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70.50 KB         整理时间:2022-02-05
文件简介: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西绘画皆有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他律"时代,绘画往往以其伦理、宗教、政治或者文学之外化物的身份,参与着社会文化功能的承载,其表现对象落实在内容所蕴含、所显示的价值意义上;到了"自律"时代,绘画重点关注的是绘画本身而非被画的物象,形式手段不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内容蕴含,并且可以同时作为内容蕴含的一部分,乃至中坚部分,而体现其自证自悟的独特存在价值。
西方绘画从"他律"走向"自律",是以19世纪的印象派为转折的。印象派将色彩从与物体的连结中解放出来,启发了继后印象主义追求形式自律的全面进程,五光十色的现代主义流派遂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绘画对应于西方印象派的转折点,正是由12世纪前后宋元文人画促成的。文人画将诗意化的审美观照和书法化的形式法则,融会于绘画之中,为将纯形式的因素提高到突出超然客公众号的地位,重意趣的心理空间落实到画面的物理构成,开辟了曲径通幽的高逸之途,笔墨形式因此联骈于内容蕴含的地位,获得了"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亦即进一步自律化的可能性。
如果说,西方绘画史在印象派之前是"再现性"为主流,印象派之后是"表现性"为主流;那么,中国绘画史则因为文人画的介入而很早就拥有了"表现性"资源。如果说,西方绘画的"表现性"更多地诉诸工具理性,更多地利用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之类分而治之的"专业化"方式成就其自律理想;那么,中国文人画则更多地诉诸价值理性,沿着"山水为上""水墨为上""写意为上"以及"诗书画三绝"之类知行合一的"品格化"道路追寻自己的艺术梦。而且,后者与前者的不同,还表现在文人画主体往往经由政德诗文而达到的悟道层面返观绘画之器,亦即不是通过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过程,而是直接从形而上出发来规范形而下,就简约了绘画艺术自律化过程所必需的"技进乎道"的漫长环节,从而有可能将"旁涉"或"通晓"的有限实践感知,放大为"澄怀味象""探赜钩玄"的超迈思致。如果说,西方那种专家型的艺术机制,有利于造就某种汇归于物我二分的理论思维;那么,文人画所遵循的艺术机制,则有助于促成某种"天人合一"的理论思维。
以物我二分的理论思维为主导,对艺术本体规律的追索与认同,对社会自然观及其方法论的借鉴与应用,就成为思维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取向。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思维为主导,思维主体的行为取向,就偏重于对艺术价值规律的感悟与把握,对社会的伦理观念及其情境立场的干预与调节。唯其如此,西方抽象画和中国画笔墨,虽然同以形式自律及其象征喻义之间的悖论为思维基点,却一个力图使视觉形象还原成最基本的形式要素,而又乞灵于通神学和私秘哲学的催化作用;另一个则以旁邻知识贯通综合为依托,在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建构其"物象流类"式的语义系统。
假如撇开与社会形态现代化的简单联系,仅从艺术自律这个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着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文人画早于西方六七百年就已跨进现代性的门槛。
(摘编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中国文人画简述》)
材料二∶
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模为主要。中国人物画则一方着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南北朝时印度传来西方晕染凹凸阴影之法,虽一时有人模仿,如张僧繇曾于一乘寺门上画凹凸花,远望眼晕如真,然此法终为中国画风所排斥放弃,不合中国心理。中国画自有它独特的宇宙观点与生命情调,一贯相承,至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它的特殊画风更为显著。以各式抽象的点、线渲皴擦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其妙处尤在点画离披,时见缺落,逸笔撇脱,若断若续,而一点一拂,具含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大痴山人画山水,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而气韵蓬松,得山川的元气;其最不似处、最荒率处,最为得神。
