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课件
教案
试题
幼教
作文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三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04.50 KB
整理时间:
2021-05-24
文件简介:
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滋养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______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穿越漫漫黄沙,走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雄奇瑰丽的边陲,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扪参历井,攀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西风残月,驻足㶚陵桥畔,听呜咽的萧声和着秦娥的哀叹……或择天朗气清之日,或于三五月圆之时,徜徉自然山水,领略古今情趣,还有什么能让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便犹如欣赏一部______千古的名著。
(取材于《诗意山水》,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震古烁今 追寻 留传
B.震古烁今 追求 流传
C.彪炳千古 追求 留传
D.彪炳千古 追寻 流传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
B.我对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
C.我对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
D.我特别酷爱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
3.下列与选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律诗
B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勃 《滕王阁序》 散文
C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 《蜀道难》 古体诗
D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 《望海潮》 宋词
A.AB.BC.CD.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才
(清)曾国藩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①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②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节选自《挺经》,有删改)
原才
(清)曾国藩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③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④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⑤,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⑥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节选自《原才》,有删改)
[注]①梁丽:亦作“梁”,房屋的栋梁。②出缩:伸缩,这里指钻营。③腾:传播。④蒸:兴盛、逐渐。⑤雠(chóu):应答、响应。⑥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金之剑,以之析薪 劈开
B.求以攘利不先 排除
C.其风民也皆以义 教化
D.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占据,位居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屈居卑下 泉涓涓而始流
B.其风民也皆以义 既其出
C.而蒸为习尚 为天下笑者
D.有以功利倡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B.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C.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D.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②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
③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④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⑤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⑥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英才》中作者感叹,自己一生喜用品格忠厚者,而到老年时才体会到,如果任用不当高深的德行有时也会没什么用处。
B.《英才》中作者慨叹,好不容易找到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却往往因为地位低下抑郁不展,终至罢官甚至死亡。
C.《原才》中作者认为,世道衰微后,贤者都不在重要的职位上,他们的志向主张无法广为传播渐渐形成风尚。
D.两段选文体裁相同,文字风格相近,都使用了对比论证来证明作者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2)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13.根据两段文言文材料概括曾国藩提出的选用人才的标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的结构,出句写军队辞别家乡,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15.“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与“杂”字用的尤妙,请简要赏析。
16.“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请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五、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相如列传》)
(2)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古语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明人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中,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1)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2)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3)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4)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5)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6)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7)“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皱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8)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9)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10)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11)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12)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里,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颤抖。
(13)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14)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用力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
(15)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16)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17)把头拎着一瓶烧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18)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19)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里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20)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的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21)“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22)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鱼把头“心里装着整个大湖”,与结尾处两人“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形成呼应,人心有湖,湖心有人,将二者的关系艺术而巧妙地呈现。
B.鱼把头冬捕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小说在有限的时空中,呈现了查干湖冬捕这一风俗的悠久绵长和这里人们生命的厚度与质量。
C.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E.小说中穿插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寒冷凛冽的气氛,侧面烘托出鱼把头冬捕的困难环境,也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结合文本,概括“鱼把头”这一群像的特征。
21.文中第9段有什么作用?
22.结合文本理解“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的意蕴,并阐释这种意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七、名著阅读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典名著中亦有许多人物值得我们学习,以之为师。请从《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小说的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你以之为师的理由,不超过120字。
八、语言表达
24.面对新疆棉花事件,演员陈建斌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一首诗献给家乡新疆。学校近期要举办“诗歌分享会”,你将与大家分享这首诗。请品读该诗,从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说明推荐理由。
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云
——给我亲爱的家乡
你大/梦一样辽阔/你小/我可以整个把你/装进心里
你重/重得像一块铁/钢铁一样坚强/你轻/轻得像一朵花/棉花一样温暖
