据七道梁的地质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的人。②像柳奎那样不畏艰苦,勇于实践,为改变七道梁付出辛勤汗水的人。③像陈放那样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积极投身扶贫事业的人。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柳奎虽有干劲,却没有实地调研,缺少科学精神”分析错误。柳奎也在鹅冠山上栽过树,知道山坳里曾经是抗日义勇军营地,说明他对鹅冠山做过实地调研,也懂得涵养水土的方法,只是没有技术解决灌溉问题。
C.“他希望能够把话说得更清楚,让柳奎可以听明白”分析错误。原文“尽管他知道老队长耳不背,但他心里清楚,放大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强调当年柳奎带人修的梯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D.“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土专家没有经验”分析错误。汪六叔说这番话是为了重新激发柳奎的信心。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作者没有对柳奎进行直接描写”分析错误,文章中有对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他说:‘当年我也想过在鹅冠山栽树,大寨虎头山能栽树,我们鹅冠山为啥不能栽?我是个不信邪的人,就带人在山上栽了不少黑松,黑松抗旱,耐寒,谁知栽上黑松当年,这些树全都被风抽死,功夫白费了’”是语言描写;“他坐下来,端起搪瓷大茶缸深喝了一口水,将茶缸往桌子上一放”是动作描写。
 
8.A
9.B
10.B
11.(1)大概有几十个商贩响应招募,邴洲百姓都得以幸免于难。官吏百姓赞叹佩服,都称颂他神勇。
(2)守孝超越礼数,梁武帝用嘉奖的诏书勉励他,让他代理州务。
(3)萧憺性情喜好谦和,放低姿态、屈尊接待士人,常常与宾客连着床榻就坐。当时的舆论称赞他。
12.①忠于朝廷,心忧百姓;②孝敬父母;③敬爱兄长。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年冬天,下令征召他按原来的封号回到朝廷。人们歌颂他:“始兴王,是百姓的父亲,救人急难,如同水火。什么时候再来哺育我?”
“始兴王”是专有名词,是萧憺原有的封号,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
“以本号还朝”是“诏征”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为长辈居丧”错误。席稿是古人居丧的一种礼节,不一定是为长辈,文中的“同母兄”就不是长辈。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错误,萧憺是用王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绝不躲避,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们。
故选B。
参考译文:
始兴忠武王萧憺字僧达。梁武帝起兵时,萧憺担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萧伟留守。天监元年,(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当时荆州遭遇战乱之后,公家和私人(的物资)缺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广泛开垦屯田,减少劳役,慰问阵亡兵士的家庭,赈济其中贫穷困难的人,使民心大为安定。萧憺认为自己从年轻时就开始担任要职,想要开导人心。百姓有诉讼、打官司的,都站立在他前面等待批示,(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作出决断。官府没有遗留的事务,底层没有迟滞的案件。天监六年,荆州发大水,长江水涨满,大堤被毁坏,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冒着大雨规划丈尺,修筑堤坝,但是(当时天降大雨)水势汹涌,众人都恐惧,有人请萧憺离开躲避。萧憺说:“王尊(西汉东郡太守)尚且想要用身体堵塞黃河大堤,我难道还有什么心思来躲避?”于是登上大堤叹气,整日停止吃饭。邴洲在长江南岸,几百家百姓看见江水上涨就惊慌逃跑,(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攀爬树木。萧憺招募人援救他们,(规定)每救一人赏钱一万。大概有几十个商贩响应招募,邴洲百姓都得以幸免于难,官吏百姓赞叹佩服,都称颂他神勇。萧憺又分派使者出巡辖下各郡,对死于水灾的百姓赐棺安葬,为失去田地的人提供粮食和种子。天监七年,他的母亲陈太妃去世,他连续六天都不吃不喝,守孝超越礼数,梁武帝用嘉奖的诏书勉励他,让他代理州务。这年冬天,皇帝下令征召他按原来的封号回到朝廷。人们歌颂他:“始兴王,是百姓的父亲。救人急难,如同救水火。什么时候再来哺育我?”萧憺性情喜好谦和,放低姿态、屈尊接待士人,常常与宾客连着床榻就坐。当时的舆论称赞他。天监九年(他)担任益州刺史一职。以前的地方县丞、县尉过年时(向百姓)讨钱,亲自到村子里去,老百姓都以此为苦,并习以为常。萧憺到州上(任职后),严厉急切地制止(这种做法),百姓因而得到解救。他又兴办学校,祭奠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因此人们多向正直的人看齐。天监十四年,他调任荆州刺史。(他的)同母兄长安成王萧秀将要到雍州去,(结果)在路上去世。萧憺听到丧事后扑倒在地(恸哭),卧在藁席上哭泣,连续多天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资产,协助办理萧秀的丧事,萧秀部下的大小官兵都得到充足的供给,天下的人都称赞萧憺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天监十八年,(他)被征召担任侍中。(萧憺)去世时,东西两宫里的人都悲痛惋惜,皇上七次前来吊唁。追赠他为司徒,谥号忠武。萧憺对西土的百姓有恩惠,荆州百姓听说他去世,都在街巷中哭泣,州民定下吉日婚嫁的,都特地改期,来避开萧憺的丧期。
 