中国画既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为绘画的手段,于是晋谢赫的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模仿自然,及"经营位置"之研究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问题列在三四等地位。然而这"模仿自然"及"形式美"(即和谐、比例等),却系占据西洋美学思想发展之中心的二大中心问题。希腊艺术理论尤不能越此范围。惟逮至近代西洋人"浮士德精神"的发展,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乃产生"生命表现"及"情感移入"等问题。而西洋艺术亦自廿世纪起乃思超脱这传统的观点,辟新宇宙观,于是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对传统的反动,然终系西洋绘画中所产生的纠纷,与中国绘画的作风立场究竟不相同。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他律"阶段,绘画有着伦理、宗教、政治或者文学之外化物的身份,往往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功能。
B.绘画从"他律"走向"自律",西方是以印象派为转折点,中国则是由12世纪前后宋元文人画促成的。
C.宋元文人画极为重视纯形式的因素和意趣的心理空间,为高逸的文人绘画提供了进一步自律化的可能性。
D.中国画不同于主要以立体描模人物全身肢体的西洋人物画,用各式线纹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注重绘画本身到注重社会功能的发展演变过程。
B.西方绘画更多诉诸工具理性和专业化方式,因此只有专家型的画家才能运用理论工具,画出表现性的作品。
C.如果收藏中国人物画,要远离逼真的作品,那些点画离披,时见缺落,画得最不似最荒率的,要抢购以待升值。
D.从晕染凹凸阴影之法接受的程度来看,印度的美学思想与西洋有相似之处,而与中国的宇宙观点、生命情调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题画诗最能反映文人画"自律"艺术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B.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C.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春阴十日溪头暗,夜半西风雨脚收。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西方"物我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理论思维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吃紧
奚同发
一直到半夜三点没合眼的叶昆,突然决定,天亮去红石崖。
地处太行山麓中段沟谷之间的红石崖,山势险要,葱郁的树木下,是色红如血的岩石,有些地方万仞如瀑,裸露的石线似霞光万道。
陪同的县长昨天就说,山贵一直不肯搬出,甚至为他介绍了女人,也坚决不走。硬搬!自己又回来。这样两三年出出进进,大家认了,就他一个人,由他去吧!
他靠什么生活?叶昆问。
拉弦子走村串峁,这一带熟门熟户,都会给他一些米面菜蔬。有时逢集,拉弦也能换几个零用钱。人传他曾是八路军情报员,但一直没落实,无法给子照顾。
阳光很好,鸟鸣花香。沿盘山石阶,叶昆边走边喘,突然见到那种藤蔓,便让警卫削了一根用做拄棍。一行人劝他还是别去了,叶昆笑言,当年在这打过三年仗,许多山路比你们这代人还熟!
日晌,来到红石崖村口,麻雀穿梭,野雉飞翔。远远望着那个遍身绿苔的石碾盘,叶昆泪水模糊了。当年,小鬼子曾在这碾盘上杀害了两名交通员,残忍至极…….
突然响起二夹弦,悠扬曲折,似风凰翩翩,像莺歌私语。石板、石块搭就的小屋前坐着盲艺人山贵,县文联主席轻声对叶昆介绍,这一段是《大帘子》,说的是梁祝隔帘相会……
正当大家沉浸在曲乐与唱词之中,盲人突然用手拉断一根弦,剩下的三根弦被他挑得一震一响,铿错分明,时不时,还踩一下绑在小腿外侧的梆子,"啪"的清脆一响。
随行密码专家凑近叶昆说,曲子似乎在呼叫,构末构木,并说他的名字叫红。
叶昆便扯起嗓子喊唱山曲,加杂嗨哟海哟的号子,或高亢或低沉,尤其各种硬停顿,弄得明显跑了调,像刚学语的孩子只会半句话,令一行人想笑又不敢笑。
密码专家明白,叶昆在告诉对方,石磨在村东,枣树在西,磨旁还有一棵柿子树。
盲人侧着左耳倾听,眨着那双失明的眼睛,表情与昨日相见时明显不同……
盲艺人山贵,叶昆找了好几年。
折腾了三天半,昨日下午,一行四人赶到太行山下县城招待所,颜受颠疑的叶昆哪有心情休息,根本不听县领导劝说,服了一把各种药剂,便急匆匆要见人。
他与山贵在战争年间有过特别的接头,此时再见,一眼便认出对方。他激动地拉着山贵的手说∶"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吗?"
对方把耳朵侧向他,迟疑地说∶"你,你是?"
"我是叶昆,叶昆,当年太行山交通员。咱俩在红石崖见过,你跟你哥一起送情报来……"
盲人的脸部肌肉抽动了几下,喃喃自语;"交通?跑马车,还是驴车?"