而棉花/不是一种植物/是你身上我身上/亲人的温度
是柔软的/老母亲的手/是雪白的/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云
九、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的时代呐喊;100年后,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近来《人民日报》点赞了9位当代青年:“冲得上,打得赢,素质过硬”的24岁文昌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周承钰;“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参与雷神山建设的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顽强坚韧,向梦出发”的18岁患有“庞贝病”却凭借顽强意志以662分被南开大学录取的王唯佳;“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在特岗教师服务期满选择继续留任的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他们经历不同,却一样地敢担当、肯奋斗、勇追梦,勾画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版图。
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将组织高三学生进行主题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座谈会,请你以学生代表李明的身份结合材料触发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震古烁今: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语境中强调“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应该用“震古烁今”。
追寻:追踪查寻,强调对他人的仰慕的过程。追求:意指尽力寻找、探索,突出自我的收获、结果。语境中“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强调个体的提升,应该用“追求”。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传下来,遗留下来传给后世,多指技术、技艺、秘方等留传下来。语境中形容山水如千古名著,用三点水的“流传”,既契合语境中的“水”又照应了“流传千古”这个成语。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为“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喜欢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壮丽与奇谲,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语病有三:其一为“特别酷爱”表意重复,删掉“特别”或“酷”;其二为结构混乱,前一句主体对象为“表现山水的诗文和绘画”,而后文“喜欢”是人为主体,后句缺少主语;其三不合逻辑,列举的四项南北的顺序错乱,应该一一对应,按照由南到北或者由北到南来安排。
A.结构混乱,残缺主语,“关中山水的苍凉与萧然,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语序不当。
B.表意重复,语序不当。
C.修改正确。
D.表意重复。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故选B。
4.B
5.A
6.C
7.B
8.D
9.A
10.B
11.C
12.(1)虽然有贤才,但所做之事不适合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平凡的人来做。(2)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3)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13.(1)品德高尚,有仁义之心;(2)还要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用当其时,才当其事;(2)有目标理想,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3)能够引领潮流、移风易俗。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B.句意为“想求得一个争利益不抢先”,可见“攘”,争夺、抢夺。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转折连词,却;修饰关系的连词,地。
B.第二人称代词,他们;第一人称代词,“我们”,或音节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
C. 动词,形成、成为;介词,被。
D.均为代词,指人。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
“士大夫”是固定词语,文言文里没有“人士”这一说法,排除B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中“惴惴乎”作“谨”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所向”为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据排除C。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意思是“所以世人不用担心没有人才,而应担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适用”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
②意思是“而那些暴虐贪婪、善于钻营的人”,这是作者批评的人。
③意思是“就是尽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这是作者赞同的做法。
④意思是“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这是作者赞同的良好局面。
⑤意思是“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这是作者反对的做法。
⑥意思是“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这是作者赞同的。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C.“贤者都不在重要的职位上,他们的志向主张无法广为传播渐渐形成风尚”错误,原文表述是“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大意是“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可见选项表述绝对,“贤者都不在职位”, 扩展范围;“无法广为传播渐渐形成风尚”与文中相反。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不逮:比不上。庸流:平凡普通的人。
(2)徒:同党、追随者。死:为动用法,为……而死。顾:顾及、考虑。
(3)足以:能够。移:改变。材:栽培成材,使动用法。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分析,得出把人才用在合适的地方。
结合“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分析,得出人才要有责任感。
结合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分析,得出选择有品德、忠诚、恪尽职守、有追求的人才。
结合“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分析,得出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可见人才选择的标准是能堪当大任,具有引领和感召力,移风易俗规范社会。统治者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处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个士大夫都要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
参考译文:
英才
虽然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那效果还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有贤才,但所做之事不适合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平凡的人来做。质地坚韧的木梁可以撞开牢固的城门,却不能用来堵住老鼠洞。强壮的水牛不会捕捉老鼠,日行千里的骏马也不能守住家门。价值千金的宝剑用来砍柴,还不如斧头(好用)。传世数代的宝鼎,用来开垦荒田,还不如普通的木犁。只要是符合当时的情况,普通的事物也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所以世人不用担心没有人才,而应担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适用。魏无知在议论陈平的时候说:“现在有具备尾生、孝己那样的孝德之行,却没有能帮助战争取胜有谋略的人,陛下打算什么时候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即使有高深的德行也没有地方应用。我生平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衰老了,才知道药物(虽然)很多,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没有军队,尚不足以焦虑,没有粮饷,也不足以痛哭,只有放眼这个世界,想求得一个争利益不抢先、做义事担心落后、忠实耿直的人,不能够立即找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却又因为地位低下,往往因此抑郁不展,受尽挫折,终至罢官或者死亡。而那些暴虐贪婪、善于钻营的人,却因占据高位而享尽富贵、受人尊重、健康长寿,直到衰老,这是真正令我慨叹无奈的事啊。静观天下大局,(这种不平的事情)实在是难以挽回,而我们能够勉力去做的,就是尽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
原才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14.D
1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通过视觉描写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变化于对比间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杂”,使动用法,杂乱、裹挟、交织,通过听觉写出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烘托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两个字使得视听结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
16.相同点:均表达了爱国思想,以及杀敌报国志向,赞美无畏无惧勇敢对敌的精神风貌,给人乐观积极、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振奋感。
不同点,王维的《从军行》从群体出发塑造群像,侧重赞美讴歌。
杨炯《从军行》从个体书生的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突出心理感受,侧重个体责任担当。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错误,对句即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写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是写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只表现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可见战斗还没进行,是战斗前的场面。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诗句中关键词语(炼字)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对比突出战争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杂”,使动用法,杂乱、裹挟、交织,写出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颈联转笔写到了边塞的场景,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画都变得模糊暗淡,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烘托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如此恶劣的环境,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们,抵抗外敌,守卫自己的家园。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壮怀激烈的感染力,可谓撼人心魄。