13.C
14.①无儿女赡养(无依无靠);②官府的剥削(繁重的赋税);③长期的战乱。
【分析】
1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说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是委婉的劝告。并不是表达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可见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是无儿女赡养。
“已诉征求贫到骨”写了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正思戎马泪盈巾”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15.朝闻道    夕死可矣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道”“蜉蝣”“渺”“沧海”“粟”“掇”。
 
16.C
17.D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粗心大意”,指做事马虎,不细心。依据后文中“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做事时要沉住气,踏踏实实,不能浮躁的意思,故使用“心浮气躁”较为合适。
第二组:“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依据前文“字斟句酌”及后文“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等内容可知,该处说的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追求“好了还求更好”的态度,故此处使用“精益求精”。
第三组:“退变”,档案纪录材料因理化或生物作用而退步老化变质直至损坏的过程,是生物体退化的一种体现;“蜕变”,衰变,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依据语境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创作作品有发生质变的痛苦,而不是说损坏的过程,所以使用“蜕变”较为合适。
第四组:“即时”,立刻、马上,强调在某个时间段立即出现、产生或做出的意思,侧重于和当时实际情况同步;“及时”,意思是即来得及,逢时,谓得到有利时机,也可以指的是指男女已到婚嫁之年,强调的是不拖延,隐含着如果拖延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依据语境,此处所讲的是立即产生的利益,所以应使用“即时”。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括号使用错误。“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中括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应该紧跟解释的词语是之后,括号中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解释“短、平、快”的,应该放在引号之外。
故选D。
 
18.D
19.A
20.因为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在危机中做出正确行动,所以建立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前文“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可知,后文所说的应该是“科学知识”怎么样,并且结果应该是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再结合第二段语言特点——短句为主,可以判断出该处应填语句为: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科学传播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科学传播”比喻成“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形象生动。
第一组:“归心似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归心”比喻为“箭”,说明“归心”的急切;“风烛残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残年”比喻为“风烛”,说明“残年”的惨状。
第二组:“如履薄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做事的境况如同踩在薄冰上一样,说明做事小心谨慎的状态;“目不识丁”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丁”来代替所有字,用来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第三组:“兔死狐悲”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狐”以人的特点;“怒发冲冠”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生气把头发把“冠”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第四组:“如虎添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有本事的人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说明有本事的人得到帮助能力更强;“日理万机”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一个人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繁忙。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段文字共三句话:第一句说明科学传播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第二句说的是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在危机中做出正确的行动;第三句说的是建立科学传播机制的现实意义。结合题干“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等要求,所以可以简述为:因为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在危机中做出正确行动,所以建立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21.知、好、乐融为一体    这是精神上的中毒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    
 
22.①“慧眼识金”改为“不放弃”②“刮目相看”改为“深感佩服”③“垂念”改为“常念”④“斧正”改为“指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慧眼识金”为敬辞,用在自己身上不恰当,改为“不放弃”;
②“刮目相看”意为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此处用在看待老师身上不当,对老师不存在“老眼光”的问题,应改为“深感佩服”;
③“垂念”是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敬辞,用在自己身上不合适,改为“常念”;
④“斧正”是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不能用于文章之外的事物,改为“指出”。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