叶昆的笑僵住了,果如来前预料,对方毕竟是盲人,不可能记得他的相貌,如何证明当初见过面成为关键。
盲人自语般嘟嘟,石磨的柿树,又结柿子了。
有人笑,有人对叶昆轻语,这瞎子脑子有时糊涂,常说些别人不明白的话。
盯着山贵,叶昆突然来了一句∶"吃紧!"
盲人的头瞬间敏锐地扭向他。叶昆再次说∶"吃紧!"
这是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接头用语。山贵也说了一句"吃紧",便不慌不忙左手摸索身后。有人搬来椅子,另一人跟叶昆耳语,又要拉曲了,不管见了谁,都这样。瞧,又来了……超然客公众号
脚下梆子一响,盲人自顾自唱起。县文联主席忙介绍,拉的《站花墙》,说的是杨二舍与娃娃亲美蓉长大后相认的故事……
曲终,虽然叶昆再次激动地握着盲人的手说"我就是,我就是",对方却淡然收起二夹弦和踩板,不再言语。
叶昆百思不得其解,接头人牺牲前告知他的接头细节都是对的,山贵怎么就不相认呢?他只能叹了一声,让县里先安排盲人住下。
他对随行人员解释,当年八路军借用一个盲人交通员,在太行山日本人眼皮底下凭拉唱曲子传递情报,这种曲子的快慢轻重很有讲究,跟电报密码类似。搞情报接头必须万无一失,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重大失误,许多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晚饭也没胃口的叶昆,双眉不展,半夜无眠,终于想起要回到原有的环境,让往事再现……
红石崖的空气清新且富有山野之味,此时盲人自娱似的一曲终了,叶昆手中的木棍往地面咚咚敲了三声,然后拖着木棍重重地画了个圈。他欣慰的是,山贵听得非常仔细。当他脚尖、脚后跟变化着触地的点击声响过,山贵的两只盲眼盯着他,突然说∶"吃紧!"
如释重负,叶昆边喊"吃紧"边快步迎着与盲人拥抱在一起。
事后,从盲人踩板内侧的一线木纹处挑开,缝隙里有片拇指长的纸条……
这是育艺人山贵的最后一个任务。哥哥途中落崖身亡,几年过去,都说建立了新政府,可失去联络员的他,仍在等那个接头人。
比刻,山贵嘴里念着"吃紧",一脸开心的笑,单纯得像个孩子。
事后破译,纸条标注的是八路军转移时埋藏的一个装备库。警卫员不解地问叶昆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摇摇手中的藤棍,抬抬脚,伸伸布鞋说,招待所的地毯不对。盲艺人并没有跟叶昆走,他说,虽然老了,但要去我那个叫槐花的女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叶昆的身份被山贵反复试探,可见山贵的谨慎和所传递的情报十分重要。
B.山贵是个盲人,叶昆用的接头方式没能与山贵的对上,这些因素造成了叶昆在县城招待所没有得到山贵认可。
C.当年小鬼子在石碾盘的血腥行为,使在此斗争形势下形成的情谊弥足珍贵,这也是叶昆多年寻找山贵的原因之一。
D.山贵拉的曲子——《大帘子》和《站花墙》,是山贵在向接头人表明他的等待,传达出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对红石崖的景物描写,写其色交代了红石崖名称的由来,写其形又显示了情报传递环境的险恶,山贵的哥哥为此献出了生命。
B.叶昆的随行人员不是可有可无的安排,他们的介绍为叶昆寻找山贵提供了线索,叶昆也可通过他们引起回忆,补充完善故事情节。
C.小说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先写叶昆去红石崖见山贵,再写两人在县城招待所相会,这样的情节安排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D.这篇小说呈现双线结构的特点,叶昆的坚持寻找是明线,山贵的漫长等待是暗线,这两条故事线相向而行,最后在红石崖交汇
8.小说多次出现的照应,使小说"闲笔不闲"。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4分)
9.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了这篇小说,大家对小说以"吃紧"为题产生了争论。反方认为"吃紧"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有限,只是山贵与叶昆相认的一个暗语,不适合做标题。请你代表正方,结合文本,列举反驳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张华,字茂先,少孤贫,乡人刘放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戎夏怀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疑而未决,以问裴頠,頠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久之,论前后忠勋,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中诏敦譬,乃受。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B.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C.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D.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魏晋风流名士,《滕王阁序》中曾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B.幽州,古代行政区划。历朝历届管辖范围核心所在区域基本都是今北京。
C.海内,国境之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所以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为"乘",后来通称一般的史书。文中即指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华学业深厚广博,气度见识深远。他图纬方伎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阅读,年少即声名显著。
B.张华举止合乎礼度,孝顺母亲。母亲过世时他悲哀超过礼仪,皇帝下诏勉励,强令他处理政务。
C.张华尽心辅佐朝政,使天下保持安宁。他担忧皇后家族势大,作《女史箴》来讽谏规劝贾后。
D.张华爱好人才,乐于劝进。他遇到贫穷而有某一方面长处的人,感叹称颂,为他人增加声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4分)
(2)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4分)
14.张华为什么会被外放做地方官?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 题。
咏白海棠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既是珍惜白海棠的表现,又是宝钗自我形象的写照。
B.额联,海棠洗胭脂而现冰雪本色,倒装句突出了海棠冰雪洁白的特点,暗扣了标题。