16.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
王维《从军行》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描述青年士子们(群像)跨马离家至凯旋的整个过程,正面直接描写和环境衬托相辅相成。诗的前四句写渡河出军,突出表现各种声响,气氛烘托极为成功;后四句写战争,亦从侧面描写,高度概括。最后一句写战士胜利,激情大振。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通过作者眼观耳听来表达战士的杀敌报国心愿,更为直观地流露了诗人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
杨炯《从军行》写出书生(个体)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侧重个人感受,表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书生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颈联紧紧接颔联,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尾联可谓是点睛之笔了,没有继续写战争,而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他宁作那百夫长的小官,也胜过一个只会写诗作画的书生。诗人在前面的愤慨,激昂,振奋后,开始叹息起自己,他也想去抗战杀敌,想要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可恨只是个无用书生。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综上分析,异同点:王维的《从军行》从群体出发塑造群像,正面直接描写诗人亲眼目睹在边塞的一次普通的规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时空较为集中,突出表现将士们忠君爱国、建功立业思想,诗人以旁观者冷静写作,由读者在画面间自行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侧重赞美讴歌。杨炯《从军行》从个体书生的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突出心理感受,从京都朝廷到边塞,情景画面呈现跳跃式发展、细节渲染环境烘托反衬对比间,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跨越时空。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爱憎分明、保边卫国,突出个体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诗人借书生之眼见之耳闻之心想表达自我对敌人的憎恨,心生杀敌报国志向。侧重个体责任担当。
1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玉露凋伤枫树林 揾英雄泪 多于在庾之粟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凋、揾、庾、粟、以、瞬。
18.CD
19.(1)使用比喻和夸张。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2)运用细节描写。如“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3)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4)“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20.(1)捕鱼技艺高超,把头如将领般统领捕鱼全局,能通过鱼的呼吸寻找鱼,确定凿开冰洞的地点;(2)勇敢坚韧,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时,把头会趴在冰面上,即使冻得皱裂流血了,喷一口烧酒继续朝冰面趴下。(3)有担当、有责任感,努力担起“公家”交给的任务。(4)自信、果敢,捕鱼时一半经验一半信。(5)传承民族文化,捕鱼技术、捕鱼文化代代相传。(6)敬畏自然,能意识到“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21.①视听结合,写出了查干湖冬捕的盛大场面;②凸显了查干湖冬捕的悠久历史;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这个活动做铺垫。
22.①“人,活不过湖!”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热、敬畏自然。②“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③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能因为私欲的贪婪而破坏自然,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C.“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D.“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
故选CD。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
“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形象特点的能力。
“鱼把头”的群像特征,主要从“把头”和“师傅”身上体现出来,可以结合文中描写他们的语句分析。
依据“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用力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前笑着”等可概括为:捕鱼技艺高超。
依据“‘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可概括为:有责任、有担当。
依据“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皱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可概括为:勇敢坚韧。
依据“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可概括为:自信、果敢。
依据“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可概括为:敬畏自然。
文中写“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鱼把头”捕鱼技巧高超,从“师傅”到“把头”代代传承捕鱼技艺,“鱼把头”这一群像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查干湖冬捕的盛大场面;“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写出了查干湖冬捕拥有千年的历史;结构方面,“叩问”拉开了查干湖冬捕的序幕,为下文写这个活动做铺垫。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句子丰富意蕴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人,活不过湖!”是突出了“湖”生命的永恒与强大,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热、敬畏自然;“大鱼,一直都在湖里!”查干湖的大鱼为人类带来了赖以生存的财富,而只有“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人们才能一直享受大湖的恩惠,这句话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阐释这种意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时,考生要紧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一中心,强调不能因为私欲的贪婪而破坏自然,同时可指出,破坏自然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23.我愿以孔子为师。他虽然“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却依然坚守“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身为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他虽处处碰壁,却依然周游于列国之中,为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求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从三篇名著中选出指的自己学习的人物,明确要学习的方面,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陈述理由。
如《红楼梦》,考生可以选取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结合香菱的身份(卑微的侍妾)以及其学诗的情节(香菱学诗)展现人物的好学以及毅力;如《三国演义》,考生可以选取诸葛亮,结合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临终托孤灯情节展现他的才智和忠心;如《论语》,考生可以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分析孔子在学习上、为人上的特点。这些都可以是学习的方面。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不超过120字。
24.我推荐演员陈建斌写给家乡新疆的《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云》理由如下:
1.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对新疆棉花的赞歌,诗中的棉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种植物”,而变成了游子心中对家乡、对母亲挚爱的寄托。
2.诗歌前半部分以“棉花”为倾述对象,“你”指的是“棉花”;后半部分以“人”为倾诉对象,“你”指的是千千万万受益于棉花的人们。倾诉对象的转变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3.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从大、小、重、轻等不同角度切入阐释,使得棉花这一普通的意象变得鲜活又多情,达到了“象外之象”的境地;句式上错落有致,参差有序,读来富有节奏感。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西城区)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2021届北京市海淀)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2021届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市顺义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北京市顺义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丰台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北京市丰台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Copyright © 2010-2011
jastkj.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
桂ICP备13000032号