C.颈联,谓白海棠淡极而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托物言志与比喻的手法,借海棠的形象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
16.海棠诗社,李纨评此诗第一,因为"这诗有身份"。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暗示了薛宝钗什么样的形象特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直接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浩浩荡荡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水冲破重重山岭阻碍,奔腾向前,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化是理想与力量的源头,是情志与精神的酵体,是智慧与德操的基因,是观念与认知的根据。我们有  ▲  的文化典籍,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与结晶,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探究、学习、吸收、践行。这需多角度研究、创新性阐释,下功夫讲好可信、可爱、可散的中超然客公众号国故事,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赋予其在新时代的新生命。在穿越古今、与时偕行中,让受众  ▲  其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感佩先贤的  ▲  ,感思生长于泱泱中华的伟大时代,从而能在肺腑之中激发起深厚自信,  ▲  起碱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琳琅满目    浸渍    高瞻远瞩    凝结
B.卷轶浩繁    浸润    远见卓识    凝聚
C.琳琅满目    浸润    高瞻远瞩    凝聚
D.卷帙浩繁    浸渍    远见卓识    凝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优秀文化就会"美"起来
B.让这些优秀文化"美"起来
C.这些优秀文化就会"活"起来
D.让这些优秀文化"活"起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哲学家之所以对钱财所需甚少,是因为他们认为,钱财所能带来的快乐是十分有限的。如同伊壁鸠鲁所说∶更多的钱财不会使快乐超过有限的钱财已经达到的水平。他们之所以有此认识,是因为心中有了一个比较∶   ①  ,物质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因为看清了物质的快乐的有限,  ②  ;另一方面,因为渴望无限的精神的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是另一种情况,身为宫廷重臣,他不但不拒绝、而且享尽荣华富贵。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内心十分清醒,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把命运女神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我同它们保持很宽的距离,使她可以随时把它们取走,而不必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他说到做到,后来  ③  乃至性命不保,始终泰然自若。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材料中哲学家对于钱财持什么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这一年里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邀游星辰;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受灾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矢志强军、保家卫国……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中国青年》杂志社举办"平凡英雄与时代洪流"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分)C(原文是“重意趣的心理空间落实到画面的物理构成”。条件表述不完整。)
2.(3 分)D(A 项,应是“从注重社会功能到注重绘画本身”;B 项,推论绝对化;C 项,断章取义。)
3.(3分)C(C项更突出绘画的形式手段。)
4.(4 分)①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绘画上的表现,表明中国绘画的取舍特点;③引用论证,引用经典说法,阐述了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出两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①西方绘画的“表现性”更多诉诸工具理性,更多地利用“专业化”方式成就其自律理想;中国文人画更多诉诸价值理性,以知行合一的“品格化”追寻艺术梦。
②西方绘画强调通过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升华过程,中国文人画直接从形而上出发来规范形而下;③西方绘画专家型的艺术机制强调“技近乎道”环节,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机制简约“技近乎道”环节,放大超迈思致。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C(A项,叶昆并不是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接头人应是“红”。B项,山贵不认可叶昆的原因是招待所的环境和红石崖不同。D项“传达出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错,这不符合人物坚忍的性格特征。由叶昆对随行人员的解释可知曲子是情报接头的方式。)
7.(3分)C(小说并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招待所相会在前,红石崖在后。)
8.(4 分)①叶昆让警卫员削藤蔓为拄棍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在红石崖地面上用拄棍敲击划圈和用脚点击相照应;②山贵在招待所的嘟嘟自语看以闲笔,实则是在试探叶昆,而叶昆同样用怪异的形式喊唱与之相照应;③山贵的“踩板”(“梆子”)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从“踩板”里取出情报相照应;④政府介绍的“女人”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山贵必须完成任务才去找“槐花”相照应。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9.(6 分)①“吃紧”不仅是两人接头暗语,也是当时血雨腥风的写照;②“吃紧”连接两人两次沟通,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③在和平年代还用“吃紧”接头,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B
11.(3 分)D(乘,文中指车,极言藏书多。)
12.(3 分)A(从“初未知名”可见“年少即声名显著”,错。)

13.(1)(4 分)张华名重当世,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晋史及礼仪宪章的任务,都托付给张华
(撰写修订),有很多增减与修改。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推服”“损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 分)张华向来很爱书籍,死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堆满几案箱子。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雅”“溢于机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 分)荀勖时常妒忌中伤;回答皇位继承人违背了圣意;离间君臣的话语盛行。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张华字茂先,少年孤贫,同乡人刘放以为张华有奇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张华的学识优异而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聪敏而多才,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无不详览。少年即注意修身,言行谨慎,举止必合乎礼度。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器量宽阔,胆识弘大,当时的人很少能测其高深。陈留人阮籍看到后,叹道:“这是辅助帝王建大业的人才啊!”从此声名开始显著。张华记忆力极强,学识渊博,天下古今事物,了如指掌。武帝曾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情况,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并在地上画出图样,左右视不移目。武帝甚觉奇异,时人比作春秋郑国子产。母亲去世时悲哀异常,武帝下诏劝勉,强令料理政事。张华名重当世,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晋史及礼仪宪章的任务,都托付给张华(撰写修订),有很多增减与修改。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声誉更盛,有宰相之威望。而荀勖自以为出身大族,仗恃武帝对他有深恩,憎恨张华,常欲伺机将张华调到外镇任职。适逢武帝问张华:“以后的国家大事谁可寄托?”张华回答说:“有明德而又是至亲者,莫如齐王司马攸。”这不符武帝的本意,算是细小的违旨,于是离间之言盛行。外调张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招抚接纳新归附者,戎狄华夏超然客公众号尽怀其德。历代不曾内附者二十余国,都遣使朝贡。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事,连年丰收,兵马强壮。贾谧与贾后共同商量,以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略,上无威逼君主的疑虑,下为众望所归,打算依靠他总摄朝政,大事咨询于他。尚犹豫未决,问于裴頠,裴頠平时很尊重张华,非常赞成这样做。张华遂受重用,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虽当惠帝昏弱贾后肆虐之朝,而天下安定,这是张华的功劳。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作《女史箴》以讽劝。贾后虽凶暴嫉妒,还是知道敬重张华。很久以后,朝廷论张华前后功勋,晋封为壮武郡公。张华推让十余次,皇帝下诏敦促开导,这才接受。张华爱惜人才,劝勉荐拔人才从不厌倦,即使穷贱杂役之士有一技之长些许之善者,便赞叹称道,扩大他们的声誉。张华向来很爱书籍,死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几盈箱。曾经搬家,光书就拉了三十车。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都是根据张华的版本校勘的。天下奇闻异事,世上少有者,张华那里都有。因此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比。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D(“通篇运用比喻手法”错。)
16.(6分)①“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出了宝钗含蓄内敛、稳重端庄的性格;②“洗出” “淡极”“玉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③ “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分)(1)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2)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3 分)B
19.(3 分)D(D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一致,“活”字照应后文“新生命”。)
20.(5 分)①结构相同,都由字数一样的动宾短语作谓语;②意思相关,源头、酵体、基因、根据,表意相近;③语气一致,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④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评分建议:构成 3 分,效果 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6 分)①与精神的快乐相比;②最少的物质就能使他们满足;③金钱、官位、权势尽失。
评分建议:一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5 分)不同态度:一类哲学家对钱财所需甚少(1 分);另一类哲学家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内心同它们保持距离(1 分)。启示:在金钱面前应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追求精神快乐的人(1 分)。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